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富商遍布世界,可為什麼莆田卻發展不起來?

王光之話史 發佈 2021-10-18T06:27:03+00:00

這回不聊世界歷史,也不聊國際大勢,只聊聊我的家鄉——莆田。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是「福州女之所以不能娶,是因為她們霸道難伺候;而莆田男之所以不能嫁,是因為他們常年離家經商」。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莆田,全國出「名」

這回不聊世界歷史,也不聊國際大勢,只聊聊我的家鄉——莆田(本人系仙遊人)

在福建,有這樣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俚語——「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是「福州女之所以不能娶,是因為她們霸道難伺候;而莆田男之所以不能嫁,是因為他們常年離家經商」。這句俚語當然是個玩笑,諸位不必當真,福州女的霸道與否難以考證,但莆田確有千百年的經商之風。

莆田人之所以好外出經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莆田地區土地荒瘠,人多地少,又依山傍海,生存空間相當有限,難以供養當地人口。為了生存,莆田人自古就必須走南闖北、四海為家,於是漸漸形成了外出經商或務工的傳統。事實上,莆田就是福建的縮影,「閩商」和著名的三大商幫「徽商」、「晉商」、「粵商」的誕生如出一轍。

莆田,字面意義是「長滿蒲草的田地」,古稱「興化」,地處閩中,被夾在福建的兩個龍頭老大泉州和福州中間。宋代曾有軍隊駐紮,又稱「興化軍」,是著名的「海濱鄒魯」,在古代出過不少狀元,也出過不少名人,比如蔡襄、曾鯨等。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林默娘,因為媽祖文化就發源於此(媽祖原名林默,生於莆田湄洲島)。

從地緣上看,莆田是福建省內面積倒數第二的市級行政區,只比經濟特區廈門大一點,其面積約4200平方公里,人口約340萬,轄仙遊縣、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湄洲島。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儘管有輝煌的歷史文化,但今天的莆田則是經濟疲軟、聲名狼藉

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把莆田系醫院的醜聞鬧得全國人盡皆知,長期以來的「山寨莆田鞋」問題甚至還曾經一度引發國際爭端,近期莆田又曝出2死3傷的重大刑事案件。如今,世人都有些「談莆色變」,莆田的形象也一落千丈。這座閩中小城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莆田一來不是經濟強勁的城市,二來沒有特定的歷史定位,三來也不是政治中心,甚至在福建省內都不怎麼出名,但如今卻因為一系列事件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名城」。

事實上,莆田籍商人不止遍布全中國,甚至是遍布全世界。

據調查,以1978年為起始,莆商(莆田籍或祖籍莆田的商人)的足跡遍布全球80個國家及地區,總人數超過250多萬人,其中150多萬人常年在海外活動,莆商年創收超過3萬億元,是當之無愧的「福建第一大商幫」,代表人有新加坡前首富黃廷芳以及本土歐氏家族。

但莆商創造的財富卻很少能反哺莆田,今天的莆田經濟常年低迷。

為什麼莆田發展不起來?

世人對很多莆商的印象多是「賣假鞋」、「賣假藥」,仿佛這些人手眼通天、日進斗金。

在「莆田系醫院」的發源地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遍地都是氣派奢侈的洋房和豪車,觸目皆為寺廟和祠堂,但這豪擲千金的一切卻和當地落後的社會基建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有一種別樣的「魔幻現實主義」

但是刻板印象要不得,因為一些莆商的原因就讓整個莆田以及340多萬莆田人都背上罵名,是非常不理智以及愚蠢的行為,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深處的憂慮。莆田GDP約為2600億元,這個數字在福建只能排第七,差不多是墊底,而莆商每年創造的財富卻超過3萬億元,這些錢卻始終不能助力莆田發展。

莆田的地緣位置相對比較尷尬,東是省會福州,西是經濟重鎮泉州,相對而言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較少,又加上人多耕地少,農村面積非常廣大,發展阻力很大。由於靠海,莆田曾大力發展海產養殖,但最終收效不佳,現在比較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文旅資源——湄洲島

