淺談盆景的立意構圖與空間處理

愛木盆景 發佈 2020-04-29T10:54:02+00:00

盆景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它以植物、山石、盆器、配件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與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而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地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作者:盛光榮

期待您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記得關注@愛木盆景,更多盆景圖文視頻分享給你。

歡迎轉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盆景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 它以植物、山石、盆器、配件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與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而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地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它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與詩畫藝術相協,與園林藝術一脈相承。

盆景創作與詩畫一樣,首先要有主題,也就是立意。盆景立意表現的是一種心志,以詩情畫意之境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盆景在完成後,盆景的景象也就是指素材構成的具體形象,在被欣賞感知的過程中,將直接演繹成盆意的意象,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由此可見立意在盆景創作中的重要性,它是整個盆景所蘊含的內在魅力,是盆景作品的靈魂所在。

盆景的立意構圖,往往是連在一起說的。先立意,後構圖。如果說立意是盆景作品的靈魂,也可以稱神,那麼構圖,就是盆景作品的形。優秀的盆景作品往往能以相達意而神形兼備。

構圖成就盆景作品之形,也就是根據素材的物點,塑造出形似自然的造型,如遠山綿延、孤峰聳立、叢林層染、懸崖險絕或是臨水照影等自然情景。構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依據素材的自然規律和天賦形態,結合審美來進行創作,以造型手法表現出山石樹木之景象,以達立意的初衷。【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如果一件盆景作品只有形態而缺乏神韻,沒有藝術個性,則會平鋪直敘而索然無味,雖然取於自然,卻沒有經過藝術渲染,無法產生意境之美。盆景是立體式而有季相變化的藝術,還包容著豐富的象外之象,一盆之間可觀者不僅僅是山林嘉木、小橋流水,也承載著枝間鳥鳴、松梢落月、晚歸牧笛甚至是花開的綻放聲。所以說,盆景作品的立意是關鍵,它與構圖是相輔相成的,由什決定形,有什麼樣的立意,就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構圖。

我國古代的山水畫乃至現代的園林藝術,在布局成形當中都非常講究空間處理,盆景創作也不例外。在構圖時,高低、主客、大小、遠近、疏密、虛實、剛柔、藏露和色彩反差等等造型元素的配置和梳理,就需要恰當的空間處理手法。

盆景創作的空間處理上很多種表現手法,略舉一 二。

如想表現出宏大壯觀的自然景觀,空間處理上一般採用由近推遠的方法,無論平遠、高遠或是深遠,在中景至遠景的視角運動中,強調出作品空間關係上的縱深感和透視效果。這種空間處理方式常用於山水盆景創作之中,拳石能寫山巒,片草可狀樹木,全憑空間處理的巧妙運用,使能因小見大彰顯出壯麗的山水景觀和磅礴氣勢。

而在水旱盆景或樹石盆景的創作上,其空間處理特點則是將山水遠景拉近為中景,由遠及近以表現岸渚、疏林、坡地等自然佳景。一樹一石其相其質皆得分明,大山大水消隱在盆內,只緣身在此山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空間處理上更加講究素材之間的關係,何處立樹,何處置石,何處留白為水域都需要細細謀劃,疏密大小高低等等都要精到考量。

假如再將空間鏡頭拉近,則是我們最多見的樹木盆景了。樹木作為整體形象分毫畢現於眼前,空間關係處理也隨之細緻到枝幹和片層這一範疇。枝條的出位和線條塑造,片層的疏密和輪廓梳理,主副乾的關係,主從枝的關係,都應力求自然協調而自在其位,空間布局自如而適宜,從整體樹相到細枝末節,都須因構思立意而造就其最終形態,以達到神形兼備的藝術效果。

北宋韓拙有言:「愚不論三遠者,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零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說的是景物與空間變化的關係,也可以視為盆景創作可鑑之論。只要我們在進行盆景藝術創作時,根據作品的立意科學合理地運用空間處理技巧,相得益彰地把握素材與素材間的呼應關係,恰如其分地分置空間層面,必能以精妙的構圖寫形達意,塑景為韻,看似隨心自然而能營造出雋永的意境,讓欣賞者深深地感染於盆中之景,感悟到景外之韻。

擴展閱讀:

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