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50億,好萊塢對《長津湖》的評價,恰恰證明一種錯誤價值觀

電影七 發佈 2021-10-19T16:48:15+00:00

自上映以來,《長津湖》的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突破了50億的大關。影片僅次於《戰狼2》和《你好,李煥英》,成為了影史第三賣座的電影。

自上映以來,《長津湖》的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突破了50億的大關。

影片僅次於《戰狼2》和《你好,李煥英》,成為了影史第三賣座的電影。

然而,《長津湖》的火爆,不僅僅體現在票房層面上,還催生出了一種「長津湖」效應。

這種效應很快破圈,成為了席捲全球的現象級潮流。

相信國內的觀眾深有體會,自己的身邊正在發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景象。

很多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是第一次走進電影院裡看電影。

他們在觀看《長津湖》的過程中,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淚水,數次泣不成聲。

其中,就有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家人的陪伴下,也去看了《長津湖》。

等電影結束後,他舉起了殘缺的右手,嚴肅地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這位老人,就是曾經志願軍第九軍團的一名戰士。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長津湖》更是一場精神的重塑。

要知道,在此之前,年輕人的價值觀,一直是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

不可否認,諸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等戰爭片,對於觀眾來說是一部好電影。

而無一例外,好的戰爭片都會傳達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反戰

然而,好萊塢依託其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卻在這種「單純」的價值觀中,夾雜著一點「私貨」。

那就是想通過渲染戰爭的殘酷,藉此嚇倒那些被他們侵略過和奴役過的國家。

沒想到,這種「價值觀」得到了全世界很多人的擁躉。

一時之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直到《長津湖》的出現,給了美國所謂的「反戰」,狠狠一記耳光。

要知道,從二戰以來,美國本土從未遭遇過真正的戰爭,他們每次都是充當「救世主」,遠跨重洋前往別人的國土去打仗。

正因為如此,他們從未有過那種國破家亡的創傷,所以這樣看來,「反戰」在他們的心中,也只不過是一句口號而已。

反觀中國,從1840年到1950年,這整整110年的時間,每一場戰爭都不是我們挑起的。

鴉片戰爭,我們不想打;抗日戰爭,我們也不想打;韓戰,我們更不想打。

但是,我們卻沒有選擇的權力,也不敢奢望喊出「反戰」的口號,別人就會放過我們。

相比之下,中國人才是最有資格高舉「反戰」的旗幟。

而《長津湖》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更是想藉助這場正義的戰爭,向全世界擺明我們的態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中國人是最希望和平,也是最反對戰爭的,如果有「人」企圖壓迫和奴役我們,必將撞得頭破血流。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長津湖》的誕生,是對好萊塢文化衝擊的一次反擊。

雖說電影未在國外上映,甚至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但是電影過各種渠道,逐漸成為了國際影壇的熱議話題。

一部分國外網友紛紛表示:「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中國人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並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才換來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所以在任何時候,永遠都不要低估中國,他們隨時都會為了和平而戰。」

而《長津湖》的票房成功,以及背後的意義,也對好萊塢電影,產生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許多美國媒體在報導中,不約而同地將這部電影定為「宣傳片」。

受此影響,一些不理智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好萊塢的一些媒體,在網絡上發布文章,評價《長津湖》這部電影:

「沒有真實還原歷史」、「畫面太過於血腥」、「不適合小孩子觀看」......

種種言論,實在令人感到荒謬可笑。

對於這些詆毀聲,這背後恰恰證明了,西方人對這場戰役認知上的不足和偏見。

當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不顧中國的一再勸告,悍然越過38線的那一刻,那時的他們內心深處,有想著「反戰」嗎?

我敢肯定,當時的美軍還在幻想著,自己又能夠「名垂青史」,收穫一場「偉大」的勝利。

總的來說,美國依靠著好萊塢電影,向全世界悄悄輸出了自己所謂的「美國精神」。

而《長津湖》的橫空出世,打破了好萊塢壟斷多年的話語權。

或許,「長津湖」效應才剛剛開始,未來也將會有更多「長津湖」的誕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