湄洲島是莆田的金字招牌,其年平均接待遊客超過2600萬人次,創收270億元,常年吸引著海內外崇尚媽祖文化的華人華僑。

但莆田真正的經濟支柱並不是農業,也不是旅遊業,而是製造業。莆田有三大支柱產業,即鞋服、食品以及工藝品。莆田的製造業在全國是出了名的,2020年疫情期間莆田曾經率先完成口罩生產的升級,被中央當作樣例誇獎。此外,莆田有2400多家鞋企,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2020年的鞋子總產量高達13億雙,占全國10%,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鞋城」

事實上,許多國際大鞋廠的知名品牌運動鞋的生產地就是莆田。(近年來開始向東南亞遷移)

除了鞋子,莆田生產的工藝品也遠銷海內外,紅木家具一度占領中國40%的市場,油畫更是占據歐美中國油畫60%的市場,還有黃金首飾產業,年銷售額超過35億元,總而言之莆田的製造業非常發達。久而久之,形成了「東莊醫療、涵江製鞋、北高珠寶、忠門木材、江口寺廟、常太雞公煲以及仙遊加油站」的商業部署

好玩的是全國知名的「重慶雞公煲」,其實是莆田菜。

莆商往往抱團生存,在海內外闖蕩,創造了超過莆田GDP10倍的財富,但這些錢大多和莆田關係不大,不計入莆田GDP。許多莆商發家之後,也沒有想著投資家鄉建設,而是衣錦還鄉地蓋起豪宅,這種情況在福建很常見,並不是莆田的專利。

在許多閩南以及莆田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就有著這樣很魔幻的景觀,宛如置身歐美富人區。

比起投資家鄉和製造就業,莆商更喜歡大興土木修寺廟和祠堂,當然了,修路、建學校也是常事,但就是很少有莆商助力莆田的經濟發展。賺錢不能讓鄉親們「享受」,但壞名聲卻得全體莆田人擔著,莆田之所以「聲名狼藉」,就是因為某些不良商人。

面對這些問題,莆田市當然也下過大力氣,幾十年如一日的產業升級很能說明問題,比如推進民營醫療機構的升級以及莆田本土品牌的建設,打擊「黑醫院」和「黑鞋廠」。但願望是好的,可現實太骨感,莆田經濟並不足以支撐這一系列的轉型升級,招商引資又效果不佳。

自主品牌和培養和非法商業機構的取締,都是硬仗。

「假鞋」摧毀了莆田製鞋的品牌,而「假醫院」摧毀了莆田民營醫院的名聲,莆田曾經的沃特、達芙妮等鞋子品牌都倒在了「假鞋」浪潮中,而另一個鞋城晉江卻依靠強勁的經濟頂了下來。

產業無法升級,直接後果就是城鄉發展的滯後和人口外流。莆田雖然坐落於東南沿海地區,但城鎮化水平甚至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莆田GDP增速已經連續5年放緩,消費和投資水平也是苦哈哈,人才外流和產業停滯發展已經成為常態。2020年,莆田市淨流出人口高達44萬,福建之最,許多農村人口也不願意進城務工,農村的發展更是難上加難。

莆田的發展,舉步維艱。

莆田的問題由來已久,其實很具有普遍性,不止是莆田的問題,更是福建乃至中國大多數小城市的問題,但福建的問題比較特殊,因為還事關海峽兩岸的大氣候。兩岸統一,是歷史趨勢,也是福建發展的歷史契機。

福建是祖國大陸面向台灣省的前沿,也是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和發展的中心地區。別看台灣以閩南文化為主體,說閩南語保留很多閩南習俗,但事實上,莆田才是福建到台灣島直線距離最近的地區,和台灣省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密切。

說一千道一萬,長期以來莆田的「壞名聲」只是極少數莆商的行為,根本不能代表莆田以及莆田人,借題發揮的地域歧視讓人不齒,類似的還有山西煤老闆,都是刻板印象。

莆田和大多數南方地區一樣,都非常看重宗族血緣,一個村往往只有一個姓氏。因此莆商很喜歡抱團扎堆,加上莆田獨特的莆仙方言既不通閩南三區的閩南話,也不和閩東的福州親近,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強的向心力(類似情況還有潮汕商幫、溫州商幫)。在外漂泊,必須依靠親人、朋友以及同鄉。

莆田人民勤勞能幹,熱愛故鄉,和中國大部分人一樣都對未來抱有樂觀的希望,閩南人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而莆田人說「十分都靠打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