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靈之語,致敬用影像記錄時代風雲的人

新華網客戶端 發佈 2021-10-18T18:34:40+00:00

新華社《鏡觀·鏡語》帶你「深度閱讀」國家攝影隊優秀作品光影所至,塵世閃亮。2021年,國社一個新欄目開始。「鏡觀」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鏡語」品讀照片的內涵價值。相機是我們思考世界的載體。我們的初心,是用一雙嬰兒般的眼睛觀看世界,務求還原新聞現場。

新華社《鏡觀·鏡語》帶你「深度閱讀」國家攝影隊優秀作品

光影所至,塵世閃亮。

2021年,國社一個新欄目開始。

「鏡觀」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

「鏡語」品讀照片的內涵價值。

相機是我們思考世界的載體。

我們的初心,是用一雙嬰兒般的眼睛觀看世界,務求還原新聞現場。

我們的使命,是透過精彩影像,傳播和弘揚時代正能量。

我們與遍布世界每個角落、時代風雲的記錄者對話。

我們來自新華社國家攝影隊,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員。

照片無聲,但絕非「無言」。

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創新項目。

在硬新聞之外,我們精心布置了一個充滿詩意的角落。

這裡既有普通人平凡又偉大的力量,也有光與影精妙的交錯。

有視覺上的突破,有文字裡的深意。

我們立足於圖片,講好中國故事。

方寸之間,可以看到進步,看到希望和溫暖。

「鏡觀·鏡語」的誕生:一段華彩,一次嘗試

《鏡觀·鏡語》衍生於新華社攝影部拳頭產品《鏡觀中國》,誕生於2021年1月3日。

新年伊始的一個冬日,一張照片映入眼帘。

初升的朝陽,幸福的母子,這個以女性的柔和視角記錄下的對視瞬間,溫馨地詮釋了新年在人們心中的意義,剪影的美感極大拓展了畫面的外延。

總說一張好的新聞照片,往往兼具豐富的信息和美感,那映在母親頭上的陽光照耀出新年的好兆頭。

這是凡人幸福,這是凡人之光。

縱然一圖勝千言,發生在現場的故事細節還有很多。

為什麼不把新聞照片的「現場捕捉」和「沉澱感悟」融合成一個新媒體欄目產品?讓照片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樑。叩啟攝影者思考之門,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讓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碰撞的火花,為讀者深度閱讀作品提供契機。

深耕新聞攝影領域15年的我,一直相信,影像不止所見。

「鏡觀是實,鏡語點睛」,創意的萌起只在一瞬間,打磨策劃案,我整夜未眠。

在非行業公共平台上點評照片,不用術語,讓影像發聲,著實前所未有。

在記者的大力配合下,我用了一個下午製作好了《鏡觀·鏡語》第一期——《2021,從這一瞬開始》的雛形。

「鏡觀·鏡語」的迸發:光在指路

「很好的創意,試試吧!」

得到攝影部領導的支持,加上各位同事的協助,第一期《鏡觀·鏡語》很快成形,於1月3日當晚在新華社客戶端播發,即獲得近120萬的瀏覽量。

此後,《鏡觀·鏡語》以平均每周1-2期的頻率播發。截至10月18日,已在新華社客戶端平台播發65期,每期平均瀏覽量不低於120萬。其中《歲月靜好 不負春天》《第一次見您,我的張老師》《向著美好 再次出發》《寫在牆上的愛》《妻子的思念》《生命因你而動聽》《烈烈紅梅》等多期稿件瀏覽量超過150萬。

我們力求第一時間在媒體平台上推送新華社攝影部播發的國內外佳作,加以點評,突出新聞照片「決定性瞬間」的獨特之處。

我們發揮攝影記者和編輯們對新聞圖片的見解,緊靠時事,迸發金句,激發讀者共鳴。

每期《鏡觀·鏡語》不過兩三百字,但一場場與影像的相遇,一天天與新華攝影人的對話,一次次鍵盤的敲打,都在一點一滴提煉自己的內心:

「人為雄關,無悔崑崙」

「一燈如火,熾熱青春」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

「雖是寂寞無聞,猶令河山壯闊」

「一諾一城半生緣,初心依舊不了情」

「願,你我心中的暖,驅散這世間所有的寒」

……

這些隨圖迸發的句子,一期期充盈著《鏡觀·鏡語》。我們在各個媒體平台經營著這個「小而美」的欄目,一次次的頭腦風暴,千言萬語凝結成世間真意。

當《鏡觀·鏡語》欄目第一次集納多期內容,整版刊登在《人民攝影》後,它便以每兩個月為周期,在這個在攝影行業里極具含金量和影響力的報紙上刊發。

作為一款融媒體產品,我們有過各種嘗試和創新。然而,讓「傳統回歸傳統,讓靜態影像得到應有的尊重」,是我們專注於這個創新欄目的初衷。

「新聞照片的選片標準不應該只停留在『好看』這個點上,還應該有信息量,有新聞元素。」

無論形式如何變,我們仍然堅持著一個圖片編輯的守則。因為一張好的新聞圖片應該承載著新聞的品格和思想,而不僅僅是在視網膜上曇花一現。

除了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社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上展示,欄目還陸續在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攝影報等主流媒體上刊出,一步步拓寬了新華社國家攝影隊的視野格局,提升了傳播力和影響力。

