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走路姿勢,藏著疾病秘密!第2種你可能也有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發佈 2021-10-19T03:56:19+00:00

只要你感覺自然、舒坦。但如果走路姿勢突然出現了異常。特別是關節、肌肉、神經可能出了問題。有5種奇奇怪怪的走路姿勢尤其要注意。

你每天都要走路

不管是優雅高貴的小碎步

還是六親不認的精神小伙式步伐

(圖片來源:soogif)

只要你感覺自然、舒坦

就放心邁開步子向前走

但如果走路姿勢突然出現了異常

比如邁不開腿

速度變慢

膝蓋不能打彎

而且快速惡化

可能預示身體亮起了紅燈

特別是關節、肌肉、神經可能出了問題

有5種奇奇怪怪的走路姿勢尤其要注意

👇戳視頻先睹為快吧👇

步態特點

步子很小,身體往前傾,走的時候兩手不會自然擺動,面部也比較僵硬。學名叫慌張步態或小碎步

(來源:自己拍的)

走路姿勢像企鵝,也俗稱「企鵝步」。

(來源:soogif)

可能疾病

帕金森病。

(來源:騰訊醫典)

危害

慌張步態增加跌倒的風險,可能導致骨折。老年人的骨折非常可怕,容易致殘、致死。

該怎麼辦?

趕緊去神經內科看病!

萬一確診是帕金森病,要配合醫生堅持用藥治療,改善症狀。千萬不要隨意停藥或換藥。

平時走路慢一點,下雨天最好別出門。

家裡的地面保持乾爽,避免濕滑。

步態特點

走路步子不一樣大,兩條腿不是交替有節奏地向前邁,是一條腿邁出去,後邊的腿無力,拖著跟上來。

(來源:自己拍的)

可能疾病

腰椎間盤突出:因為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一側腿部的肌肉力量不夠,會出現這種一瘸一拐的步態。

(來源:騰訊醫典)

危害

拖把步發展到嚴重的地步,可能會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一瘸一拐的。人就像被困在一個「結界」里,走不遠,不愛出門,社交越來越少,生活品質越來越差。

該怎麼辦?

有病治病,別拖著。

結合康復治療和家庭照護。每天堅持步行40~60分鐘。強度以走路後稍微有疲憊感為度。注意不要過度疲憊,否則會加重症狀。

步態特點

腳尖朝內,邁步像在畫圈,兩條腿就像圓規一樣。走路時膝蓋會互相摩擦,甚至兩腿完全交叉。

(來源:自己拍的)

可能疾病

腦血管病(如腦梗死、腦出血)、脊髓損傷、腦癱等。

如果你肌肉僵硬、力量不夠,就容易出現這種畫圈的步態。

該怎麼辦?

需要改變下肢肌張力增高的情況,一般要用巴氯芬、肉毒素等藥物(要醫生給你開),或結合康復治療[1]

平時可以對僵硬的肢體進行按摩,做一做被動活動,用手幫著活動一下膝蓋、腳踝等關節,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步態特點

走不到一條直線上,搖搖晃晃,學名叫做共濟失調的步態。

(來源:自己拍的)

可能疾病

高度懷疑腦出血、腦梗死、腦腫瘤、小腦病變等。

該怎麼辦?

如果沒有喝酒,但突然出現了醉酒步態,要趕緊去醫院,排查是不是上面這些可怕的疾病。

步態特點

腳抬不起來,只能拖著走,就好像腳上綁了磁鐵一樣。行走緩慢,走不穩。

(來源:自己拍的)

可能疾病

正常壓力腦積水,唯一能得到有效治療的一種痴呆[2]

大腦的自然老化,以及腦出血、感染等,都可能導致這個病。

可能伴隨記憶力減退和排尿障礙(尿頻、失禁或排尿困難)[3]

(來源:騰訊醫典)

危害

磁性步態容易讓人失去平衡,導致摔倒。

老年人摔倒非常可怕,容易導致脊柱骨折。骨折後要忍受劇烈的疼痛和很多併發症,最終致殘甚至致死[3,4]

該怎麼辦?

發現走路腳拖地,要及時就診,找出原因並配合治療。

平時要穿防滑的鞋子,外出使用助行器。

家裡可以增加一些扶手,特別是洗手間和臥室。不要擺放太多東西,地上可以鋪地毯或軟墊

小結

出現上面這些不正常的走路姿勢,只能提示你的身體可能出現了問題,但並不能對號入座。具體是怎麼回事,建議諮詢醫生。

有可能的就診科室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血管外科、康復科等。

最後再推薦2個簡單的動作,每天每組鍛鍊5分鐘,能增強大腿肌肉力量,讓你走得更穩!

(鍛鍊股四頭肌。來源:自己拍的)

(鍛鍊髖關節。來源:自己拍的)

看在兩位模特小哥哥帥帥的份上

趕緊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吧

特約作者:董生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參考文獻

[1]Boyce M J , Chang F , Mahant N , et al. A survey of falls in people with dystonia[J]. Physio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suppl. 1).

[2]Oliveira L M , Nitrini R , GC Román.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critical review[J]. Dementia e Neuropsychologia, 2019, 13(2):133-143.

[3]Atasoy B , Aralasmak A , Cetinkaya E , et al.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Clinical Symptoms, Cerebrospinal Fluid Flow Metrics and White Matter Chang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2020, 44.

[4]Jang S Y , Y Cha, Kwak J H , et al. What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isk of Suicide Death Between Spine Fracture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5 Years and Matched Controls? A Large-database Study from South Korea[J].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20, publish ahead of print.

編輯:張杰、張利

排版:李永敏 | 校對:武宜和

運營:韓寧寧 | 統籌:吳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