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華美國媽媽談美中育兒差異 會將中國經歷融入育兒觀

美國僑報網 發佈 2021-10-19T00:32:48+00:00

當媽媽們帶孩子在公園玩耍,不論天氣如何,不管孩子們如何穿著,老人們都會提出,這些衣服不適合在這個溫度穿。

【僑報網訊】2019年,美國作家辛迪·詹金斯(Cindy Marie Jenkins)因丈夫工作變動遷居北京。這位在中國生活2年的母親對中國的家庭生活充滿好奇。詹金斯10月18日在「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撰文,講述她眼中美中育兒文化的差異。文章摘編如下:

圖為旅華美國作家辛迪·詹金斯(Cindy Marie Jenkins)。(圖片來源:辛迪·詹金斯推特)

自2019年我與丈夫和兩個孩子遷居北京以來,我便閱讀了所有我能讀到的關於中國家庭生活的文章和書籍。除書本內容外,我也親身體驗了美中兩國家長在育兒方面的不同。

中國長輩樂於傳授育兒經驗

首先,中國的老年人會毫不猶豫地向小輩傳授他們的育兒經驗。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源於中國人對老人的尊重,也由於許多年長的家庭成員曾參與孫輩的日常撫養。

當媽媽們帶孩子在公園玩耍,不論天氣如何,不管孩子們如何穿著,老人們都會提出,這些衣服不適合在這個溫度穿。我與他們雖然有語言障礙,但他們表達的建議我很明白。

相比之下,同樣的情境在美國發生,身邊的陌生人若覺得孩子的穿著不妥,他們更有可能只是投來奇怪思維目光,而非直接說出他們的想法。陌生人會更加信任你,知道孩子自己明白什麼時候需要穿連帽衫,什麼時候不需要。

中國孩子至少會說兩種語言

在中國學校里,英語是必修課,一些孩子早在學齡前就開始學習英語。我們不認識的孩子喜歡在操場上和我們聊天,他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練習英語。

相反,我的兒子沒有請教授普通話的家庭教師,這讓兒子的中國老師十分震驚。我們原以為,兒子在雙語學校上一節專門的普通話課程足矣。也正因如此,兒子經常在學業上落後於其他同學。於是,他開始主動學習,跟上進度。

圖為旅華美國作家辛迪·詹金斯一家在北京環球影城遊玩。(圖片來源:辛迪·詹金斯推特)

中國父母育兒不需完全靠自己

我的一位華裔朋友起初無法接受一種現代的育兒方式——僱傭月嫂,由她擔負產後保姆和廚師的職責。那時,在我看來,這種育兒方式也太過奢侈,尤其是在女性員工享有4個月帶薪產假的情況下。

然而,當看到我的中國朋友的月嫂對其生產百般照料後,我意識到,我的育兒過程是多麼精疲力竭。我陷入了美國的思維定式,認為父母非包攬全部育兒責任不可。

家庭中一旦有了月嫂,「阿姨」這個稱呼便會變得稀鬆平常——阿姨可以是管家、保姆、廚師、寵物照看者、代購員等諸多角色,滿足家庭的各類需要。

儘管如此,對於在家辦公的我來說,全職月嫂並不是必須的。然而,我意識到,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穿行,並學習當地語言實屬不易,我開始明白僱傭兼職「阿姨」的優點——「阿姨」知道哪家超市更實惠,還會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普通話,同時減輕我的精神負擔。

中國孩子除虱用「剃頭大法」

當我的孩子外出遊玩後長了虱子時,我根本找不到治療方法,醫生也無法提供幫助。那時,中國家長告訴我,他們會把孩子的頭髮剃光,或者讓他們留在家裡,直到虱子除去。

於是我們居家幾周,反覆洗頭和梳頭。經我在家長微信群中多次請託,一位澳大利亞大使館的朋友終於帶給我一瓶急需的洗髮水。

後來,我從北京一家醫院了解到,去除虱子治療方法主要是手動除虱和使用治療洗髮水,剃頭,或使用電梳。

雖然我們仍以美國父母的育兒觀教養孩子,但我們希望孩子們明白,在美國的生活經歷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好的。我們希望他們保持開放的思維,接受新思想,尊重他人,敢於冒險。

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令我的家庭融入了中國的育兒觀,我們將會如此踐行。(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