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再見了,那個屬於馮小剛的賀歲檔

新片場 發佈 2020-01-21T13:31:16+00:00

《囧媽》提檔大年三十,《中國女排》改名《奪冠》開啟點映。說這句話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懷念我們自己,懷念中國電影。

《囧媽》提檔大年三十,《中國女排》改名《奪冠》開啟點映。

雖然2020春節檔被各界評論為「神仙打架」,但各大片方還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著能讓自己發行的作品脫穎而出的宣傳計劃。

如今,春節檔與賀歲檔,已經不再能混為一談了。最早的賀歲檔是指12月中下旬,到來年1月上旬的一段檔期。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容,賀歲檔與春節檔逐漸劃分清晰。現在的賀歲檔拉長到從11月下旬,而從春節前一周到長假結束的「春節檔」,則成了內地強片大規模集中上映的新風口。

不論是春節檔還是賀歲檔,它們都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檔期。許多優秀的電影都在元旦或春節前後上映,不少難忘的瞬間也都在此定格。

但每當近幾年新春熱門大片被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我總能想到23年前那部首創「賀歲檔」這個概念的那部《甲方乙方》

01

20多年前,一個劇組的美術助理,總是喜歡跟在一堆大院子弟後面,大家管他叫「馮褲子」

1997年,馮褲子受到編劇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靈感啟發,拍了一部叫《甲方乙方》的電影,從此打響了中國內地賀歲檔的第一炮。這一晃,就是20多年的風風雨雨。

最早《甲方乙方》的電影成本,僅有400萬人民幣,最終卻收回了3300萬的票房,從此大家都知道了一個名叫馮小剛的導演。

馮小剛在《甲方乙方》里,用「好夢一日游」的業務,架起了現實與夢想的橋樑。片中,葛優、何冰、劉蓓和自編自導自演的馮小剛都是「北京侃爺」的代表。

他們將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融在了各色人物的圓夢過程中,不僅貧嘴詼諧、爆笑不斷,主題內容也針砭時弊,讓這種京味兒冷幽默的喜劇「賀歲片」深入人心。

中國觀眾從此形成了過年進電影院看大片的習慣,馮小剛也從中嘗到了甜頭。

從那之後,中國電影開始孕育這個全年最重要的吸金檔期,並在此後十餘年間把賀歲檔的檔期從每年11月底拉到了次年3月初。

隨後兩年,馮小剛與觀眾相約帶來了《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的鮮花與掌聲,這時的馮小剛還未曾體驗過《一聲嘆息》

馮氏喜劇也在97、98、99接連三年的爆發中,形成了中國內地賀歲片的一大文化符號。

而到了2003年,才是賀歲片和馮小剛的真正轉折點。

《手機》的上映,讓大家好像看到了一個未曾見過的賀歲檔。

雖然還是原班人馬和班底,但有人向馮小剛提出質疑的聲音:「《手機》和以往的馮氏賀歲喜劇不太一樣,主題較為沉重,這還能算賀歲片嗎?」

馮小剛自信地回答說:「很多人都教我怎麼做,但是他們沒資格教我,賀歲片就是我開始拍的,所以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拍賀歲片。」

這話里話外的意思,好像是在說:我馮小剛才是賀歲片第一人,是鼻祖,別人都沒資格評價我。

足以見得,那時馮褲子的銳氣和野心。

同時,《手機》的故事本身,也跳脫出了馮小剛最初將市井小人物作為鏡頭主角的拍攝風格。但《手機》所討論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和主題,也在當時成為了一部話題之作。

也為十幾年後一場風雲突變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當出身草根的馮小剛還在著眼於普通的中產階級和小人物日常生活的時候,科班出身的學院派們,彰顯著自己駕馭新式賀歲片的能力。

2002年末,張藝謀的《英雄》上映。

華麗的布景美術和精緻的古裝服化道,加上兩岸三地的最強明星陣容。《英雄》真正掀起了國產商業大片的新時代,也給了賀歲電影一個新的語境。

此時的馮小剛,也在不斷嘗試新的題材。

《天下無賊》不僅有喜劇元素,還請來了劉德華和劉若英作為主演,整體基調驚險刺激,主題深刻。

大家一度認為這是馮小剛最好的作品。

然而,2004年一切都急轉直下。花了兩年的時間,馮小剛拍攝了《夜宴》

《夜宴》並沒有選擇在當年的賀歲檔上映,而是把檔期「讓」給了張藝謀最新一部古裝大戲《滿城盡帶黃金甲》,後者最終取得了2.9億的創紀錄票房。

而《夜宴》的票房卻在1.3億止步不前。還不如陳凱歌前一年被人詬病的《無極》那1.75億。

主流導演們集體嘗試古裝、玄幻的「中國式」大片,難道真的是一個好趨勢嗎?

