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墊江寶鼎山現存遺蹟:歷經滄桑 風骨猶存

視界網 發佈 2020-04-12T18:35:16+00:00

唐艷攝寶鼎山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流連之地,最早追溯至梁武帝時期,寶鼎山上就出現了建築物,成了旅遊勝地。

八角亭。唐艷攝

晨曦中的雙面麒麟石雕。唐艷攝

寶鼎山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流連之地,最早追溯至梁武帝時期,寶鼎山上就出現了建築物,成了旅遊勝地。因此也留下了許多石刻、古建築、古墓等歷史遺蹟,有的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只能在歷史記載中才能覓得蹤跡。

在寶鼎山封頂石崖的制高點上,有一座八邊形的觀景涼亭,名八角亭,是觀雲海賞日出的絕佳位置。亭旁立有一塊雙面麒麟石雕,一面無鱗,一面有鱗,為一雌一雄。上有橫聯,一面已完全看不清,另一面能模糊認出「普賢盛景」四個字。據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斷代,為北宋以前的石刻。

根據清《墊江縣誌》記載,崇禎八年,知縣楊先聲(崇禎八年任雲南大理舉人)、教諭高在倫、訓導熊嗣昌、典史陳龍輔、主薄沈琦、驛丞鮑可相及鄉賢李默、李然等姓名被刻在了寶鼎山的一口大鐘上。可以推斷,早在崇禎年間寶鼎山上就存在著一口大鐘,只是由於年代久遠,後來已經不知去向。如今登上八角亭可見亭子正中央懸掛著一口大型鐵鐘,是10年前人們根據仿古打造的,由於風雨侵蝕,鐘上銹跡斑斑,但上面刻著的祥龍騰雲紋和當時的捐贈出資人名單依然清晰可辨。

沿著通往八角亭的石階向下走,一灰瓦紅牆的古建築巍然屹立,建築風格對稱穩重、古樸大氣,內由多根石柱支撐,石柱高低不一,最高的十多米,高大莊嚴。其門前的石坎上,刻有「寶鼎」二字,為民國年間殷先庚(光緒二十九年舉人)所題。據考證,此古建築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50年)時期,距今已有1500左右的歷史。奠定了寶鼎山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

在寶鼎山腰西坡,距離八角亭約150米左右的位置,有一座塔墓,高約7米,下大上小頂尖,為八面體形狀,基座的八個面上均有精緻浮雕。中間有三層翹檐,塔身還有「遺履」「儼然」「師誕匍匐於康熙四十八年臘月望四」等字。塔下是一直徑和高均為1米的墓室,有兩扇石門關住墓室,門前有兩把石鎖。石門兩邊還有浮雕石屏風、石柱、塔聯等。塔前是一半圓形石鋪的拜台。整個建築十分精美,是我縣掛牌保護的文物,距今已有280年的歷史。

沿寶鼎山山脊向北,距離主峰約1公里處,有一座遺址——南京堂。據《忠縣誌》記載,南經堂為明朝天啟年間,由南京六合的融凡及浙江山陰的定空所修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綜合考證歷史記載後,南京堂到了清朝就被稱作斷雪禪林了。」志願者陳文權說,據他十多年來對寶鼎山文化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斷雪禪林」的名稱非常形象。寶鼎山脈基本呈南、北走向,西坡是冷空氣和降雪的迎風坡。多數年份冬季降雪較小,雪只積于山脈的西坡,而東坡無雪,雪在此止步,故名「斷雪」。

據清《墊江縣誌》記載,康熙甲子科舉人塗珪(字月潭)在康熙年間曾著《募修南京堂接引殿引》,並被刻立在斷雪禪林。現石刻已不再,但石刻全文在清朝《墊江縣誌》有記載。據考證:塗珪,字月潭,(康熙甲子年即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生平重名節,尚信義,不習事故,不事家人生產,沉酣載籍,多著作,仕至馬湖府教授。曾出版《塗月潭詩集》,為清朝墊江文人之偶像。

南經堂附近還有幾座古墓及碾米場等古蹟遺址,碾米場做工非常精緻,如同放大版的農村石磨,周圍有欄邊,內有扇形齒槽。沿著山脊在往北約4公里,還有一座古建築遺址及古墓。古墓造型別致,年代久遠,由於墓碑倒伏,看不到碑文,修建年代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