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點寫65000字控訴:女人這一生,有你想不到的心酸

尹建莉父母學堂 發佈 2021-10-22T09:07:22+00:00

她出生時,產房門外的爸爸給家裡打電話,家裡的男性長輩知道是個女孩以後,說了句:「該來的,不來!」四歲時有鄰居說:「瞧這大奔兒嘍頭,長大肯定聰明,能有出息!」


她出生時,產房門外的爸爸給家裡打電話,家裡的男性長輩知道是個女孩以後,說了句:「該來的,不來!」


四歲時有鄰居說:「瞧這大奔兒嘍頭,長大肯定聰明,能有出息!」媽媽拍了下她的頭,和鄰居發牢騷:「昨天還和我頂嘴呢,女孩子聰明就愛出風頭!(註:「大奔兒嘍頭」為北方土話,指寬額頭)


剛上小學時她動輒拿滿分,爸爸說:「別驕傲,女孩子也就這兩年能考第一,小男孩都還沒認真呢!」一旦哪次被男生超過,爸爸就會說:「女孩子真沒有男孩子聰明,你得笨鳥先飛。」


後來家裡添了個弟弟,她覺得很新奇,偶爾還會幫忙照顧,疊疊衣服、涮涮奶瓶……媽媽誇她「懂事」「有姐姐樣兒」。隨著弟弟慢慢長大,她有時會覺得委屈,因為媽媽掛在嘴邊的話變成了「你是姐姐,你得讓著點弟弟」。


升高中時,好朋友突然輟學。原本漫長而未知的一生,現下八個字就能概括:結婚生子,打工賺錢。好朋友父母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嘛,不如早點嫁人!」


唾沫四濺,她落荒而逃。


晚飯前窩在沙發上寫作業時,她假裝輕描淡寫地提起想繼續上學的事,媽媽瞥了眼弟弟,爸爸說:「只要你能考上好大學,我們就供你!」她鬆了口氣,覺得爸媽還是愛自己的,甚至為之前曾說他們偏心而感到歉疚。


書桌前的弟弟一動不動,藏在作業本下面的遊戲機卻隱隱透出藍光,莫名拉長了這個夜。



還算爭氣,她高考成績超過一本錄取線30分。


填志願時,她指著離家八百公里的一所政法大學說想學法律,爸爸行使了一票否決權:「市里這所師範大學就很好,適合女孩!」


所幸遇上了好老師,甚至能算是行業的領頭人。老師說她是個好苗子,要她考慮繼續讀研深造。她很高興,好像又有點擔憂。


回家一說,這次換媽媽行使一票否決權:「女孩子不要太高學歷,不好嫁!」


老師惜才,推薦她去北京的學校實習,說至少去見見世面。她軟磨硬泡了許久,爸媽勉強鬆口,又要她承諾按時歸家。


出來沒多久,媽媽開始旁敲側擊地問她,有沒有男朋友?什麼時候結婚?她學會和媽媽「打太極」,極力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進步。轉眼秋天,爸爸突然聲色俱厲:「過年前找不到男朋友,就回老家相親結婚!」


轉折出現在期限只剩一個月時,她遇見了他,兩個人甚至來自同一個小縣城,不知該嘆生活的慈悲,還是這影視劇般的情節。


過年回家時,雙方父母喜不自勝,催著訂婚:「不擺訂婚宴的話,別想回北京上班!」


訂婚宴沒多久,家裡有長輩病重,雙方父母又開始催婚,打著「沖喜」的名頭。


那一年,她不過25歲,她覺得自己在爸媽眼裡已經掛上「減價促銷」的廣告牌,是再不脫手就要徹底賠錢的臨期商品。


爸媽給了勉強能說得過去的嫁妝,她偷偷和媽媽商量,能不能添一點錢,至少讓房本上也有她的名字,算她借的。


媽媽說:「你弟弟馬上去讀寄宿中學了,也要一大筆錢。」

爸爸更直接:「哪有女孩子買房的?你別想了。」


後來祖輩去世,諸事料理妥當,幾位父輩開始討論財產分配。為了多分點房子,爸爸和其他兩位家裡也有兒子的大伯伯,吵個不停,小叔叔卻置身事外:「我們家就一個丫頭片子,用不著這些。」


