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學妹是如何走上HiFi之路的

39度發燒堂 發佈 2020-05-05T23:03:56+00:00

就我本人而言,我都喜歡,但前者可以重現過去,比如我非常喜歡LinkinPark、張國榮、梅艷芳、鄧麗君這些活在過去的歌手,我可以在數字音樂中假想現場的體驗。

前段時間,筆者的一位學妹諮詢我關於學校錄音棚的一些問題。溝通過程中,我發現我們都是HiFi燒友(雖然她才剛入門)。畢竟這位學妹長得可好看,我們後來聊了很多HiFi耳機的話題,而且她還說周末父母不在家,邀請我拿設備去她家一起試聽。畢竟疫情還沒徹底散去,機智的我給她發了個京東快遞,並備註告訴她一定要用酒精消毒以後再聽。(之後很長一段都是故♂事,不看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後,我有總結重點。)

先說一說學妹成為HiFi發燒友的全程吧

「你是如何成為HiFi耳機發燒友的?」這是我們當天聊得最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在筆者身邊的燒友群里,除了天天撿我剩耳機的妹妹之外,就沒有一個像樣的女性耳機發燒友了。對於這個問題,學妹給我的回答是:她爸爸在她上高中的時候買了一套惠威的家庭影院,在那之前,她聽的都是電視這類單聲道的聲音和路邊幾十塊錢的辣雞耳機。第一次聽那套家庭影院後,她被立體的聲音驚艷到了。後來她就順藤摸瓜,去百度上查了立體聲的相關資料,然後就了解了HiFi耳機,於是就入坑了。(至於為什麼不是玩HiFi音箱,她說因為現在住宿舍,上班以後再準備嘗試。)

HiFi耳機入門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能玩下去的人比較少。比如說妹子高中時買的第一款HiFi耳機是森海塞爾CX200,這款耳機她用了兩年多,直到一不小心進了洗衣機才想起來換耳機這件事,然後她為了更好的聽英語聽力,搜索了一下哪款耳機的人聲好,最後就入手了威士頓的W40,一直使用到現在(四年依舊堅挺)。

在上大學的這三年里,學妹「雲發燒」了很長一段時間。所謂雲發燒,既是通過網友口碑、評測文章來幻想耳機的聽感。當然,她也去三鼎創新、天域聯達這兩個實體店真正體驗過不少耳機。關於網友評價、評測文章和真實試聽後的,她總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段子,在這裡筆者也分享給大家:燒友的話、腦放外掛,評測文章、水到你慌(ZOL朱天傑的評測除外),現場試聽、智商復興。

我成為HiFi發燒友的全程

不得不說,女性發燒友對於消費的自覺性還是非常強的,發燒六年多隻換了兩條塞子,剩下的耳機全靠白嫖實體店試聽也是夠夠的。相比於學妹,筆者的HiFi燒錢之路就可謂是非常崎嶇了。筆者初體驗HiFi器材是在我出生之前(1995年),當時我爹媽結婚的時候買了一整套HiFi器材(DAT機+CD機+功放+音箱,當然他們並不懂HiFi,只是因為覺得好)。在我出生之後,這套HiFi器材甚至一直都是用在放相聲,而且我小時候淘氣還把低音單元的震膜給捅破了……直到我上初三為了聽英語聽力買了一條三百多的HiFi耳機和一個索尼的Walkman,之後慢慢上網了解HiFi圈的一些行情之後,我才知道我小時候無意中敗了多少家……

在入門以後,筆者年輕的時候可謂是心裡沒有一點B數,就到處跟同學裝B(當時窮學生都是用9塊9的山寨耳機,幾百塊錢的鐵三角已經可以裝了)。上高一的時候,我遇到了第一個跟我興趣相投的朋友:他姓昝(zan四聲),外號日處。這位昝兄在當時就已經是個資深的HiFi燒友了,平常上學用的是PCM-D50+森海IE80,後來我收了他的D50他又入手了PCM-D1這款神仙級別的錄音筆(當時的HiFi時代,玩錄音筆的人還是蠻多的)。以前的圖找不到了,現在它留學澳洲了,下面這張圖是去年2018年聚會的時候拍的。

