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登上熱搜,出現在SM公司大屏上的「巨浪」,誰做的?

設計癖 發佈 2020-05-19T06:05:42+00:00

SM公司大屏最近因一塊LED屏上了熱搜,但你知道嗎,它用到的技術最早竟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這項技術可以說十分「心臟病患者不友好「了,因為不管是海浪的視覺逼真程度,還是聽覺模擬程度,都做到了高度的還原,站在巨大的LED螢幕下方,甚至會害怕這些巨浪會衝破玻璃,淹沒整個城市。

SM公司大屏最近因一塊LED屏上了熱搜,但你知道嗎,它用到的技術最早竟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文章轉載自:大數據文摘
ID:BigDataDigest
作者:劉俊寰、牛婉楊
原文標題:驚天「巨浪」閃現首爾!LED螢幕高清復現文藝復興技術,網友:真·裸眼3D
編輯:亦夕

在號稱「韓國時代廣場」的首爾江南,忽然出現一片滔天「巨浪」。

「巨浪」來自COEX球場(COEX artium)一塊巨大的LED螢幕,整塊LED螢幕寬80米,高23米,螢幕上不間斷播放的是名為「海浪」(wave)的幻覺投影。

這項技術可以說十分「心臟病患者不友好「了,因為不管是海浪的視覺逼真程度,還是聽覺模擬程度,都做到了高度的還原,站在巨大的LED螢幕下方,甚至會害怕這些巨浪會衝破玻璃,淹沒整個城市。

我們來看看效果:

雖然整個設計是在疫情期間悄悄上線,所以街頭人數並不多,但還是引來了一大波關注,韓國市民們表示,在這麼炎熱的天氣看到,整個人都感覺到清爽了。

螢幕本身還裝載了高度還原的音效,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逼真的海浪撞擊玻璃的聲音,特別是走在螢幕下方的行人,簡直感覺海水會分分鐘衝破螢幕撒在自己身上。

網友們也都震驚了:

「像是一隻被困在箱子裡的海浪」。

「這個世界早晚一天賽博朋克」。

「雙子殺手120幀就是這個感覺」。

01

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變形」技術與高清LED螢幕的結合

那麼,到底是如何在一塊2D的LED螢幕上營造出了如此逼真的3D效果呢?

據製作團隊說明,這裡用到的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變形」(anamorphosis)原理。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扭曲的投影或者說透視圖,當觀看者以一定的角度進行觀看時,就能瞬間被精妙的構圖和想法震懾到,也就是說,只需要簡單的手勢,就能創造出十分強大的觀看效果。

此前,這項技術在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藝術、玩具、電影特效上多有使用。

早在17世紀,羅馬不少教堂頂部的壁畫,就參考了這種技術,希望能夠獲得更加逼真的「3D穹頂」效果。其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是聖伊格納齊奧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畫。

這幅壁畫由安德里亞·波佐(Andrea Pozzo)在1691-1694年創作。從底部看,整個教堂的半圓形屋頂變成了夢幻般的天空,波佐本人說:「由於透視圖只是對『3D』感的偽造,所以畫家沒有義務使它從任何部分看都是真實的,而只是從一個確定的角度看能夠得到這種感覺即可。」

之後,這門技藝也進一步發展。

比如在2016年,法國著名藝術家JR就用這項技術改造了羅浮宮頂,他用紙片覆蓋了羅浮宮全部的瓷磚玻璃幕牆,紙片上印有羅浮宮大尺寸的黑白圖像,這樣他抹去了現代修建的痕跡,整體看上去和17世紀沒什麼兩樣。

如今,這項來自教堂畫家的精巧技術也和高清LED螢幕結合起來,被用來創作了這幅巨大的「海浪」藝術品,研究團隊將真實的巨浪影像投射到玻璃中,讓路過的行人身臨其境感加倍,創始團隊稱,這項技術也能有效地改善和建設我們的生活環境。

02

4D創意公司又一力作,曾為釜山打造「數字海洋館」

此次「滔天巨浪」是工作室d’strict的又一力作。

d’strict成立於2000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4D創意公司,總部在美國紐約和韓國首爾。d’strict一直從事網站和移動用戶介面的設計以及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規劃工作,目前正積極開發全像投影及動作辨識技術。

自創立以來,d’strict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絢麗的視覺體驗。

早在2017年4月,d’strict團隊就曾為韓國釜山sealife海洋館,打造了一處充滿童趣的數字主題公園。

釜山水族館除了展示海洋生物外,園區也結合科技,利用燈光營造氛圍,打造了一間互動式博物館,讓人忘記身處海洋館,仿佛置身於危險四伏的深海之中。

這次的「海浪」作品可能因為疫情原因,我們無法親眼見到,但是依然能看出其中精巧的設計,讓人感慨,藝術和科技可能是最能引起人類共鳴的東西了。

注意:本文含有投票,請到設計癖官網(shejipi.com)參加投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