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瀾基金會 : 公益排雷參與救災,把土地和希望留給當地人

中國發展簡報 發佈 2020-03-06T11:28:08+00:00

如果您服務於中國本土公益組織並希望將相關項目信息標註到這個地圖上,歡迎電郵聯繫我們aurora.tin@cdb.org.cn 。

作者: FY Tin

來源:發展簡報


編者按


中國發展簡報計劃在2020年發布《中國NGO走出去地圖》。作為這個項目的一部分,我們與本土公益組織進行了一系列訪問,探討中國公益組織的海外項目以及執行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如果您服務於中國本土公益組織並希望將相關項目信息標註到這個地圖上,歡迎電郵聯繫我們 aurora.tin@cdb.org.cn



王珂於2018年和兩位朋友聯合創立了平瀾基金會,期望通過在世界各地展開人道工作,承擔中國人的國際責任(圖片:CDB)


隨著中國民間力量崛起,越來越多中國NGO開展了海外項目。扶貧、教育以及醫療衛生是當中較為常見的議題,而此時此刻,距離中國大陸不遠的柬埔寨,一項不尋常的任務正在進行中。


深埋地下的雷, 如何撕裂這片土地


歷經數十年戰亂,柬埔寨人至今依然和深埋在地底下的惡魔共處。據估計,柬埔寨境內散布六百萬至一千萬顆地雷,戰爭結束迄今,已造成六萬人傷亡。


「最近我們的項目地附近還發生觸雷事件。一台拖拉機在耕地時不小心引爆了一枚地雷。我們的員工也通報,前一晚他們還在寺廟吃吃喝喝,第二天掃地時就在同一個地點發現一顆地雷。那裡的現狀是,地雷沒有排乾淨,村民也就這麼跟地雷生活在一起。更糟糕的是,當一個地區發現地雷後,該地就會被封鎖起來,村民便會失去他們的土地。」王珂說。


王珂是平瀾基金會的聯合創辦人,同時也是柬埔寨公益排雷項目的發起人。從一張朋友發給他的旅遊照片中,他意外發現吳哥窟周圍竟有許多殘疾樂隊。隨著深入了解,王珂才了解到深埋在地下的地雷,在戰爭結束後如何撕裂這片土地。經過一年和柬埔寨政府的溝通協商,平瀾基金會鎖定了位於Banteay Srei 縣一片64公頃的雷區,目標是在2020年中旬排查出所有地雷,將這片土地歸還給一千一百名村民。


這個項目於2019年年初展開,截至同年11月,該項目已排查並歸還6.4公頃土地予當地居民。王珂說,村民取回了土地的使用權並開始種稻,接下來他們將安裝水利設施,協助村民度過旱季。


平瀾基金會發起的柬埔寨公益排雷項目,旨在2020年中旬將Banteay Srei 縣一片64公頃的土地恢復成無雷區(圖片:平瀾基金會)


地雷所造成的問題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地雷的存在將封鎖所在地的重要資源。在平瀾基金會的項目地,小孩被告誡若踢足球時不小心把球踢過場邊安全線,千萬別跨過去找球,因為安全線外可能就埋著地雷。


王珂解釋道:「我們的計劃不僅停留在排雷,而是將這些土地歸還給當地人,並且通過一系列永續發展項目讓當地人走出貧窮,包括協助他們將農產品銷往本土和中國市場。


王珂說,地雷分為破壞車輛的反坦克地雷和殺傷人員的反步兵地雷。「反步兵地雷是很陰損的,因為它們的目的不是把人炸死,而是炸傷。這樣在戰鬥中就能增加敵對勢力的醫療和人員負擔。戰爭結束後,地雷依然成為社會的負擔,造成長遠的痛苦。」


目前,平瀾基金會委派一名中國籍員工駐守在項目地,該員工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基金會並沒有直接參與排雷工作,而是扮演資助方和項目經理的角色,在受地雷影響的村莊開展永續發展試點項目。 儘管王珂希望將同樣的模式複製到寮國和緬甸等國,但他坦誠,要為這類項目籌款是比較難的。因此,目前排雷項目的資金規模維持在每年五十萬美金以下。


以中國人的身份 ,解決國際問題


平瀾基金會由王珂和兩位同樣擁有豐富救災經驗的朋友於2018年共同創立。這個年輕的基金會總部設在北京,專注於國際人道危機和自然災害,例如在泰國少年足球隊受困溶洞時,王珂帶領平瀾基金會一行八人加入救援工作。