02

雖然觀眾接受不了,但並沒打擊馮小剛想拍大片的心。不如脫下古裝,著眼近代

於是2007年的《集結號》讓馮小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轉型,也打破了《天下無賊》的口碑記錄。

通過《集結號》,大家認識了一個有能力駕馭戰爭大片、用實力博取觀眾內心的馮小剛。

緊接著,2010年馮小剛再次嘗試近代題材,《唐山大地震》誕生。

《唐山大地震》片場

此時的賀歲檔,內容和題材更多元化,以馮小剛為首的導演們也更加大膽,開拓著賀歲片的新形式和新領域。

從2012年的《一九四二》開始,馮小剛試圖用大片的形式勾勒自己心中的藝術思考和自我表達。用馮自己的話說,這叫「直面本心」

但在重大歷史政治題材面前,馮小剛骨子裡卻依舊是一個精明商人。

在《一九四二》票房遇冷,馬上又回歸馮氏賀歲喜劇拍攝了一部《私人訂製》(2013年),片中僅廣告植入的利潤就達到了8000萬

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蓮》讓馮小剛做足了指點江山的腔調和姿態,大膽採用圓形遮罩畫面進行呈現,與一般電影常用的方形全屏畫面全然不同。

而故事對「潘金蓮」這個名字賦予的含義,引發了全國潘氏宗親會的不滿,認為該影片有損潘氏名譽。來自廣東增城市的癌症患者潘金蓮,更是將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權,恢復其名譽。

馮小剛的嘗新之路貌似陷入了瓶頸……

直至2017年的《芳華》,馮小剛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銳氣和矛盾,在暖黃色的歷史色調中,追尋著動人的影像本身。

但電影像是一部懷舊影集,從商業上成功賺走了觀眾的眼淚與金錢。

畢竟,隨著觀眾的審美日益提高,他們不再僅僅追求故事本身,而是更希望在電影院滿足他們視聽感官上的體驗。

03

2018年12月22日冬至,馮小剛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個節點,萬物復甦,白天就長了。」

因為這個節點,也是馮小剛的人生節點。

一場罵戰最終引發了中國娛樂圈的大地震,甚至至今餘震不斷,而《手機2》也不見了蹤影。

這一年,馮小剛與華誼對賭失敗,自掏腰包賠了6821萬元。在此後近一年的時間裡,這位大導演銷聲匿跡。

他再出現的時候,就是2019年年底,攜手新作《只有芸知道》回歸賀歲檔

這位曾經的賀歲檔的「八冠王」華誼兄弟的王牌和票房毒藥,風光不比往昔。

《只有芸知道》上映5天才剛剛破億,豆瓣評分也只有6.5分。不禁讓人感嘆一句「英雄老矣」。

面對上映後並不理想的票房和口碑,馮小剛也變得沒有一絲戾氣了:

「這一億票乃是250萬觀眾所賜,這250萬觀眾是基於過往之信任買票捧了老馮和小黃的場,老夫這廂有禮了……看完電影……您花了錢,罵幾句出出氣都應該。這是人之常情。」

畢竟從1997年到2020年,太多東西改變了。馮小剛的每一次轉變,也是中國賀歲片的轉變。

從最早馮氏幽默和市井喜劇,到觀眾個人情感的現實題材,再到大製作大陣容的古裝大片,到最後滿足導演們追求本心和藝術高峰的自我表達。

可以說,提到中國影壇賀歲檔的20年,一定會和「馮小剛」的名字綁在一起。馮小剛個人成就榮辱,也是中國電影圈20年進程的一個縮影。

不得不說,中國電影,還有千千萬萬個馮小剛,或者說即將成為馮小剛的人。

因為誰都經歷過追名逐利的時候,誰也都有過反思挫敗的時刻。誰都是曾懷揣夢想的少年,誰也都有被現實擊垮的傷感。

正如《甲方乙方》片尾,葛優的那句唏噓: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說這句話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懷念我們自己,懷念中國電影。

回首20多年的賀歲檔歷程,許多人迷失了自我,也還剩下許多人歷盡千帆。但唯有佳作會被人銘記,唯有真誠會動人心懷。

別了,風光20多年的賀歲檔。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