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似水年華:逛集市喝早茶,在1300年的江南水鄉回歸慢生活

蘇丹卿 發佈 2021-10-20T12:57:04+00:00

就此刻,你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清晨醒來,煙雨朦朧,坐著烏篷船,在那婉轉的水上集市間,江南人家的一縷炊煙喚醒了味蕾對食物的渴望。一壺茶水,一碟點心,烏鎮的早茶課你是否體驗過呢?江南的水上集市你是否趕趟過呢?朦朧的雨中,夢裡的水鄉里,西柵水上集市早茶課的開場迎來了江南小鎮煙火氣的日常。

就此刻,你嚮往的生活是什麼?

清晨醒來,煙雨朦朧,坐著烏篷船,在那婉轉的水上集市間,江南人家的一縷炊煙喚醒了味蕾對食物的渴望。

一壺茶水,一碟點心,烏鎮的早茶課你是否體驗過呢?

江南的水上集市你是否趕趟過呢?朦朧的雨中,夢裡的水鄉里,西柵水上集市早茶課的開場迎來了江南小鎮煙火氣的日常。

烏鎮,一個具有1300餘年歷史的江南水鄉。

千餘年來,烏鎮居民臨河建屋,依水而居,有「枕水人家」之詩意。而那水上集市是更是烏鎮人因水成市的一個真實寫照,也是烏鎮人生活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烏鎮的秋,烏鎮的秋日之食,從烏鎮的早茶課與水上集市從清晨醒來就已開始了。

昔日烏鎮,河道密布,四通八達。每逢市集,這裡熱鬧而溫暖。不論晨霧瀰漫還是煙雨朦朧,生活在周邊的人都會搖著船出來喝早茶,再趕個早市。

在這裡,有的村民將自家種的農產品帶到集市上,或擺在船頭,或擺在碼頭附近的青石板上。

人們往來集市與碼頭,一邊悠然自得地喝著早茶,一邊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不出門不遠行就能買到新鮮可口的果蔬。

這樣的生活模式在烏鎮已經延續了千百年,直到今天,它仍有跡可循。

但為了讓遊人更能充實、集中地感受這水上市場的煙火氣息,於西柵景區的景行橋隔西市河相望的水域,是一個小規模的景點式的集市,像是濃縮了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水鄉生活。

臨河而建的水閣里有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包子店、餛飩店。

選個臨河而坐的位置,上一壺茶,點一份燒餅、煎餃、大肉包、青糰子,喝一碗豆汁,或小蔥點綴,骨湯打底,要的就是清晨的一口「鮮極」。

一邊吃著點心,一邊喝著茶,不由讚嘆,烏鎮人的生活與「水」十分親密。

不論是縱橫交錯的水道,還是充滿煙火氣的水上集市,「水」,在烏鎮人的生活里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喝茶」這一樂事。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尋常人家,尋常日子;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尋常環境,尋常生活。

茶,不分雅俗;茶,雅俗共賞。

在烏鎮,有這兩件事最是「愜意」。

一件皮包水,一件稱為「水包皮」。喝茶和泡澡是江南人的快意生活。

在揚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在我,雖然不中意「水包皮」,但十分深情於「皮包水」。

喝著茶,聊著天,聽著小曲兒。說句實在話,這樣的烏鎮早茶課,我呆一整天也不膩。

喝完早茶,先別著急離開。逛一逛早市,才不算辜負了水鄉的傳統生活。

西柵的水上市場也叫「水市口」,一條東西走向的木棧橋將水市一分為二,周邊建有水閣。

在那水閣里,飄香著各類風物,即便是已吃飽喝足,仍是回味無窮。

雖說秋雨綿綿,但前來喝早茶、趕早市的遊人仍不少。

過去,是四鄉八鄰的鎮村居民來趕趟兒,如今是四面八方的遊客來體驗。生活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變,水鄉的煙火氣依舊那麼濃厚。

來自烏村的新鮮蔬菜、甘蔗已經擺上,來自農戶自家種植的青菜、芋頭以及菱角已被遊人包圍。

聽來過這裡的朋友說,除了果蔬,集市上還有水產品、竹器、布藝、油紙傘、乾貨、鮮活的雞鴨,那烏篷船上還擺著大米、手工藝品等,生活的煙火氣瀰漫了整個水上市場。

聽著他的描述,我的腦海里頓時浮現出那南來北往的熱鬧與溫暖。

但可能是遇上了雨天,今天的集市有一絲絲清冷。儘管陸陸續續前來喝茶的遊人也不少,但豐富的產品並沒有完全出攤。

可一壺茶,一碟茶點,人間四季,四季煙火,有茶有飯,這才是我真正所嚮往的生活呀。

鄭重聲明:以上圖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及使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