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劉伯溫等功成大明,朱元璋為何以怨報德?

以禮觀書 發佈 2020-02-03T20:17:03+00:00

向敬之1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但成為皇帝後,執政三十一年,一直勤於政事,樂於改良,發展經濟,整肅吏治,不失為一個偉大的皇帝。

向敬之

1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但成為皇帝後,執政三十一年,一直勤於政事,樂於改良,發展經濟,整肅吏治,不失為一個偉大的皇帝。

三百多年過去,清朝康熙皇帝南巡,途經金陵,拜謁孝陵,高度讚賞朱元璋「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並為之樹碑「治隆唐宋」。

論治績,朱元璋可圈可點,但論駕馭臣下的手段,他確實非常殘忍,犯下了多次屠戮功臣並株連甚廣的罪惡。所謂朱元璋火燒功臣樓,或火燒慶功樓的殘酷殺戮,都是民間妖魔化朱元璋的一種說辭。


功臣曾經幫助他奪得了天下,使之成為了反抗暴元軍事運動最後的勝利者。可以說,若非那些謀臣運籌帷幄、武將衝鋒陷陣,他僅終究是濠州豪強郭子興利用又設防的一員裨將。

時勢造就英雄。

英雄亦有時運。

但,待其坐穩了江山時,不少功臣已不滿足朱元璋有限的封賞。

畢竟他們之中,大多像朱元璋一樣,草根出身,生於底層,一旦成為了新的統治者,就在權利面前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慾壑難填。

他們的存在,構成了近距離橫亘在最高統治者朱元璋新的危險。

2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丞相(包括汪廣洋和楊憲),與朱元璋有過蜜月期,但他們也是權力控,暗結親信,自成集團,排除異己,傾軋相爭。他們為了加強自己的相權,謀求更高的權力,與朱元璋不斷集中皇權,發生了強烈的衝突。

朱元璋割據一方,就沿襲元制設立丞相。最初以右丞相為首,後在建國後稍作改良,再以左丞相領銜。丞相之一的徐達,長期領兵征戰在外,丞相事務皆由李善長獨力裁決。


洪武三年,中書左丞相李善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爵封韓國公,相權日重。他綜理政務,輔政能力強,但為人刻薄,心胸狹隘。甚至與劉伯溫發生爭執時,對劉破口大罵,迫使劉伯溫請辭歸養鄉里。

朱元璋最初考慮的是,更換丞相,於是在洪武四年逼迫李善長辭去相印,不情願地接受皇帝的變相圈禁。但不承想,他倚信的胡惟庸、汪廣洋、楊憲,明爭暗鬥,帝權與相權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最後,朱元璋處死楊憲、汪廣洋後,又誅殺胡惟庸,徹底廢除了在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以胡惟庸案擴大化,連帶處死了賦閒在家卻影響朝局的李善長。

3

淮西集團多為驕兵悍將,他們抱團發展,又跋扈不法,擴張各自的軍事力量,直接威脅到朱元璋的絕對權威。

尤其像藍玉等大將,在徐達死後,成為了朱元璋追逐北元、平叛四方的軍事統帥。朱元璋器重他們,而藍玉等在軍營打造個人權威,屬下對其死忠,而不知有皇上。

不僅如此,藍玉還在捕魚兒海大捷,強占本該獻給皇帝的北元王妃,還對朱元璋後宮的爭端指手畫腳,牽扯進了胡惟庸與李善長的私密朋友圈。這讓曾經以此方式做大做強的朱元璋,感到了恐慌。


他對淮西集團,採取了分化、利用和株連,逐一給予毀滅性打擊。就連朱元璋最倚重的大將軍徐達,雖然結下了三重姻親關係,但是徐達之死,也與朱元璋脫不了干係。

朱元璋把驕兵悍將比作荊條,他要為推行仁政的後繼之君拔光銳刺。他精心培育的儲君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朱元璋對朱標寄望甚高,故而要將後繼之君的潛在敵人,悉數清除。這也為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缺乏能幹的大將可派,埋下了禍根。

4

至於文臣宋濂、劉伯溫之死,都是與胡惟庸有關。宋濂因長孫涉及胡惟庸案,而被牽連死於流放途中。劉伯溫則死於胡惟庸的陰謀,但借的是奉旨賜藥。

朱元璋起義反元,聞宋濂盛名,請人找到他,要他做郡學「五經」師。至正二十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劉伯溫)、章溢、葉琛(即浙東四先生)被朱元璋召至應天府,委以重任,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

宋濂博學,學問好,人品好,德行好,朱元璋請他教世子朱標學「五經」,後又命參與修撰起居注。朱元璋建禮賢館,宋濂等人均在館中。朱元璋稱帝後,下詔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禕為總裁官。

將總裁修撰前朝官史的重任交給宋濂,足見朱元璋對他是十分信任和放心的。朱元璋對宋濂和王禕的評價是:「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禕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禕;學部之博,禕不如卿。」(《明史·宋濂傳》)朱元璋稱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禮遇有加。

遺憾的是宋濂有些迂腐,屢屢犯錯被貶,但朱元璋還是將他放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最後因宋濂之孫宋慎被牽連進了胡惟庸案,株連家人,朱元璋本想殺掉宋濂,幸虧馬皇后和朱標求情,而被流放至四川茂州,死於徙塗。


劉伯溫,無論行軍作戰,還是民間傳說,都是神機妙算的形象。但,即便是胡惟庸借朱元璋的名義,為臥病在床的劉伯溫賜藥,伯溫自知是毒,也必須感激涕零地喝下。

這也是所謂的皇恩浩蕩。

至於是不是朱元璋有意毒殺,還是胡惟庸借刀殺人,各有說法。

朱元璋不滿意劉伯溫的清高。朱元璋曾在迫使李善長辭相後,和劉伯溫談話,論及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何人堪任丞相,皆被劉伯溫否定。朱元璋請劉伯溫出任,又遭他婉言謝絕。

在此次談話中,劉伯溫評價胡惟庸如果拜相,必然會翻車。本來對其不買帳的胡惟庸,加深了對劉伯溫的仇恨。

伴君如伴虎,劉伯溫辭官不成,請假回老家,準備擇址建生壙。結果被胡惟庸大做文章,稱劉伯溫看中的是龍穴,要奪取朱明王朝的江山,還藉助兵力強取豪奪,嚇得劉伯溫趕緊回京銷假上班。朱元璋雖然沒有對劉伯溫下獄論罪,但褫奪了他的誠意伯俸祿,以示對他的懲戒。

劉伯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曾被朱元璋倚重為軍師智囊、張良諸葛,也被形形色色的民間傳染為大明國師,可以和朱元璋談笑風生打哈哈。其實,朱元璋並沒有封過劉伯溫一個國師的封號。

劉伯溫深得朱元璋器重,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掌管都察院,負責全國的紀律監察,但並沒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至於他受封太師,也是他死後一百三十八年,即明正德八年,被武宗追贈的。所謂文成的封諡,也是明武宗給的。洪武八年,劉伯溫死得不明不白,朱元璋不了了之,並沒有給一個蓋棺論定的好評。

朱元璋為了屠殺功臣,特設錦衣衛,授以偵查、緝捕、審訊和處罰等特權。雖然後來朱元璋廢掉了錦衣衛和一些酷刑,但這卻肇始了貫穿明朝始終、也禍害明朝社會的特務政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