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與命脈:漕運之於都城的重要性

史客 發佈 2021-10-19T21:08:27+00:00

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超級工程,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一個是自秦始皇開始修建的馳道系統,經歷代的修補完善,奠定了中國古代的陸路交通格局;

中國歷史上有兩大超級工程,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一個是自秦始皇開始修建的馳道系統,經歷代的修補完善,奠定了中國古代的陸路交通格局;另一個是漕運系統,歷代王朝往往以都城為樞紐修建漕運,成為維繫王朝統治的重要命脈。


歷代王朝或政權選擇都城,於軍事防守之外,最為關心的還要數糧食的供應。足兵足食,才能期望長治久安,億萬斯年。解決都城的糧食問題不外兩途:一為增加都城附近的糧食產量,二為由富庶地區運輸更多的漕糧,由秦漢至於明清殆莫不如此。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解決問題,就必須利用和都城有關的河流,並加以適當的改造工作。

秦漢皆都於關中。關中本來就是一個富庶的地區,素有陸海之稱,可是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咸陽就已經感到糧食的不足。秦國的伐蜀,並通千里的棧道,不能說就和運輸蜀漢的糧食無關。鄭國渠的開鑿,更基本上解除了當時在這一方面的顧慮。鄭國渠由谷口引涇河水,循北山之下,東流注於洛河,長達三百餘里。這條渠道開通以後,四萬餘頃的土地都能得到灌溉,使關中成為沃野,因而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西漢承秦之後,更注意於都城周圍農田水利的開發。當時繼續引用涇河水,於鄭國渠旁開六輔渠,灌溉其旁較為高昂的田地,並開鑿白渠,由谷口至於櫟陽(今陝西臨潼縣北)入渭河。當時還曾引用渭河水,開鑿了成國渠和漕渠。成國渠由今眉縣開始,經扶風、武功、興平、咸陽等縣復入於渭河。漕渠由長安東流,經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入於黃河。潼關以北,黃河河道經常東西擺動,向西擺動時,渭河入黃河處就向西退縮,反之,又向東伸展。兩者記載不同,其原因在此。《元和郡縣圖志》又說:「永豐倉,在(華陰)縣北三十九里。」當時的潼關在今潼關縣港口。潼關距渭河口只有四里。永豐倉既置在渭河口,則漕河應在永豐倉近旁,和潼關的距離也不會差得很多。距離這樣近的地方,現在應在港口側畔。漢代漕渠所入的應該是黃河而不是渭河,因為漢代這裡的黃河已向西擺動。渭河口不能伸展得太遠。唐時這裡的河道又有新的變化,故唐漕渠入渭。不論入黃河或是入渭河,渠道還應是一樣的。

另外還由今澄城縣引洛河水為龍首渠,至大荔縣復歸於洛河。這些渠道都發揮了灌溉的作用。漕渠的開鑿本是為了運輸關東的漕糧,漕糧運畢後,一樣可用於灌溉。

長安附近雖有這樣一些農田水利設施,仍是解決不了都城中日益增多的人口所需要的糧食問題,而都城附近駐屯軍隊的增多,同樣需要更多的軍糈。這個問題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就已經明顯地暴露出來。秦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積極增修長安附近農田水利外,就由關東運輸糧食,供應關中的不足。秦時由關東運了多少糧食,確數難得具知。單是敖倉(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一處,秦亡之後還有大量的儲存,楚漢戰爭時,劉邦就取之為軍糧,以與項羽相對峙。敖倉只是當時轉運糧食的一個過路站,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知了。西漢初年,由關東運來的糧食每年不過數十萬石,後來增加到四百萬斛。唐初每年運到長安的糧食也不過二十萬石,到了中葉,最高曾達到四百萬石。其後時有損益,大致總在百萬石上下。這樣多的糧食,如何運到長安,卻也是一個大問題。

