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與婺源千秋情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台 發佈 2020-05-08T00:03:09+00:00

江西婺源人,宋高宗建炎四年出生於福建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病逝於福建建陽。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 這情結塑造了婺源, 並將永久地 成就婺源。

朱熹畫像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紫陽。江西婺源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於福建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於福建建陽。朱熹是我國古代繼孔子以後最偉大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是唯一一位非孔門弟子而被配祀孔廟的古代聖賢,被人們尊稱為朱子。他的著述多達2500餘萬字,集120卷,語錄140卷,是古代學者中著述最勤奮、最多產的作家。其主要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新的儒學經典,是元明以後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和標準。

公元1148年,年僅19歲的朱子登進士第,三年後授左迪功郎,被任命為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但是,朱子一生71年,真正為官的時間其實很短。《宋史》說「熹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就是說,朱子中進士以後的五十年中,在地方為官的時間只有九年,在中央政府做官的時間僅僅四十天。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學術研究、著書立說和授徒講學上。他成功地改造和發展了儒學,構建了龐大的「新儒學」理論體系,從佛道的全面壓制下挽救了儒學,保證了中國本土文化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四書章句集注》

婺源是朱子的祖籍地,朱氏家族世居婺源。朱子的父親朱松政和八年(1118年)登進士第,授政和縣尉,變賣了全部家產攜全家赴閩就任。建炎四年九月(1130年)十五日午時,在福建尤溪生下了朱熹。朱子出生在福建,成長在福建、終老在福建、死後葬在福建,但是他對自己的祖籍地婺源充滿著感情,念念不忘,想茲念茲,他說自己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故家歸來雲樹長,向來辛苦夢家鄉」(《新安文獻志》卷十六《贈內弟程允夫》)。朱松當年在徽州城的紫陽山下讀書,他給自己取了一個號「紫陽」,以示不忘故里,不忘出生。新安是婺源的古稱,我們可以看到朱子經常以「新安朱熹」為自己的文章署名,也是為了不忘「初心」。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子十九歲,進士及第。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第二年十二月,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故里婺源。他是要向婺源的父老鄉親們報喜,所謂「衣錦還鄉」。同時他要祭掃祖墓,拜見宗族姻親和家鄉的親友先輩。朱子在婺源為先祖的墳塋一一做了標識,拜謁了朱氏家廟。在婺源,朱子懷著一種謙恭的心態,走訪了當地的前輩學者和詩人,向他們求教請益,還結交了一批學有所長的年輕學子,賦詩論文、把酒歌呼,相得甚歡。婺源的人民也對這位第一次還鄉的新科進士表達了熱情的歡迎和愛戴。朱子說:「昨還里中,屢獲請見,撫存教誨,恩愛甚厚。」(《新安文獻志》卷九朱熹《與祝直清書》)婺源有一位先輩叫俞仲猷,得到一幅朱子少年時寫的墨寶十分賞識,他把墨寶展示給友人董穎看,董穎也非常讚嘆,寫詩說:「共嘆韋齋(朱子父號韋齋)老,有子筆扛鼎。」意為朱子的書法筆力遒勁力可扛鼎。另一個叫董琦的人參加了一次宴請朱子的宴會,酒過三巡,大家興致盎然以歌助興。朱子即興吟誦了《離騷》中的一章。董穎說他「吐音洪暢,坐客悚然」。朱子十四歲時父親去世,當時有一位叫張敦頤的婺源人為朱子母女贖回了當年朱松典賣的百畝祖田,歸還給朱子母女,並寫信慰問朱子。朱子這次回婺源,就用這百畝祖田的田租作為祭掃和管理的費用。婺源的民眾對朱子關愛之深、之重、之誠真是令人感動。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朱子離開了婺源。朱子離開婺源後,和婺源的學人一直保持著書信聯繫,切磋學問,互通音問,有些人成了他終身的好友。

朱熹書法作品

朱子第二次回婺源,是在淳熙三年(1176年)的春夏之交。這一年也正是在中國的哲學史和思想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後一年。這一次,他在婺源待了兩個月,一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祭掃祖墓和修復遠祖的墳墓。朱子的祖墓和遠祖的墓都在婺源,但是因為朱子一家從朱松僑居福建以後,這些墳墓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湮沒,有的被強人所侵占。朱子在二十歲時回去過一次,但那時的他還是個小青年,剛中進士,既無權也無錢修復祖墓,所以只是簡單的做了一個「封識」的工作。第二次回鄉又過了二十七年,這時的朱子已經是一個名滿天下的大儒。他在《歸新安祭墓文》中說:「一去鄉井,二十七年。喬木興懷,實勞夢想。茲焉展掃,悲悼增深。」他說自己在夢中都在想著故土,因為這裡埋著他的先人。但是來到婺源後看到祖墓的現狀又深深地加重了他的悲哀。為什麼呢?他在《又祭告遠祖墓文》中說:「惟昔顯祖,作鎮茲邦。開我後人。載祀久遠。封塋所寄,奉守弗虔。它人有之,莫克伸理。」就是說,祖墓雖然封識了,但是沒有負責認真地守護它,結果被它人占有,連說理的地方都沒有。怎麼辦呢?朱子拿起了法律的武器:「茲用震怛,吁於有司。鄉評亦公,遂復其舊。」朱子在感到震驚的同時,訴諸官府,鄉親們也出面給予支持,於是,墳地被要回了。這裡,透露出婺源的政府和民眾對朱子及其家族的關愛與同情。朱子這次回鄉,在婺源收了十幾個學生,這些人後來都學有所成,為改變婺源的文化生態作出了貢獻。

