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算法婚戀觀火了,自稱戀愛是博弈,網友直呼:三觀不敢苟同

兜媽愛叨叨 發佈 2021-10-22T04:19:35+00:00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前些天,B站上很火的相親節目《90後婚介所》第十期播出後,一位相親女博士的商業化戀愛觀和婚姻觀火了,引起了節目中相親女男嘉賓、主持人以及觀眾彈幕的熱烈討論。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前些天,B站上很火的相親節目《90後婚介所》第十期播出後,一位相親女博士的商業化戀愛觀和婚姻觀火了,引起了節目中相親女男嘉賓、主持人以及觀眾彈幕的熱烈討論。

這位女博士才貌雙全,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海外學歷,年薪50萬左右,她從節目不停地提到自己的博士學歷,並且把自己標榜為金庸經典武俠劇《天龍八部》裡的「阿紫」,說自己像阿紫一樣古靈精怪,心狠手辣,期望找到自己的「喬峰」。

女博士算法婚戀觀火了,自稱戀愛是博弈,網友直呼引人不適

女博士在節目中對男嘉賓提出了三個「論點式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A和B兩個選項,她的問題都讓男嘉賓和各位主持人直呼「我選C」,紛紛棄權,表示頭大。

1.你認為門當戶對和社會公允價值哪個更重要?

女博士提出的「社會公允價值」讓在場的各位都一時詞窮,因為這專業術語大家都不是很理解,簡單來說,女嘉賓的意思就是:以我的家庭門當戶對可能找不到比較好的,你的家庭很有錢,但我個人的才貌、學歷和、收入和能力很強,我會提供我作為博士這樣的價值,我這些被社會認可的價值很高,你會堅定的選擇我嗎?

她這個問題更像是一個算式,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把男生當踏板,而不是兩個人共同付出,攜手並進。戀愛和婚姻是真實的情感迸發,而不是權衡利弊的愛。

2.你認為婚姻是博弈還是奉獻?

女博士認為婚姻更傾向於博弈,是籌碼交換的的一種過程。她強調主觀和客觀上,她的學識與社會經歷以及一些作為女性優越的條件都是她的籌碼。

一個男嘉賓節目中說,這個女博士是希望男生奉獻,而她自己博弈。

3.如果女朋友不想因為戀愛降低生活標準,你是否願意適度地為她買單?

女博士的意思是:我現在得到的是我很努力才能換來的,我工作真的很忙,但我想戀愛,我拿出工作的時間和你談戀愛,會讓我一個月少掙幾萬塊,你是否可以用金錢來補償我的損失?

在場的特邀主持人來自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的副教授沈奕斐評價說:「她完全就是把自己在愛情里的投入當成了一個商品,其實那個是對等的,你在付出的同時,對方也在付出,可能對方也有奉獻,只是不同的層面而已,愛情是雙向的,她把這個愛情看成是單向的。

另一個特邀主持人律師法山叔說:「如果單純地把自己的時間當成愛情來買賣的話,更像是在簽訂勞動合同。

雖然現在社會規則的運行是以利益交換為主,但是大眾普遍倡導和喜歡的是善良、有溫度、謙和,戀愛讓人上頭的這個女博士女嘉賓的婚戀觀太過功利,把無價的東西和有價的東西混在一起,讓人觀感不適。

對此,網友也是聲稱:「價值觀不夠苟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沒辦法評判好壞,但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認同,就說明價值觀確實有些特立獨行。

女博士「美強慘」的人設背後原因讓人唏噓

女博士數次在節目中表達自己像阿紫一樣狠,節目中各位和彈幕都在疑惑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和經歷讓這位女博士形成了這樣的盔甲,孟非老師建議她好好想想她這樣的盔甲最早來自於什麼。

她被孟非老師的建議觸動,哽咽著說到,在她很小的時候經常被校園暴力或者被親戚欺負,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父母都是「受害者有罪論,認為「你活該」、「為什麼不欺負她欺負你呢?」、「誰叫你去戴紅色蝴蝶結上學的呢?」。

女博士哭著說到:「沒有一個人是站在我身後的,所以我其實是很渴望被堅定地選擇,所以造就了我不是很有感情。」所以我們能看到,女博士的用一系列專業詞彙來表述她的婚戀觀,她的核心訴求都是安全感,她需要被肯定,被理解支持,需要治癒的是幼時的痛苦經歷,她在盡力地修補自己。

童年的創傷不容忽視,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遭受童年創傷

這個女博士的經歷和言論很明顯是一個遭受童年創傷的經典案例,已經成熟獨立完全可以自己自足的她,由於難以釋懷童年的痛苦經歷,身上形成了厚厚的盔甲。她堅持在修補自己,她在節目最後的採訪中說,她會聽別人的建議,但是不太會改變。

可以看到她的父母、親戚、同學的「受害者有罪論」讓她非常受傷、崩潰、缺乏安全感,童年的創傷不容忽視,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遭受童年創傷呢?已經受到的創傷又該如何彌補?

一、盡力營造比較好的家庭氛圍,做溫柔的家長

兒童期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環境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會產生重要的甚至持續一生的影響,父母應該重視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控制自己的脾氣,尊重自己的伴侶和孩子,遇到問題多溝通,彼此感恩,讓溫柔成為父母素養的主旋律。

二、充分回應孩子的情感,給予理解支持

當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或者親友的欺辱時,父母要堅定地站在孩子這一邊,維護孩子應得的公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安全感,並教導孩子遇到這類事情時如何應對。不要隨意指責自己的孩子,「受害者有罪論」是一種認知偏差,會讓孩子更加自卑焦慮,懷疑自我,作為家長一定要摒棄這種是非常偏頗的非理性邏輯。

三、及時與孩子進行深入的交流

當觀察到孩子因為自己的言行受到傷害時,家長要及時地反思自己,與孩子深入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解開孩子心中的鬱結,慢慢地與孩子建立親密度和信任感。千萬不要讓孩子帶著傷害長大,痛苦一生。

兜媽寄語

美好的戀愛是讓人上頭的,《90後婚介所》中女博士過於功利的婚戀言論是最讓人下頭的例子。女博士的童年經歷也是讓人同情的,由於童年創傷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婚戀中理性的工具人,不懂得如何愛,如何表達愛,親密關係嚴重失常。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期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家長們有責任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這將成為他們一生的生命底色和幸福感的源泉。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