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兒子再次「作妖」,大量半裸紅唇女裝照曝光後,她怒了:我陪他退圈

喵姐種草 發佈 2021-10-21T03:57:47+00:00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張個人的寫真照:照片中,哈利畫著大紅色眼影,濃妝艷抹,並裸著上半身與一位女性友人相擁。

來源丨看書有道

ID丨iikanshu

作者丨阿浪

大家好,我是阿浪。

伊能靜和庾澄慶的兒子哈利,最近上熱搜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張個人的寫真照:

照片中,哈利畫著大紅色眼影,濃妝艷抹,並裸著上半身與一位女性友人相擁。

照片一發出,便伴隨著極大的爭議衝上熱搜,且議論度居高不下。

其實,這已經不是哈利第一次因為裝扮上熱搜了。

早在前段時間,他就因為社交帳號曝光,被網友扒出一大堆穿女裝的照片。

瞬間,網友們沸騰了。

他們表示無法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有的網友,甚至直接對他的人生妄下結論。

還有的人,直接跑到其母親伊能靜微博底下喊話:

「管管你兒子吧!教育真的很重要!」

大眾都很疑惑,哈利這樣的行為,哪個父母受得了?肯定是教育上的缺失。

然而誰又能想到,讓哈利有勇氣做這一切的;

恰恰是他的母親:伊能靜。

1

2009年,伊能靜與庾澄慶離婚,從此哈利成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託。

哈利小的時候,伊能靜與多數父母一樣,早早便規劃好了孩子未來的路,並且不容許他偏離那條道路。

可母親嚴格的管制,卻造成了哈利逆反心理,他開始翹課、喝酒,成績直線下滑。

母子倆更是時常爭吵,關係變得水火不容。

直到在一次爭吵後,哈利說了一句話:

「我的未來你沒去過,所以不要用你過去的40多年,來告訴我未來20多年怎麼做。」

聽完這句話,伊能靜像是被敲了一棒子。

她開始反思:

「我對於孩子未來的擔憂,是真的為孩子好;

還是僅僅為了解決我自己的焦慮,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

那天后,她開始給兒子一定的自由,不再逼他從事自己看好的編劇專業,而是隨哈利的意願,讓他學藝術。

她還試著和兒子如同朋友一般的相處;

兩個人一起聽音樂、看電影、逛潮牌、護膚、旅遊……

當別人還在為孩子叛逆期「零溝通」煩惱時,伊能靜早已與哈利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密友」。

甚至後來連與秦昊交往,都經過了哈利的「把關」。

哈利18歲成人禮時,伊能靜會在8點前陪他吹蠟燭,然後先行離開,把party現場留給他和他的朋友們。

因為她認為,孩子長大後身邊除了父母,還有屬於自己的交友圈。

而身為父母,此時得體的退出,真正把他的成年生活,完全還給他自己;

這才是給兒子最好的「成人禮物」。

當然,伊能靜的「退出」,並不是對兒子放任不管了。

就好比面對輿論,哈利曾經尋問自己的裝扮,會不會影響到她的職業?

面對兒子的擔憂,伊能靜堅定的對他說道:

「你不需要承擔來自父母職業上帶給你的東西。

大不了,我就不做這個行業了,沒什麼比你更重要的!」

你在我的世界裡,你可以成為你自己!

伊能靜一直以來對兒子的期許就是:

「只要你幸福快樂,不被傷害,也不去傷害別人。」

她從不因外界的輿論,亦或者是自己的私心要求孩子做什麼。

她希望孩子能夠健康自由,且獨立的成長,自身去體驗這個世界,她則站在後方為他撐腰。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讓哈利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能不懼外界眼光,坦蕩做自己。

其實,今年才18歲的哈利,無論是舞台劇、小說、音樂還是服裝設計;

他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且低調。

他的實力,早就被日常吸睛的裝扮以及「性取向」所掩蓋。

伊能靜和庾澄慶曾經在社交平台上,曬出過哈利送給他們的畫;

由於作品十分專業,引得不少網友去查哈利的背景。

這一查讓他們驚奇的發現:

哈利原來早在16歲的時候,就被列為台灣省重點扶持青年藝術家了。

不僅如此,他在高中時每門功課都是A+;

還沒畢業,就已經收到了「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兩所,都是屬於藝術院校類頂尖的學府。

學校畢業舞會,他還被選為校代表在台上領舞。

看著兒子如此優秀,伊能靜表示打從心底慶幸當初給夠了他空間和自由。

很多人都覺得伊能靜這種教育方式,太過隨意,很不負責任。

但我卻認為這才是源自父母對孩子最原始,最真摯的愛。

發現了嗎?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時許下的願望,都是讓他健康快樂。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開始有了更多的期望、要求,甚至攀比心。

孩子開始被要求成為他們眼中的樣子,不然就會被貼上不合格的「標籤」。

但是,這真的是愛嗎?

