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萬壽岩遺址保護開發:讓史前文化活起來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5-10T08:52:17+00:00

近年來,在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以萬壽岩遺址為核心的岩前鎮以挖掘古人類文化為重要抓手,深入開發非遺文化、閩台文化、紅色文化、古建築文化等文化資源,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傳承、弘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來源:經濟日報

左圖 福建省三明市萬壽岩遺址博物館。林 婧攝(中經視覺)

下圖 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葉驊婷攝(中經視覺)

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角。 葉驊婷攝(中經視覺)

遠古時代的人類是怎麼生活的?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深入,史前文明的脈絡日漸清晰。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鎮岩前村的萬壽岩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作為福建境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的居住遺址,把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填補了福建考古學年代上的一段空白。

近年來,在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以萬壽岩遺址為核心的岩前鎮以挖掘古人類文化為重要抓手,深入開發非遺文化、閩台文化、紅色文化、古建築文化等文化資源,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傳承、弘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著眼長遠 把歷史遺址留下來

「這個遺址很重要,必須保護!」這是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賈蘭坡對萬壽岩遺址的評價。萬壽岩遺址的船帆洞內發現了距今4萬年的人工石鋪地面和排水溝槽等重要遺蹟,對研究早期古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洞內發現的某些石製品的製作工藝與類型與台灣發現的銳棱砸擊石片、石核相同,為閩台史前文化淵源提供了實物證據。

誰曾想到,這樣一個珍貴的歷史遺址,在20年前差點被經濟大潮無情摧毀。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三明鋼鐵廠在萬壽岩山體上開採礦石,礦山開採嚴重影響萬壽岩山體景觀。1999年9月,福建省博物館與三明市文管辦、博物館組建聯合考古隊,對萬壽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2000餘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其中船帆洞挖掘出距今4萬年、面積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鋪地面,為國內首次發現。

萬壽岩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引起了福建省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2000年1月,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兩次對萬壽岩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此後不久,三明鋼鐵廠立即停止了在萬壽岩的爆破開採,又將石灰石破碎車間廠房與萬壽岩山體無償劃撥給文化部門作為考古遺址公園使用,以當時3億多元的代價保住了萬壽岩遺址這個無價之寶,使萬壽岩遺址成為我國眾多遺存中最幸運的文化遺址之一。如今,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的以考古特色為主題的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建築在這裡拔地而起,成為展示史前文明、三明歷史,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科學管理 讓萬壽岩美起來

萬壽岩遺址「保」下來後,如何「護」好,成為難題。當時的萬壽岩遺址,作為一處經過了近30年開採的礦山,在遺址文物本體上形成了4處大型開採面,遺址本體岩壁存在大量危岩。

洞外不毛之地上,炸山滾落的山石遍野;洞內,排水不暢,時刻都像「水簾洞」……對於財政本就困難的三明市而言,變開發為保護,不僅意味著到手的財稅收入減少,更意味著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與堅守。

三明市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蘇世斌介紹,20年來,三明市有力推進萬壽岩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制定出台了《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管理規定》《三明市萬壽岩遺址保護條例》,使萬壽岩遺址保護和利用有法可依;完善責任目標機制,成立專門項目機構,健全依法行政機制;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建築研究院文化遺產中心分別編制《福建省三明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總體保護規劃》《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推進考古遺址公園、萬壽岩遺址博物館、萬壽岩文化廣場等項目的建設與改造,以及項目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

在科學規劃與全面保護下,萬壽岩遺址有了全新的面貌。2001年3月,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重大新發現」,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列入全國百項大遺址保護之一;2001年6月,萬壽岩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福建省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萬壽岩遺址保護工作得到了國家與社會的認可,也讓三明市與萬壽岩的品牌在社會上打響。

在做好遺址保護工作的基礎上,三明市還對萬壽岩進行合理開發,讓保護成果惠及民眾。2019年6月,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規劃占地面積81.5公頃,由洞穴遺址、遺址博物館、宋代五級湧泉生態恢復區、漁塘溪濱水區等組成,形成「一廊萬壽十二景,樹綠花紅果飄香」的生態文明和歷史文明景觀。

「2015年,我們僅做了3期的保護,為靈峰洞、船帆洞做了基礎性的保護工作,那時候的萬壽岩還是滿目瘡痍。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還給老百姓一片天藍地綠。」蘇世斌說。

開發利用 讓岩前鎮旺起來

背靠悠悠青山,面朝廣袤盆地,碧水清溪流淌而過,如今的萬壽岩遺址一改當年狼狽的模樣,神清氣爽地聳立在藍天白雲之下。萬壽岩洞穴遺址、萬壽岩遺址博物館、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些歷史文化項目的陸續建成,也帶動了岩前鎮文旅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徑。統計顯示,2019年萬壽岩遺址累計接待遊客、研學團體近8萬人次。

岩前鎮岩前村原黨支部書記王源河說:「萬壽岩遺址的保護開發,使得現在的岩前鎮環境好起來了,百姓的休閒活動豐富了。同時,也帶動了岩前鎮農家樂、土特產、傳統文化的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要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萬壽岩古遺址文化,離不開旅遊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岩前鎮積極打造「以節點為景點,以鎮區為景區」的三明近郊特色康養小鎮與全域旅遊核心區。目前,以萬壽岩為中心,以古人類文化、閩學文化、鄉土文化為紐帶,萬壽文化研學實踐區、吉口康養精修體驗區、烏龍田園農業示範區、蝴蝶谷森林戶外遊憩區已初具規模。

「現在的岩前鎮人氣旺起來了,生態環境變好了。萬壽岩遺址實施保護以後,原來很多工業產業退鎮入園,成立了專門的產業園區。」岩前鎮黨委書記蔡明泉表示,經過「退城進園」及多年招商引資,目前位於岩前鎮的吉口經濟開發區漸成規模。如今的岩前鎮已成為一座欣欣向榮的生態工貿新城。

不僅如此,岩前鎮還依託其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與城郊區位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已建成萬畝水果、4萬畝豐產毛竹生產基地以及千畝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在萬壽岩之前,與集鎮一水之隔的500畝提子觀光園,每到提子成熟時節,便成了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觀光園主人尤生美說:「大家在感受萬壽岩的古人類文化後,可以到提子園採摘提子,感受不一樣的田園農趣,我們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歷史文化經久不息,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沒有盡頭。未來,三明市將以萬壽岩為主要空間載體,創意再現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借力優質的山林環境,打造以史前文化研學、體驗、餐飲、住宿為特色的高品質文化體驗休閒旅遊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志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