鵝湖書院

朱子第二次還鄉為婺源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向婺源縣學贈送了一批圖書,並為縣學的藏書閣寫了一篇序。這篇序對一年前的鵝湖之會做了一個正面的回應,再次重申了讀書的意義與重要性。在序中,他對當時流行的錯誤學風提出了批評,勉勵婺源的學子讀聖賢之書,做聖賢之事:「以告鄉人之願學者,使知讀書求道之不可已而盡心焉,以善其身、齊其家而及於鄉,達之天下,傳之後世。」世稱婺源文風鼎盛、家誦戶弦,人人向學而人才輩出,這和朱子的點化和引導是分不開的。在序中,朱子說:「熹故邑人也,而客於閩」序末署名曰「淳熙三年丙申夏六月甲戌朔旦邑人朱熹記。」他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不忘初心」。

婺源文公山

唐代的韓愈當年被貶潮州,當潮州刺史短短八個月。但是短短的八個月,他卻改變了潮州。潮州人民感念這位為潮州作出貢獻的外鄉人,不惜江山為之改姓,於是山被命名為韓山,水被改稱為韓江。婺源的人民對自己的子孫朱子也如潮州人民對韓愈一樣,江山為之動容、民風為之變易、習俗為之革新。朱子四世祖母豆蔻夫人葬在九老芙蓉尖山上,人們把此山改稱「文公山」。朱子的祖屋門前有一口井,人們把它叫做虹井,因為據說朱子的父親出生時此井升騰起了彩虹般的霧氣,到朱子誕生的時候,這裡又升起了虹霓。朱子當年為一口清冽的水井取名「廉泉」,為了對得起這個名字,婺源的學子們只要考取了功名離家任職時一定要來喝一口廉泉的水,才能上路。朱子在婺源遺留下來的遺蹟並不多,但八百餘年來這些遺蹟都被婺源的人民當寶貝一樣呵護著,一直流傳至今。改革開放之初,婺源縣政府就修復了朱子一世祖朱瓌的墓,並邀請客居世界各地的朱子裔孫們回婺源省親聯誼。

虹井

近年來,婺源努力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推動朱子文化建設。2017年底到2018年初,新一屆領導班子用一種全新的視野和觀念審視朱子文化的建設,先後赴山東、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設,決定重新定位再出發,開啟了朱子文化工程的建設,重點在「落地」,定位在「化民成俗」。2018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婺源縣抓住這千年一遇的契機,經充分研討論證下發了《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活動方案》和《朱子文化「六進」普及活動實施方案》,所謂「六進」,就是朱子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景區、進家庭,點燃了全縣民眾轟轟烈烈地推動朱子文化建設的熱情。縣內朱子遺蹟被修葺一新;文公廟落成;朱子文化高峰論壇隆重舉行;「朱子研學之路」開營;徽劇大戲《朱子還鄉》開排;一批以「朱熹」命名的學校、道路、橋樑、酒店被全部更名為「朱子」;朱子書法、攝影展迎客;中小學生的朱子詩詞吟誦會在各校舉辦;以全縣幹部為對象的「朱子講堂」開講。

《朱子還鄉》劇照

2017年,紫陽書院復建。在縣教育局的支持下,第一期婺源縣國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在紫陽書院開班,五十餘位來自全縣中小學的國學骨幹教師接受了為期十天系統的國學教育。這個培訓班,將在每年的暑假舉辦,力圖把婺源全縣的國學教師輪訓一遍,以提升國學師資的總體素養。同年年底,紫陽書院朱子學術思想讀書班開學。十五位經過遴選的學員將在書院系統研讀朱子的《小學》,並著手編寫新時代朱子「小學」讀本,以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鄉土教材。

婺源紫陽書院

在朱子的思想學術中,禮,是化民成俗的主要內涵和抓手。紫陽書院配合教育部門在中小學中開展禮的教育及禮儀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一所學校一所學校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推,持之以恆,潛移默化,習慣成自然。我們相信,假以時日,婺源孩子們的精神氣質將會出現喜人的變化。

朱子的婺源情結 「扯不斷,理還亂」,這情結改變了婺源,造就了婺源; 婺源人的朱子情結同樣是「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 這情結塑造了婺源, 並將永久地 成就婺源。

出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編輯:駱志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江西風景獨好,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台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