自來運糧,水運最為便捷。長安位於渭河下游,而渭河又入於黃河,以之運糧就比較方便。可是黃河有砥柱之險,而渭河又水淺沙多,下遊河道復多彎曲,船隻運行也有一定的困難。從漢時起就設法疏鑿砥柱附近的黃河河道,後來到唐代還不斷施工,效果都不是很好。為了改善渭河的運輸能力,西漢中葉,武帝就特意另開一條漕渠,由長安引渭河傍渭河南岸東流,到現在潼關附近入於黃河,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這條漕渠長三百里,要比在渭河中行船省去六百里的路程。渭河沙多,漕渠既用渭河水,自然也帶進了泥沙,好在西漢時未曾出現若何故障。西漢之後,再經王莽之亂,長安廢不為都,漕渠自無人聞問。後來到隋代,由於漕糧需要迫切,因而舊話重提,再度開鑿漕渠。這條新漕渠大體是承襲漢代的舊規。由於涇渭兩河上游植被的嚴重破壞,水中泥沙更多,隋代歷年短促,還未遇到很大困難,唐代卻時通時阻,漕糧的運輸倍感不易。一直到唐代滅亡,都沒有徹底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西漢武帝時,還曾開鑿過秦嶺山上的褒斜道。開鑿褒斜道不是為了便利陸上的交通,而是想利用褒水和斜水通航,因為褒水入沔,斜水入渭。沔水就是現在的漢江,可以和東方各地相聯繫。如果漕糧由沔水上運,轉入褒水,直到秦嶺之上,再經過一段陸運,即可沿斜水而下入於渭河,運到長安,就可以避免黃河中砥柱之險。經過一段施工,由於褒斜二水都相當湍急,到底不能行船,只好作罷。雖說沒有成功,也可以看出當時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曾經費過一番心機的。

洛陽位於長安之東,漕糧運輸自然較長安為便捷,因為可以不再逾越砥柱之險。這是它的優勢之處,不過作為都城,它所需要的漕糧應該不比長安為少。

洛陽地處伊洛流域,也是適宜於農業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卻遠較長安附近為狹小。長安作為都城已經感到當地所產的糧食難以滿足需要,洛陽當然更不用說了。洛陽的農田水利事業遠在戰國後期即已有之,那時東周欲種稻,而西周不下水。西周居河南,就是現在的洛陽市,東周居鞏,在今鞏縣西,皆瀕於伊河。伊河流到伊闕東北,右側流出一條枝津,東北入於洛河,這是人工開鑿的渠道,東周種稻就是利用這條渠水,伊河在這條枝津之下,左側還流出一條枝津,北流入於洛河。這條枝津附近雖無有關灌溉的記載,但既然右側那條枝津能夠灌溉,這條枝津用之於灌溉也不是不可能的。

洛陽利用和改造當地河流的最大工程當數東漢的陽渠。陽渠是張純開鑿成功的,據說是引洛河為漕。在張純之前,王梁就已經開始著手。王梁曾「穿渠引穀水注洛陽城下,東瀉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王梁只是引用穀水,張純更添引了洛河水。漢洛陽城東北有一座千金堨,為有名的水利工程。這座千金堨屢毀屢修,直到酈道元撰《水經注》時,還能繼續發揮作用。酈道元還指出,這就是王梁和張純的故績。王梁的舊渠在洛陽城北,自皋門橋東,歷大夏門、廣莫門,繞城東北角而南,經建春門石橋下,到這裡和張純所開的渠相會。這座石橋的右柱上有銘說:「漕渠東通河濟,南引江淮,方貢委賦,所由而至」,可見也是漕船經常通行的渠道。至於張純所開的渠則在洛陽城南,自閶闔門南歷西陽門、西明門,東曲歷津陽門、宣陽門、平昌門、開陽門,再折北歷青陽門和東陽門,與王梁所開的渠相合,又東逕偃師城南,而東注於洛。這條陽渠的開鑿誠然是為了轉運漕糧,可是沿渠各地都獲得灌溉的效益。酈道元論述王梁的穿渠,就曾說過:他「將引穀水以溉京師」。渠道綿長,灌溉地區相當廣泛,這對 洛陽附近的農業發展是會有很大的裨益的。雖然有這樣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和長安比較起來,還是遠遠不及的。

長安作為都城是離不開關東各地運來漕糧的,洛陽對於東方各地的依賴,應該較長安更為迫切。王梁的穿渠在光武帝的建武五年至六年間,這時東漢王朝才剛剛建立。王朝剛一建立就動工穿渠,可知當時的迫切程度。

隋唐的洛陽城又在漢魏洛陽城之西,其時陽渠即令尚存,已經難於應用。隋煬帝大業元年所開的通濟渠,就起到和陽渠相同的作用。通濟渠引穀、洛河自苑西入而東注入洛,渠道流向的輪廓也大體仿佛陽渠的舊規。煬帝開這條通濟渠,雖說是為了巡遊揚州,對於漕糧的輸入洛陽也並非毫無意義的。唐時洛陽有洛漕新潭,為武則天大足元年所開,是用來停泊租船的。唐高宗季年,久居洛陽。其後武則天於天授元年改唐為周,洛陽已正式成為都城,大足元年上距天授元年只有十年。為了增加漕糧的運輸特別開鑿這麼一個新潭,可知當時於東方漕糧的需要程度和東漢初年一樣,都是十分迫切的。通濟渠和洛漕新潭的開鑿,都說明當時對洛河的利用又有了新的發展。