我們嘗試與多個單位合作,形成合力,傾心打造一款更高維度的融媒體精品。按照部門領導的統籌規劃,《鏡觀·鏡語》所囊括的照片不僅僅停留在國內新聞範疇內,跨越國界,我們詮釋過丘索維金娜在東京奧運會上不朽的奧運精神,我們在英國國家新冠紀念牆上連綿的紅心和留言前沉思,我們願擦去海地震後受傷兒童的淚……

通過攝影記者們的鏡頭,我們仔細剖白攝影師提供的現場,找准讀圖角度,一點點撥動心弦,一絲絲沁入人心。

「鏡觀·鏡語」的邀約:和光同塵的人

《鏡觀·鏡語》最大的資源不僅僅是國家攝影隊拍攝的照片,還有參與創作的每一位同仁內心堅守的新聞理想和攝影情懷。

無論是行走基層的記者,還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編輯,或者是組室部門一級的領導,參與其中的每一員,都在按照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要求,實現全媒體人才的轉型。

《鏡觀·鏡語》邀約近60位攝影記者、海外攝影師,還原現場,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他們或年輕,或資深,或穿越過槍林彈雨,或走訪過千家萬戶,他們對新聞圖片有真知灼見,他們對影像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們深深熱愛攝影,我們用初心情懷築夢。90年來,新華精神在一個個名字、一張張照片中綻放著永恆的光輝,成為鐫刻在新華人心扉間、融化在新華人血液中最閃光的特質。

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說:「正是因為充滿這樣的光亮,讓我們的內心對這個世界上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永遠不會麻木冷漠。」

新華社湖北分社年輕的攝影記者肖藝九,工作十年,期間參加過奧運會、國慶閱兵、全國兩會、法國女足世界盃,親身經歷了武漢疫情、東方之星沉船、雅安蘆山地震等突發事件。在重要歷史時刻,他一直傾盡全力地去拍去記錄,恪守著國家攝影隊時時在場、不畏困難險阻也要衝到報導一線的信條。這個看起來還有點青澀的大男孩常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樣才不會後悔、不留遺憾、不負使命。」

新華社河南分社女攝影記者李安,眉目清秀的她,所攝照片也總是很安靜,透著女性的細膩,充滿人文主義的關懷——這是一個新華社攝影人應有的特質。

新華社陝西分社老攝影記者陶明,365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基層,踐行著「四力」。他的作品總能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作為一位資深的攝影記者,他從未停止對真相的追尋和凡人影像的留存,帶著新華社記者的使命感,去記錄時代。

當過10多年圖片編輯的攝影記者張玉薇,在不同崗位和角色的轉換中,融合了一個攝影記者的情懷和一個圖片編輯的眼界,在無數次生離死別前,克制理性,綿綿溫情。

「站出來的是島嶼,沒有站出來的是大海。」正如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所言,我們一直尋覓的就是這樣一個個隱匿在相機之後,卻清晰地展現世界跳動,時代風雲的記錄者。

作為欄目主持人,我只是站出來的島嶼,而更多的攝影記者、圖片編輯是沒有站出來的大海,他們「不為盛名而來,不為低谷而去」。

從欄目誕生至今,近300天時間裡,我們一次次地對話,一次次地感受新聞照片的真實和透亮。

「鏡觀·鏡語」的美:積累的從容

有人說,「鏡觀」很美,力證人間值得。有人說,「鏡語」詩意濃厚,是「硬」新聞的「軟」表達。

我們每天都在閱讀各類照片,來自每一位新華社記者,來自其他媒體優秀攝影人拍攝的影像。不單單是現場畫面,更多的是猶如星河浩瀚的新華社寶藏——「中國照片檔案館」里的老照片。

從「感覺吃力」到「毫不費力」,背後往往是不為人知的「用盡全力」。

我們認真打磨一期一期,斟酌一字一句,有時為了一個題目,一張題圖,絞盡腦汁,苦思積慮。

感謝每一位提供精彩時代影像的攝影記者,他們就是一束光,照耀理想,充滿對全世界的關懷。

宏大敘事,現場直擊,個人感悟,專業角度——我們豐富著欄目內容,提高站位,持續輸出作為國家攝影隊應有的價值觀。

干中學,學中干。一步一個腳印。

講好中國故事,是責任也是能力。《鏡觀·鏡語》恰好契合了新華社作為一個新型主流媒體的站位和定位——這裡的故事有血有肉,細節立體可感,既喚起社會層面的精神共鳴,也挑動著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

在時代滾燙的大潮中,每一朵浪花都會折射出太陽的光芒,每一份堅守都會收穫時光的饋贈。(黃臻)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