王珂天生的冒險基因讓他無懼涉險。比如在排雷區考察時,地雷可能隨時奪去他的雙腿。作為一名曾在通訊公司上班的金領,王珂的人生轉捩點發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時他調動了自己的資源參與救災行動。他說:「在那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中國民間是有力量去做一些事的。」


自此之後,王珂及其夥伴們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救援活動,包括緬甸曼德勒地震救災和非洲的反盜獵項目。參與得越多,他越感受到作為業餘救援人員的諸多局限。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為世界作出貢獻,王珂終於決定成立平瀾基金會。


平瀾基金會每年也到非洲地區開展反盜獵項目(圖片:平瀾基金會)


擁有豐富人道工作和災難救援經驗的王珂有一個任務,就是以中國人的身份解決國際社會問題。在創立的第一年,平瀾基金會成功向社會籌獲一千萬人民幣,王珂認為這個數字相比西方成熟的NGO來說還很渺小,但對中國NGO年均籌款額來說還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對許多中國社會組織來說,「走出去」需要花很多年,但打開平瀾基金會的項目地圖,他們的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王珂解釋,平瀾基金會一直有在做國際和國內項目,只是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國際項目上 。


「以前中國沒有參與國際事務,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王珂解釋,「在我上大學的時候,中國還在實施計劃經濟,那時候我們還在用糧票。當時的中國還談不上公民社會的概念,在大家還吃不飽飯的時候,想不到要怎麼去幫助別人。」


但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中國取得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王珂認為此時的中國擁有更強的力量,也該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僅是政府要承擔,中國民間也應該要承擔這樣的責任。」


融入國際社會,不代表拋棄中國NGO特色


王珂強調,中國NGO在國際項目管理方面跟國際NGO之間存在很多差距,這種差距可能需要花幾十年一點點彌補,「但國際問題就在眼前,我們不能等技術和經驗都積累夠了才去幫助人,而是邊做邊學,找到我們的優勢並且現在就發揮出來。」


然而他也認為,由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或者中國NGO的偏見和誤解,導致中國NGO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充滿挑戰。「當我們在做非洲反盜獵項目時,當地和國際的NGO會認為我們背後有別的目的、這麼做是為了漂白中國的形象。這種對中國NGO的偏見是嚴重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繼續工作。我們的應對方式是,承認中國NGO和其他NGO的差距,接受問題的確存在並且繼續做好我們的工作。」


中國NGO開展國際工作,也有其優勢。王珂說,中國在很短時間內脫離貧窮,這使得中國NGO對第三世界國家更有同理心,當中有許多經驗也是第三世界國家可以借鑑的。


「西方國家的發展,包括工業化歷程和殖民時期的經濟積累,是絕大多數國家所無法複製的。而我們在扶貧和網際網路的優勢則可以應用到發展中國家。比如說,我們正考慮利用阿里巴巴網絡,為難民和村民的產品找到市場。」


擁有多年國際工作經驗的王珂,向有意開展國際項目的中國NGO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要有耐心。中國NGO缺乏相關經驗,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第二,做好功課及重視文化差異;第三,與國際社會接軌,不要形成中國自己的小圈子。


2018年,各國救援隊伍參與泰國溶洞救援行動(圖片:平瀾基金會)


「泰國溶洞救援那次,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多國協作的成功案例。這次救援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在那一刻,人類的光輝被體現出來了。沒有人強調你來自什麼國家、是什麼民族。這是我心目中一個特別好的狀態。」王珂補充,只要我們的目標都是發自內心的人道主義,那我們就是有共同語言的。


他也強調,融入國際社會不代表拋棄身為中國NGO的特色。「為了實現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必須保留我們的優勢和技術,並且向國際社會分享。我們也應該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讓我們更有能力承擔更多責任。這才是最終目標。」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王珂展現了他堅定的信念和開展更多國際項目的強烈願望。這位正直且謙虛的人道主義者想借次機會,代表中國NGO向國際社會傳達如下信息:


「國際治理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國際社會應該要知道,中國有很多NGO是帶著純粹的目標來解決國際問題。自唐朝以來,開放、包容和多元一直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恢復自信和重新融入世界。我們非常希望走出去,承擔國際責任,成為國際社會的一部分。我也希望國際社會可以給我們多一點耐心,讓我們慢慢學習和進步,不管是在個人、NGO或者國家層面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