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漢中王」,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選擇定都在成都?

鄧海春 發佈 2021-10-18T20:09:07+00:00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位比較著名的「漢中王」,他們一個是後來從漢中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並最終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一個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昭烈帝劉備。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位比較著名的「漢中王」,他們一個是後來從漢中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並最終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一個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昭烈帝劉備。儘管都當過漢中王,也都占領了蜀地,但劉邦在稱王后選擇了定都於漢中,而劉備則在稱王后仍然選擇了以此前的大本營成都為都城。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二者當上漢中王的性質不同。劉邦、劉備儘管都是漢中王,但一個是諸侯領袖項羽冊封,一個是自封的。項羽攻入咸陽後冊封各路諸侯為王,其中實際上最早進入關中,按照眾諸侯約定本該被奉為關中王的劉邦因為實力不足以和項羽抗衡而被改封為了漢中王。儘管一字之差,但從地理上看,漢中位於秦嶺以南,論富庶程度遠遠趕不上早已被耕耘多年的關中。

對於劉邦來說,被封為漢中王其實是一件相當恥辱的事,但他暫時還鬥不過項羽,所以只好接受封號,並前往了漢中。按照常理來說,項羽給劉邦的封號就是漢中王,因此儘管蜀地也處於劉邦的封地範圍之內,劉邦還是需要以漢中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相比之下,四百多年後的劉備之所以要奪取漢中,並在那裡稱王,一方面是因為漢中戰略地位重要,另一方面正是為了向先祖劉邦致敬。

簡單來說,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按常理就應該以漢中為都,否則不但顯得奇怪,甚至可能被項羽認為是在向自己表達不滿。至於劉備,則是在有了大本營成都的情況下自立為漢中王,因此並不需要,也沒有人會要求他遵循這一「常理」。

第二,劉邦、劉備各自所處時代的漢中和成都發展程度不同。如今提到蜀地,人們常常會用「天府之國」來形容其富足,然而,歷史上最早被形容為天府之國的卻是關中。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建立漢朝後曾猶豫過在何處建都,此時張良表示:「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事實上,蜀地曾長期與外界隔絕,直到戰國末年才被秦國吞併。後來,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解決了曾經頻繁爆發的水患,改善了當地的農業條件。漢朝建立後,蜀地安穩發展,這才逐漸贏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因此,在劉邦所處的年代,後來繁華的成都或許還只是個規模不大的小城。

兩漢數百年間,蜀地發展迅速,成都也成功躋身大城市的行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兩任益州牧劉焉、劉璋則仗著蜀地的地理優勢盡力避免了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到劉備占領蜀地時,幾乎沒有經歷過戰火摧殘的成都可以說發展狀況相當良好。相比之下,北方漢中的發展程度已經落後於了成都。

第三,劉邦、劉備所處的具體情況不同。劉邦到達漢中之後,很快燒毀了與外界聯繫的棧橋,以示自己沒有東出之意。然而,與此同時他卻在積蓄力量,隨時準備著從漢中出發,迅速到達關中,並順勢東征。與此同時,思念家鄉的項羽沒有採納大臣定都關中的意見,而是率軍回到了自己老家附近的彭城,也就是今江蘇徐州一帶。

從後來劉邦輕輕鬆鬆就平定了關中來看,項羽封在關中以制衡劉邦的諸侯們實力並不強大。換句話說,就算定都在距離關中很近的漢中,劉邦也可以安心發展,不用擔心自身安危。然而,劉備自封漢中王時北方已經被曹魏統一,他所要面對的是曹魏專門派到西線,隨時準備南下討伐的大軍。在這種情況下,定都於前線的漢中顯然不如定都在後方的成都,畢竟,首都如果陷入戰爭甚至淪陷,無疑會打擊整個蜀漢上下的士氣。

綜上所述,從各方面來看,劉邦、劉備儘管都曾是漢中王,但稱王的性質、所處的環境,以及面臨的具體情況都大有不同。劉邦定都漢中,一是因為自己本就是被項羽封在漢中;二是因為自己計劃短期內出兵關中,沒必要遷去其它地方;三則是因為當時的成都並沒有比漢中發達多少。劉備定都成都,一是因為曹魏大軍在北虎視眈眈,成都相對安全;二則是因為成都相比於自己治下其它城市更加發達,更適合作為都城。當然,或許導致他們二人做出不同選擇的原因不止這些,但客觀來說,他們的選擇對於各自而言確實是最好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