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滿清封殺的袁可立,一度盤活抗金形勢,可惜被大明內耗逼得隱退

東海尋人 發佈 2021-10-18T18:48:30+00:00

滿清封殺過不少抗金名將,排第一的是岳飛,排第二的可能你從來都沒聽說過——他叫袁可立。這一切還得從薩爾滸之戰慘敗之後,大明的抗金前線的線路之爭說起。

  滿清封殺過不少抗金名將,排第一的是岳飛,排第二的可能你從來都沒聽說過——他叫袁可立。袁可立有何能耐,竟然讓滿清如此痛恨?這一切還得從薩爾滸之戰慘敗之後,大明的抗金前線的線路之爭說起。

天啟帝慌忙出招搬出帝師

  大明薩爾滸之戰慘敗之後,總體上對後金轉為戰略防守,所以支持防守路線的文臣與武將話語權逐漸上升。但最開始的時候大明仍然在努力嘗試挽回局面,試圖反攻。故而薩爾滸之戰之後支持進攻路線的文臣與武將,開始還是主導著抗金前線的部署。

在抗金前線,支持進攻路線的主要沿著李成梁、袁應泰、王化貞、袁可立傳承下來;防守路線則主要沿著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傳承下去。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瀋陽、遼陽失守,袁應泰戰死,東北平原核心地帶被後金控制。豈料禍不單行,第二年繼任的熊廷弼、王化貞又沒能把握好,導致了廣寧之戰慘敗。此役導致蒙古全面投入後金懷抱,並且大明的主要防線縮到了後來的關錦防線上。不過關錦防線還沒馬上建立起來,期間還有一個空隙。

  熊廷弼被魏忠賢的閹黨圍攻,處死後傳首九邊。王化貞也下獄了,轉為依附閹黨保命。這個時候抗金前線缺乏有威望的領袖,其一是孫承宗,其二是袁可立。

選擇袁可立的原因

  廣寧之戰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不僅是大明戰略失誤與慘痛損失,更是朝中閹黨崛起一家獨大的契機。參與黨爭的派系,借著構陷熊廷弼的機會巴結依附魏忠賢,導致滿朝文武都是閹黨的人。關鍵是魏忠賢還不斷往抗金前線安插自己的人,在向兵權伸手了。

  雖然木匠皇帝很昏庸,但還是能感覺出一點放任閹黨胡作非為的弊端。不過因為天啟帝長期不理朝政,對大臣們也不熟悉,所以抗金前線的領導人選擇了自己的老師孫承宗與袁可立。

當時他們都是歷經萬曆、泰昌、天啟的三朝元老,威望高,基本是天啟帝唯一熟悉且信得過的人了。

  而事實上孫承宗與袁可立在此之前都沒打過仗,可見天啟帝確實是有點慌不擇路了。

  也就是這個契機,孫承宗開始提出關錦防線的設想;而袁可立則選擇了進攻路線,採納三方布置方案,重點針對遼南地區。

三方布置方案

  三方布置方案其實不是袁可立首創的,反而是對立路線的熊廷弼提出來的。主要是三路抗金,其一是從山東登萊、天津等地區以水師襲擾遼河平原,再徐圖進一步收復東北平原;其二是積極招撫遼人,加入抗金陣營;其三是要求朝鮮出兵,並且組織逃入其境內的遼人,協助收復失地。

  一方面熊廷弼這一派系偏防守,堅持先以點帶面守住基本盤,再徐圖反攻收復失地,另一方面輔助他的王化貞不配合,輕信自負急於進攻,導致廣寧之戰慘敗,三方布置方案根本來不及很好地實踐。

  不過袁可立不像熊廷弼那樣偏保守,在進攻方面卻要大膽得多。他認為努爾哈赤當時雖然占據了東北平原主要的地盤,但還未站穩腳跟,遼人多有不服,正是大明出擊的好時機。而且也不宜等待太久,以免人心逐漸流向後金。所以袁可立上任後立即組織遼南地區的游擊戰,部署三方布置方案。

  遼南地區主要是遼東半島與遼河平原一帶,這裡東側是長白山。首先,後金沒有任何水師力量,而明軍水師制度非常成熟與完備,可以很輕鬆地封鎖沿海;其次,明軍從遼東半島進入遼河平原與東北平原,打不過後金的時候可以撤到海上,後金只能望洋興嘆;再次,大明組織的遼人隊伍以及朝鮮援兵也可以從長白上後撤,後金的擅長的騎兵也不容易跨過這道坎。

  如此,三方布置方案基本成型。

遼南遊擊戰效果

  袁可立用人也是不拘一格,特別是在駕馭毛文龍這員猛將上得心應手,屢屢重創後金。而其他路線也戰果頗豐,讓後金疲於應付,令努爾哈赤十分頭疼。

  三方布置方案的效果逐漸顯現出來,以星火之勢慢慢連成一片。而袁可立懂得用計,善於攻心,曾策反了很多敵人,包括努爾哈赤的女婿劉愛塔,令其大為震怒。

  通過上面這張圖對比我們可以很直白地看出戰果,收復的地盤,已經能威脅到遼陽、瀋陽了。難怪努爾哈赤會緊張,不斷出動兵力去遷徙遼南地區的民眾,甚至傳出屠殺當地百姓的事情。

  不過努爾哈赤企圖製造無人區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如果找不到有效對策,放任袁可立以攻代守逐漸蠶食下去,最終後金會因為國力損耗殆盡而被大明反攻消滅。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終究大明內部還是出了問題。

大明內耗自毀長城

  再回到昏庸的天啟帝,放任魏忠賢奪權,導致魏忠賢控制文官系統之後,加緊對武官系統控制的步伐。很遺憾,正直的袁可立成為魏忠賢奪取兵權的絆腳石,必除之而後快,魏忠賢便加緊了迫害。

  最開始有一批閹黨文人聯合了變節的東林黨人,大書特書袁可立與毛文龍的矛盾,企圖離間。在袁可立一再安撫毛文龍,並且與朝廷爭辯之後,暫時打消了各方疑慮,但這位老臣因此漸漸感覺力不從心。

  為官這麼多年,袁可立一直努力保持中立,企圖在黨爭問題中置身事外。但是明末的黨爭問題實在太嚴重了,任何人都無法避免被捲入其中。可能是年紀大了,最終袁可立厭倦了這種無休止的內鬥,在天啟五年選擇了致仕,從此處於隱退狀態。

  另一方面,對立路線的孫承宗也因為魏忠賢排擠而被迫辭官,回了高陽老家。孫承宗在此前還設想過反攻廣寧,如果袁可立的方案被繼續執行下去,兩個路線相互配合,後金很難應付,大明收復失地的概率非常大,甚至有可能反敗為勝消滅後金。

  黨爭問題毀掉了這一道道長城,最終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不過話說回來,正因為袁可立戰略眼光極高,足以威脅到後金的命運,之後的滿清因此忌憚他,將其視作岳飛一樣的對手,極盡所能進行封殺,企圖模糊這段歷史,最終讓人們忘記他。

  我是東海尋人,喜歡這篇文章的記得點個關注,下一篇我將繼續為你解析抗金前線的線路之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