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將軍」張連印,18年義務植樹誓把荒山變綠洲

中國軍網 發佈 2021-10-18T10:43:22+00:00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百姓揮之不去的記憶。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百姓揮之不去的記憶。

而今的左雲,青山綠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裝。談及巨大、幸福的變遷,百姓們念茲在茲的,是那位18年如一日,帶領大家綠化荒山1.8萬餘畝,植樹205萬餘棵,被譽為「綠化將軍」的張連印。

張連印。丁美寧 攝

一位共和國將軍,為何卸下戎裝,舉家返鄉,攜妻下地扛起了鋤頭?

一位罹患癌症的病人,為何笑對病魔,幹勁不減,一心要把荒山變成綠洲?

「我植樹就是想報黨組織的恩,報鄉親們的情」

黝黑的臉龐,粗糙的皮膚,初見張連印,一如村民所言:「他不像將軍,反倒像地道的農民。」問他為什麼回鄉種樹,張連印說:「我植樹就是想報黨組織的恩,報鄉親們的情。」

張連印。丁美寧 攝

張連印出生在左雲縣張家場村,從小家境貧寒,4歲父親病故,6歲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病故,而後爺爺又得重病臥床不起。為照顧爺爺,張連印不得已退學回家。離校前,老師王大國說:「學校能保留你的學籍,等你伺候完爺爺,把家裡的事安頓好再來上學。」同學們以為張連印是因家境貧困念不起書,紛紛出資幫助他。

每念及此,張連印心生感激,常常淚灑衣襟,「我不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根本活不成。」

張連印看望中學老師王大國,憶及往事,淚灑衣襟。丁美寧 攝

回村後,張連印當過小隊記工員、小隊會計、大隊會計。爺爺去世後,他又堅持勞動了近3年。

張連印撫摸著家鄉的土長城,思緒萬千。丁美寧 攝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那段艱辛歲月不僅磨鍊了意志、鍛鍊了體魄、還學到了知識,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礎。」張連印表示,農村生活是他人生寶貴的財富。

1964年,張連印參軍入伍。離村那天,張連印騎著高頭大馬,鄉親們敲鑼打鼓歡送。在歡送會上,他編了一首快板:「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幹啥就幹啥!」

張連印回憶:「那時我已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初心就是早日入黨,當個雷鋒式的好戰士。」

張連印。資料照片(陸海亮提供)

到軍營後,由於表現優秀,張連印入伍第二年入了黨,第三年就提了干,並成為部隊學雷鋒積極分子。

戎馬倥傯40載,張連印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從農村娃到解放軍,從士兵到將軍,張連印說,自己所有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鄉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組織的培養。

張連印。資料照片(陸海亮提供)

張連印(右二)。資料照片 (陸海亮提供)

2003年,張連印退休了,面對軍旗,他敬了最後一個軍禮。儘管從軍報國了半輩子,但在他看來,恩情遠沒有報完。無論他走得多遠、職位多高,兒時那個風沙漫天的張家場,還有哺育他長大成人的鄉親們,始終是他無法割捨的鄉情。

剛退休時,有人勸張連印出去旅遊,享享清福;也有人衝著張連印的將軍頭銜,開出高薪聘請他當公司顧問……但張連印不為所動,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左雲縣地處雁門關外,長城腳下,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區,風沙之苦,歷歷在目。煤炭產業的發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有的山坡上依舊是光禿禿一片,颳起風來照樣是黃沙漫天。鄉親們不能再過喝風吃沙的日子,我得為他們做點兒什麼。植樹造林,綠化家鄉!」張連印打定主意,毅然放棄了城市優越舒適的生活,把人生的第二個戰場選在了家鄉的荒山。

張連印。丁美寧 攝

「林地是我現在的戰場,只要還能動,就不當逃兵」

「咱村裡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聽說張連印要回鄉種樹,村民們起初不理解也不相信,還有人說風涼話,「他這是腦袋瓜發熱,當官久了回來散散心,種幾天就走了。」

對此,張連印表示:「回來種樹,我絕不是心血來潮!我要向甘祖昌、楊善洲學習,要干就要干出樣子。」

一開始張連印的想法比較簡單,自掏腰包買樹苗,買回來了就在荒山上種。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買得起樹苗也添不起工錢,倒不如自己育苗。

「先幹起來!遇到困難再一個個克服。」張連印說,「想來想去,我就一個念頭——一定要把好事辦好,為鄉親們造福。」

張連印。資料照片(陸海亮提供)

憑藉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張連印開始了新戰場的戰鬥。建育苗基地,選址是頭等大事,他一趟一趟到縣、鄉政府匯報協調。為了不占群眾耕地,他將育苗基地選在了張家場村南灣十里河的一處荒灘。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而出。大女兒張曉梅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了10萬元積蓄,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併貢獻了出來。

張連印與夫人王秀蘭。資料照片(陸海亮提供)

2004年春,張連印風風火火帶人上了山,白天栽樹,晚上澆水。夫人王秀蘭回憶:「那時人一出去就像埋在沙子裡,嘴唇乾裂流血,腫得很高,臉上凍得青一塊紫一塊。」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法阻擋張連印的腳步,為搶工時,他早晨5點多鐘就起床,抱著樹苗和工人們一起上山,中午就在山上吃碗泡麵,稍作休息又接著干,直到天黑才收工。一次女兒張曉梅回家看望父母,幾乎不敢相認。為此,家人沒少勸張連印,但他堅定地說:「軍人的價值體現在戰場,林地是我現在的戰場,只要還能動,就不當逃兵!」