愛孩子,更多的是愛他本身,而不是愛他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2

「我是你爸(媽),我管你天經地義!」

「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怎麼敢不聽話?」

……

類似的語句,想必是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也是多數父母內心的真實想法。

中國父母最大的共通性,就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畢生的「作品」。

而「作品」的好壞,決定了父母人生成就的高低。

所以,為了把控「作品」質量,父母開始了過多的干涉,甚至掌控孩子的生活。

記得《少年說》裡,有個女孩因為成績下滑,被母親停掉了舞蹈課。

節目中,有一個真心話環節,孩子站在天台上對著父母,把內心想說的話都大膽說出來。

這位女孩眼角泛淚的對母親喊道:

「我學習跳舞7年,過了12級,因為您停了我的舞蹈課,導致我現在很迷茫。

希望您能支持我的夢想……」

面對女孩的聲嘶力竭,現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小小年紀,便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並且為之不斷努力,還小有成就;

這是多少人竭盡一生都想追尋的啊……

可惜,母親絲毫不為所動,堅持要她考進全校100名,才會繼續給她報舞蹈班。

瞬間女孩破防了,因為她明白,在這所全市重點中學裡,她根本無法滿足母親的條件。

而跳舞,原本是她唯一努力學習的動力。

如今,動力土崩瓦解,未來的道路驟起迷霧,一片朦朧。

同樣的,這幾天抖音上一則視頻,也見證了一位孩子夢想的磨碎。

這個孩子剛上五年級,但由於從小愛好模型,如今已經是學校的手工模型達人。

家裡面書柜上,更是擺滿了拼好的手工模型;

每一片零件,都是孩子一點點拼接上去的,過程極其繁瑣。

然而,因為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與父親發生口角;

酒後的父親一怒之下,砸爛了兒子所有模型,並揚言:

還敢頂嘴,會繼續砸,把你所有熱愛的東西都毀掉!

視頻里,孩子哭的很傷心,他覺得:

有些自己看中,付出很多的東西,在父親眼裡就是垃圾。

這兩個孩子,一個可能是舞蹈家,一個可能是未來的模型家。

可僅僅因為成績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剛滋生的夢想,便被無情抹殺。

父母過多的掌控,很可能就摧毀了孩子原本畢生的夢想。

甚至,這份掌控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性格。

知名主持人董卿曾談過自己的童年。

她表示在童年裡,父親幾乎禁止了她一切的娛樂活動,以及打扮的權力。

甚至連鏡子都不讓照……

一心指望她能夠考取一個好的學校。

最終,董卿的確考取了名校,並且順利進入央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主持人。

但她無論多麼成功,內心裡卻始終存在一絲自卑。

她擔心自己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好,在父親眼裡就成為一個不合格的孩子了。

而這份自卑,也幾乎將伴隨她的一生……

很多父母自身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嘴上說在乎孩子,但其實內心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存在感」。

他們希望貫穿孩子的人生,把他養成火車,並一輩子在自己修的軌道上行駛,然後無論在何時,都能回頭指著那條軌道,對自己,也對所有人說:

「看,那條軌道我修的多好;

你看火車在上面跑的多順!」

他們不在乎孩子要的不是成為飛馳的火車,而是想成為翱翔的鳥兒;

畢竟父母的存在感總是要大於孩子的幸福感。

3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經說過: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深已為然。

教育,其實本質上就是孩子慢慢成長,父母慢慢鬆手的過程。

父母,並不是孩子的全部,他遲早有一天會鬆開父母的手,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過多的控制,則讓孩子在外面的世界時會感到懼怕;

失去了發號施令的人,他就成為了一隻無頭蒼蠅,最終撞得頭破血流。

而那些擁有過「自由」的孩子,則更加清晰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因為他知道,父母的愛、尊重和支持,是自己行走世間的底氣和勇氣。

無論什麼時候回頭,他們都站在那裡,給予足夠的鼓勵和撫慰,而不是抱怨和責罵,為何沒有按照他們給的軌跡走。

「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手把手把他「馴化」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而是讓他能夠獨立的,不依賴任何人,完成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阿浪, 資深花式拖稿選手。努力不讓任何一次思考,變得毫無意義。文章來源:看書有道(ID:iikanshu),一個文藝又理性、嚴肅不失溫情的公眾號,每晚21:30,用閱讀和思考,陪你一起對抗這個時代的焦慮。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微信視頻號:晚安少年一起來關注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