為什麼呢?她好像知道,可是又說不清楚,只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



大寶出生時,正巧遇上弟弟的升學考試,媽媽抽不開身。婆婆趕來照顧月子,卻嫌是個女孩,整日愛搭不理還催著生二胎。


老公夾在中間,不願意忤逆親媽,也幫不上妻子,聲勢越來越小,最後只剩她自己還在做些無謂的掙扎。很久以後她才意識到,那時已經瀕臨抑鬱狀態。


後來有次節假日回娘家,她發現原本屬於自己的房間變成了雜物間,在這個家裡,她連張床都沒有了。站在門口,她看著陽光下飛舞的塵土有點出神,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女孩子長大了是沒有家的。」


到底是生了二胎,耐不過婆婆。是個男孩,全家歡喜,包括大寶。


大寶搖搖晃晃地湊到嬰兒車前,一會點點頭,一會戳戳小手,新奇又謹慎的樣子,和她當初一模一樣。


她心底有個小小的聲音:可憐大寶還不知道自己要面對什麼。


陽光透過窗簾,慷慨又公平地灑在兩個孩子身上。她心裡有什麼在鬆動,又有什麼變得更堅定。


她開始想,歷史不能再在我的孩子身上重演。


可是,真的不會重蹈覆轍嗎?



《基層女性》一書中說,很多女性一生都在不同的泥坑裡打轉。

「從原生家庭到婚姻生活,就是從一個坑到另一個坑的無縫對接,結婚幾年後不得不離婚,帶著孩子傷痕累累地回到原來的泥坑。」


全書不過65000餘字,卻是一部講述基層女性覺醒、鬥爭的血淚史。


因為她們這一生里聽到的話,都在反覆暗示男性的優越。


因為她們是註定要被「潑出去的水」,而兒子們能通過婚姻,帶來別人家養大的新勞動力。


所以大多數男性從出生開始,就是被歡迎的,他們默認要繼承家裡所有財產,肩負傳宗接代的重任。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憑藉性別,在家庭中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財富。


所以即便普通,也敢自信。




就算遊手好閒,不思進取吃老本又怎樣呢?反正也會有「官方媒體」呼籲、發聲。



女性像物品一樣,被要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就算性別對調,被剩下的是女性,大概率也還會被罵,「太要強」「不該那麼優秀」「讓男人有壓力」……


今年五月剛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20-40歲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


圖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這上億人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明星演員都有膽量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提倡重男輕女,那可想而知有多少見不得光的角落,多少洶湧的暗流。


舊風難撤,陋習難改,明明是自食惡果,卻能避重就輕,對性別比例嚴重失衡背後的問題視而不見,卻把物化女性的本事,修煉得出神入化。



不徹底改變重男輕女這種思想,不正視女性在社會進步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男女平權」還只是一句口號的話,那估計會有更多的「大齡男」覺得被窩很冷。



這是「她」的故事,也是發生在我們編輯部所有女編輯身上的真實故事。

有人一出生就被父母規劃好成長路徑,目的是「好嫁」和「嫁好」;

有人寒窗苦讀十二年,才成為家裡第一個女大學生,此前女孩根本沒有讀書的資格;

有人為了擺脫父母孤身北漂,從不知名的小山村到不知名的城中村……


一些聽起來更離譜的情節,我們都沒敢安排給「她」。



大家像講笑話般,分享了自己曾遇到過的不公平對待。


那天的選題會,開了很久。


我們意識到,這不是某個年齡段、某個地區特有的女性困境,是過去和現在發生在每一個女性身上的事情。


因為,任何基於「男尊女卑」的對女性的PUA,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


我們每個人都花了很大力氣,一步一個腳印,其中也不乏運氣女神的眷顧,任何一次選擇錯誤都會使改變命運的成本翻倍。


但這恰恰證明,我們不是愚蠢卑下的性別,女性是有力量的。


我們可以說「不」,可以改善自己的境遇,甚至能推動改善下一代所要面臨的社會環境,哪怕只有一點點,都無比值得。


更重要的是,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拿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權,開始信任自己。


我們,才是自己的靠山。


作者介紹:

時挽嘉,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一顆鬍子拉碴的「少女心」。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