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三角翼效果好,提升殲7戰力!為何殲8不改裝,卻裝落後的翼刀

虹攝庫爾斯克 發佈 2021-10-20T15:20:46+00:00

對於熟悉殲-7戰鬥機的軍迷朋友來說,都知道從殲-7E戰鬥機開始,有一個重大的氣動變化,那就是將三角翼變成了雙三角翼,並加裝了前緣襟翼。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對於熟悉殲-7戰鬥機的軍迷朋友來說,都知道從殲-7E戰鬥機開始,有一個重大的氣動變化,那就是將三角翼變成了雙三角翼,並加裝了前緣襟翼。

換裝雙三角翼後,有效改善了殲-7E戰鬥機的中低空機動性,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兼顧了水平加速度、爬升率,重點提升了在跨亞音速時的機動格鬥性能。為此,殲-7E戰鬥機以後的各型殲-7戰鬥機都採用了這一設計,為延續殲-7戰鬥機的戰鬥壽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其實,雙三角翼並不是我國的首創,蘇聯在研製蘇-15TM截擊機的時候就使用了雙三角翼。

蘇-15「細嘴瓶」是蘇聯時期的第二代截擊機,其外形與後來我國的殲-8II戰鬥機非常像,因此很多人將蘇-15戰鬥機稱為殲-8II戰鬥機的「大表哥」。

最初的蘇-15截擊機與蘇-9、蘇-11截擊機一樣都採用的是三角翼。後期改進型號蘇-15TM研製的時候,將機翼改為了雙三角翼,外翼段的後掠角減小,翼展加長,改善了飛機的盤旋和起落性能,航程也有所增加。

蘇-15截擊機由於兩度擊落韓國客機,因此被稱為「客機殺手」,也在航空史上印刻下自己的烙印。

蘇-15截擊機是蘇聯在上世紀60、70年代研製的專用截擊機,我國在1980年代研製了殲-8II戰鬥機,主要任務也是用於高空高速截擊作戰。

而在1984年的時候,西工大老師沙伯楠首次提出了在殲-7戰鬥機上使用雙三角翼,最終在1990年的時候出現了使用雙三角翼的殲-7E戰鬥機。

那麼殲-8II戰鬥機在後續的改進升級過程中,並沒有採用雙三角翼的設計,而是一直使用的是三角翼。

21世紀初出現的殲-8F/H戰鬥機在外翼段上表面誇張地安裝了四個翼刀。

翼刀是安裝在機翼上表面的一個順氣流刀片狀固定氣動裝置,也被稱為邊界層圍欄,其作用是阻止後掠翼上表面沿翼展方向的氣流流動,避免附面層逐漸向翼尖堆積,緩和氣流在翼尖的分離,提高戰鬥機的副翼操縱效率和抗尾旋能力。與類似作用的機翼前緣縫翼或前緣鋸齒相比,翼刀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的優點。

之所以沒有採用雙三角翼設計,一方面是如果要改雙三角翼,可能需要重新吹風,重新設計,改動幅度比較大,而且雙三角翼主要是提升戰鬥機的機動性,而殲-8II系列作為國土防空的截擊機,對機動性要求並不高,所以最終沒有像蘇-15TM那樣用上雙三角翼。

作為最後型號的殲-8F/H戰鬥機,其實是殲-8II的超視距空戰能力提升型號,提升自身機動性並不重要,主要是提升搭載飛彈的戰鬥力。

這兩種戰鬥機在翼下掛載兩枚PL-11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或PL-12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新型飛彈的搭配會引起機翼的氣流變化,因此通過增加外翼段翼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既簡單又便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