由洛陽往東就是開封,這是石晉以迄北宋時的古都。都城由長安步步東遷,糧食的供應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愈往東去就愈接近盛產糧食的地區。這一點在石敬瑭由洛陽遷都開封時的詔書中就說得十分清楚,他先指出洛陽漕運的困難:「經年之挽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常煩漕運,不給供需。」接著又說:「今汴州水陸要衝,山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

汴州就是開封。開封本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作為都城是有一定的缺點的。宋太祖是看到了這一點,可是還留戀不去,也是因為糧食供應的原因。開封雖位於洛陽之東,卻不是一個富庶產糧的地區。這在《隋書》中曾有過明白的論述。開封於隋時為滎陽郡,其鄰近的陳留縣則隸於梁郡。《隋書》說:「滎陽古之鄭地,梁郡梁孝故都,邪僻傲盪,舊傳其俗,今 則好尚稼穡,重於禮文,其風皆變於古。」隋時雖已有這樣的變化,歷經有唐一代,農業卻未見有顯著的發展。這裡見重於當世,充其量是一個過路的糧站。作為都城以後,這裡更成為當時全國各方面的漕糧集中地。這是利用自然開鑿新的河流所形成的局面。這應從隋煬帝開鑿通濟渠說起。這在前面已經約略提到過,它由洛陽開始,中間經過一段黃河,到現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北分河東南行,經過開封城下,到安徽眙盱縣北入於淮河。滎陽縣以下這段通濟渠就是唐宋時的汴河。那時江淮之間另有邗溝可以聯繫。由通濟渠東南行,經過淮河、邗溝可以通到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富庶產糧地區。那裡的漕糧就是通過這樣一些水道西運到長安和洛陽的。這中間開封是必經之地,所以說開封是一個過路的糧站。

由五代後期到北宋,開封周圍又增加了一些人工開鑿的水道,主要是蔡河和廣濟河。蔡河一稱惠民河,是引開封西南溱洧諸水,經過開封南流,和潁河相會合。廣濟河一稱五丈河,乃是由開封城西引金水河水東行,至今山東省西南部注入當時的梁山泊。梁山泊就是以前的大野澤,為古代濟水中游所形成的巨大湖泊。後來梁山泊以西的一段濟水乾涸,只有梁山泊以下至海的一段濟水仍然暢通。這暢通一段的濟水自然可以和廣濟河互相聯繫。開封上距黃河雖然還有一段路程,由於汴河的水是由黃河引來的,所以,黃河上的船隻仍可循汴河達到開封城下。這樣開封就成了汴河、黃河、蔡河、廣濟河四河運輸的中心,也可以說是以開封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四條水上交通道路。

據北宋初年定製,每年由汴河運來的有米三百萬石,菽一百萬石,由黃河運來的有粟五十萬石,菽二十萬石,由惠民河運來的有粟四十萬石,菽二十萬石,由廣濟河運來的有粟十二萬石,其中僅汴河所運輸的米菽就超過了唐代運到長安漕糧的最高數量。可以說宋代開封的漕糧主要仰給於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陳(治所在今河南淮陽縣)、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縣)和青(治所在今山東益郡縣)、齊(治所在今山東濟南市)諸州也負擔了相當部分。陝西既已不復建都,也得外運部分漕糧。開封城內如果沒有這四條河水運輸漕糧,那是難以為繼的。

北京在東漢和唐時都是幽州的治所,為邊防的重鎮。西漢幽州雖無固定治所,然薊縣承戰國時燕國的餘風,同樣是一方的重鎮。漢時這個邊防重鎮是否仰賴內地糧食的供應,已無由確知。唐代前期為了備邊,經常在清河(今河北清河縣)儲備由江淮運來的大量租布,以供應北軍的需要,號為天下北庫。當時幽州一地尚養不起這樣多的邊防軍。若是以之作為都城,糧食供應首先就要成為問題,這不是當時的人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所能夠掌握的條件來說,確實已經作了最大的努力了。