在認識他之後,我們兩個大男人就像異性相吸了一樣變成了摯♂友。可以這麼說,從高一到高三,我倆無論是上補習班還是自習都是一起聊HiFi,一次都沒聽過課。在高中期間,我入手了CD機索尼D808K、播放器樂彼L3和耳機AKG K3003,當時因為把零花錢和壓歲錢都花乾淨了,我還被我媽暴打了一頓。(下圖為高中時唯一保留下來的圖,旁邊還有幾個我老婆的唱片。)

有了整套的隨身設備之後,筆者也就差不多過了裝逼期了,因為當時發現真的是人外有人,還是低調一點好。後來我跟我的昝兄開始研究HiFi里的物理學,企圖用科學的方式玩懂HiFi。但是那個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雖然發聲是一個物理現象,但聲學和物理學並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上高中的時候,我也加入了一個網上的HiFi小圈子,在裡面結識了不少非常有意思的朋友。要說當時在群裡面的感覺呢,在群裡面聊天的感覺比在外面好多了,在外面也沒有友仔和友女玩,QQ群里裡面一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在裡面的感覺。(PS:當時這個群解散重整過兩次,中途離開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群標籤還是當年的興趣愛好、音樂,但群名已經從「HiFi發燒群」變成了下圖的樣子,裡面也再沒有人會聊音樂了)。

真正開始將娛樂發展為專業,是在大學的時候。大學期間,我加入了學校的廣播站社團,學習了錄音、合成和放音,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準備畢業後進入音頻行業了。後來,我的好友嵩宇哲(藝名)作為歌手成功出道,我當時死皮賴臉的跟著他學作曲、跟他去錄歌,最後終於在畢業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

當時我和嵩宇哲一起錄製過的曲目(點擊圖片可試聽)

實際上對於玩HiFi的人來說,了解很多專業音頻知識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數字音樂和現場音樂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體驗也永遠不會一樣(數字音樂和現場音樂各有各的好,比如說古典樂演奏的現場根本沒有耳機里的那種結像感,但它的音色、宏闊的聲場感是耳機都無法還原的。流行樂和搖滾樂更別說了,耳機/音箱播放的聲音細節巨多,現場內跟著跳跟著搖就完了,聽不聽得清都是一回事)。

重點總結(精準空降的請從這裡開始):

筆者HiFi發燒人生第一階段:覺得自己有個幾百的HiFi耳機很屌,各種裝B。

第二階段: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開始享受HiFi音樂而不是拿來裝B。

第三階段:通過學習各種專業知識,追求聲音的真理。

第四階段:終於明白HiFi耳機聽音與現場聽音帶來的是是兩種享受方式,前者享受聲音的細節、後者享受真實的感覺。就我本人而言,我都喜歡,但前者可以重現過去,比如我非常喜歡Linkin Park、張國榮、梅艷芳、鄧麗君這些活在過去的歌手,我可以在數字音樂中假想現場的體驗。

第五階段:內心感覺沒必要把聲音這種東西參數化,不同人喜歡不同的風格,只要耳機的素質夠高、細節表現夠好、聽感不存在明顯的違和感,那麼它就是一個合格的HiFi耳機。對於市面上的大部分HiFi耳機來說,越貴的耳機一般素質越高、各方面更接近於錄音的真實音色。但在什麼價格買什麼耳機,還是得靠自己聽,沒準幾百塊錢的塞子就夠你退燒、上萬的塞子你卻聽著不舒服。

寫在最後:

每個人的HiFi發燒之路大概都是不同的,但是越玩到後面,越是發現可能自己追求的並不是原聲,而是一種屬於自己的感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