本以為一番辛苦就等著見綠了,可到了秋天,栽種的1萬棵樹苗「全軍覆沒」。看著樹苗全部枯死在地里,張連印流下了眼淚。

張連印學習苗木種植知識。丁美寧 攝

「當兵人從來不信邪!」痛定思痛,張連印走大同、上太原、去東北考察學習;先後購買了幾十本林業栽培方面的書籍,訂閱了多種專業期刊和報紙;虛心拜縣林業局的技術人員為師,請教在沙化土地嚴重的地區如何植樹造林,並協調省治沙辦邀請技術專家現地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張連印對栽培技術、操作規程以及能種什麼樹、不適宜種什麼樹等問題心裡有了譜兒,漸漸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種樹的門道兒,成了村民眼中的「植樹專家」。

「從外地買回來的樹苗要帶母土,在苗圃培育一段時間,以適應當地的土質和氣候,然後再栽種。栽種時還要帶上母土,並且要多澆水。」張連印像愛護自己的士兵一樣,對種下的每一顆樹苗都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覆土……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回樹苗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

張連印為小學生講解植樹方法。丁美寧 攝

「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喚起全民生態意識是我的心願」

「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喚起全民生態意識是我的心願。」張連印常講,他想把樹種滿荒山,更想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年,張連印種下的近萬棵樹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齊。

「鄉親們養牛養羊掙錢不容易,不能責怪他們。」張連印一沒有撒藥、設柵欄、立警示牌,二沒有向放牧人索賠,而是把羊倌、牛倌集合了起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我回來種樹就是想為家鄉做點有益的事情,把咱這荒山荒坡綠化好,希望大家幫一把,看好自己的牛羊。」大家聽了張連印的話,都沉默了。

自那以後,他們放牧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大家都說:「張將軍種樹是為了村子、為了大伙兒,我們再搞破壞,對不起自己良心。」

張連印與羊倌聊天。丁美寧 攝

栽樹難,護樹也不容易。張連印感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提高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種再多的樹也難見效。

為鼓勵更多的群眾加入植樹造林、管林護林的行列,張連印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側柏、新疆楊等苗木,無償提供給周圍十里八鄉需要種樹的百姓。

張連印帶領大家一起種樹。資料照片(陸海亮提供)

但隨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一些雜音也涌了出來,有人說:「老張種樹都是給自己種的,等樹長大就來錢了。」

為了打消鄉親們的疑慮,張連印鄭重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30年生態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帶領大家一起種樹。丁美寧 攝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村裡的環境變化很大,收益也歸村民。我們都相信種樹這事,他能辦成!」村民張連茂說,在張連印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樹隊伍中。18年間,張連印帶領大家在荒灘上建起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綠化荒山1.8萬餘畝,植樹205萬餘棵,培育了樟子松、油松、側柏等20個品種,左雲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

張連印在摩天嶺土長城上眺望苗圃、山林。丁美寧 攝

今日左雲,荒坡荒山變為金山銀山,風沙乾旱之地變成塞上綠色氧吧。然而,張連印卻病了。

2011年,張連印被確診為癌症,做了肺葉切除手術。2014年,他又被確診為肺癌骨轉移。「與其讓我住院,不如讓我回到村子裡,和樹苗待在一起,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義。」面對疾病,張連印冷靜對待,科學治療,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植樹一線。「看著一片片荒山綠樹成蔭,家鄉的風沙退了,環境美了,我由衷高興,非常幸福。」正是這份樂觀與豁達,他的病情一直保持在穩定狀態。

「父親這樣做,我既心疼又敬佩。」兒子張曉斌說,「他的選擇,讓我領悟到了人生的價值。我要學習他的精神,傳承他的事業,儘自己一份孝心。」2015年,張曉斌結束了28年的軍旅生涯,回鄉與父親並肩戰鬥在植樹造林的戰場。

張連印(右)與兒子張曉斌查看土質變化。丁美寧 攝

張連印(右)與兒子張曉斌巡查樹木生長情況。丁美寧 攝

今年8月,張連印與夫人王秀蘭在北梁山坡上栽下了500棵沙地柏,紀念他們結婚50周年。丁美寧 攝

「要動員更多的企業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把植樹造林這份事業一代一代傳下去。」2018年7月,在縣鄉黨委的幫助下,張連印在林場建起了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為右玉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張連印被聘為「特聘教授」。3年來,張連印應邀為省內外各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做報告200多場,受教育人數達1.2萬餘人次。下步,張連印還計劃建設一處生態園,將華北地區適合栽種的樹木種植於此,供人們在遊覽間增長知識,讓生態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當地生態振興。

左圖:2004年,張家場村的荒地;右圖:2021年,張連印在繁育的樹林中行走。(拼版照片)(陸海亮提供)

張連印給左雲縣高級中學新生上「開學第一課」。丁美寧 攝

張連印給參觀見學的同志講黨史。丁美寧 攝

張連印出席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大會。丁美寧 攝

18年植樹造林綠化荒山,18年為民造福初心不變。鄉親們被張連印的事跡深深打動,修建了一座「將軍台」,提議為他樹碑立傳。但張連印不同意,他說:「我是一個普通黨員,事幹了,這是大家的成績。」在張連印的一再堅持下,涼亭邊石碑上的內容變成了「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將軍的石碑雖然沒有立起來,但百姓心中有座碑。「從小就聽人們講,張家場的荒山上,一棵小樹苗難活又難長。有位將軍爺爺來,綠色希望被點亮。老將軍,為家鄉,一心為民永向黨。」塞北左雲,這首優美的童謠在青山綠水間久久傳唱……

於涼亭上極目遠眺,滿山皆綠。張連印喜歡站在這裡,聽風吹枝葉,沙沙作響。興之所至,張連印還會高歌一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首歌,就是他的心聲,也是他一生的信念。(陸海亮提供)

餘暉下,張連印勞作歸來。馮文舉 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