遼國始在今北京建立陪都,就是所謂南京。作為陪都,糧食的問題尚不至於過分迫切。金人建立中都之後,問題就逐漸突出起來。遠在隋煬帝時曾在太行山東開鑿過一條永濟渠,南引沁水入於黃河,而北至於涿郡。涿郡就是後來的幽州,也就是金的中都。經過唐末五代的動亂和宋遼的對立,永濟渠久已不能通到幽州城下。金人為了解決中都的糧食問題,除了恢復永濟渠全線的通航外,還由中都開鑿一條運河,通到其東的潞縣,和潞水(今白河)相接,然後再和永濟渠聯繫起來,由永濟渠通到黃河流域各地。後來元代在金人的基礎上開鑿了通惠河。金時的舊河是引用今北京西面玉泉山的水流,元代則引用昌平縣白浮村的神山泉,再合北京西面的雙塔、榆河、一畝、玉泉諸泉水。至於河流所經的地方,大致還和金時舊河相同。在開鑿通惠河以前,元人已經鑿成了濟州河和會通河。濟州河在任城(今山東濟寧縣)連接汶水和泗水。因為當時泗水在今江蘇徐州市入於黃河,而黃河則在今江蘇清江市奪淮入海。這時江淮之間的邗溝和江南運河依然暢通,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糧食就可由江南運河和邗溝北運。由邗溝入於黃河,再由黃河入於泗水和汶水,又由汶水入海,由海道北運。會通河由須城(今山東省東平縣)安山(今東平縣西南,亦稱安民山)至臨清,南接濟州河,北與御河(永濟渠)相連。這樣由南方運來的漕糧就可由濟州河入於會通河,再由御河北運,入於潞河。通惠河的開鑿就是為了接運已達潞河的漕糧。這幾條運河相連成為一條運道,就是一般所說的南北大運河。

從元時奠定這樣的基礎以來,明清兩代就遵守成規,只是在中間有過若干段落的修整和改造。北京作為都城,糧食的供應不致發生重大的問題,應該說是得力於這條大運河。固然其間也曾藉助於海運,運河仍不失為主要的運道。

這樣因糧食不足而引起的困難,在長江以南建立的都城是不會成為很大的問題的。南京和杭州就是如此。這個地區糧食產量雖極豐富,可是都城附近還要開鑿運河,以運輸離都城較遠地方的糧食。南京遠在孫吳時已經作為都城。南京瀕長江,長江源遠流長,支流眾多,交通頗為便利。不過長江多風濤,漕糧運輸難免遭到損失。就在孫吳時,為了漕運的目的,作過改造一些河流的工程。當時曾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雲陽西城,通會市,作邸閣。句容為今江蘇句容縣,雲陽為今江蘇丹陽縣。這條河道也就是所謂破岡瀆。它的開鑿可使吳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市)兩郡的漕船直接達到南京,免蹈長江風濤之險。

自孫吳開鑿之後,東晉南朝的建康(今南京)都能繼續受益。當時開鑿這條河道固然是為了便利吳郡、會稽兩郡的漕運,也是由於太湖西畔地區不如它的東側富庶,南京作為都城是不能完全仰賴於當地供應所需的糧食的。後來到明太祖又以南京為都時,當地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不能說是過大,但是原來的破岡瀆卻早已湮塞不通了。明初兩浙的漕糧除一部分循太湖以東的江南運河運到鎮江再轉入長江運到南京外,其餘的大抵是運到太湖再經過宜興、溧陽西運,運到高淳縣的東垻,轉入石臼湖,又借陸運到南京。陸運當然辛苦,多費周折。明太祖因而在這裡開鑿一條胭脂河,溝通石臼湖和秦淮河。這樣由兩浙來的漕船就可直抵南京城下。石臼湖水於安徽當塗縣流入長江,則由長江中上游來的漕船,也可由當塗轉入石臼河,再由胭脂河運到南京。胭脂河不是一條很長的河流,當時只不過開鑿了當地的胭脂岡,工程不大,受益卻是非淺。

杭州作為都城,在糧食供應方面自然更優於南京。可是南宋在杭州也注意於漕運河道的開鑿。錢塘江北,太湖南畔,有許多塘河,這些塘河都是什麼時候修成的,已難於考核清楚。可是海寧縣的運塘河和二十五里塘河卻是南宋時開鑿的,而且是和江南運河相聯繫的。這些都是小型的河道,可以說是無關大局,不必多論。南宋致力最多的乃是錢塘江以南的運河。本來唐時孟簡就曾在這裡開鑿過新河,已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宋人接著致力,規模更見宏大。這條運河由蕭山縣錢塘江畔的西興鎮開始,東經今紹興、上虞而與姚江相接。

由此可見,都城的糧食問題是歷來王朝或政權都可能遇到的難題。他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權,都在設法利用和改造自然。雖然成就大小不同,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若干困難。

【摘自:《中國古都和文化》 史念海/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