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演講精華、十多名專家發言,這屆製造業峰會到底留下了什麼

吳曉波頻道 發佈 2021-10-17T08:31:03+00:00

原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教授,他強調:「工業技術是製造業的根,今天是,明天是,21世紀是,22世紀是,23世紀還是,哪怕是無人製造了,工業技術依然是根。」

文 / 巴九靈


「中國製造,我們不該只刷屏一天!」

一位製造業的朋友,在為期兩天的中國基本盤·首屆中國製造業領袖峰會結束後,有點依依不捨地對小巴說道。

類似這樣的熱情,在10月15日—16日的「製造之城」東莞,我們感受了太多——

有零星的疫情阻道,但2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行業領軍人,如約赴會;

一千多名來自各行各業各地的製造業企業家,匯聚一堂;

隔著屏幕,還有30萬人次在線上觀看了直播。



兩天的峰會,信息量太大。

既有大格局大視野,如年過七旬的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依然在為製造業鼓與呼,他提醒我們,「製造業占比過早過快下降要引起警覺」;原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教授,他強調:「工業技術是製造業的根,今天是,明天是,21世紀是,22世紀是,23世紀還是,哪怕是無人製造了,工業技術依然是根。」

也有實戰在一線的專家經驗,如中控集團創始人褚健認為:「數位化轉型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而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困難。」5G與數位化轉型專家黃荔城提出「在製造能力數位化轉型的同時,必須要配合組織轉型和數據治理的轉型,以及人才的轉型」。

企業家則帶來了他們最新的探索,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數董明珠的霸氣演講喜提了四個熱搜。

吳老師在壓軸演講時問大家:「一場會議之後我們會帶走什麼?」

答案或許要在很多年後才能慢慢顯現,但有一個內容,如今就能直接帶走。

那就是接下來小巴為大家奉上的本次峰會的嘉賓演講精華。


陳錦石

中南集團創始人

董事局主席


早在100多年前那個動盪的時代,張謇就已經認識到了製造業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而在今天,面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製造業不僅是穩住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更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

中國已經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仍然面臨很多的問題和不確定性,當下這個節點,中南集團聯合中德製造業研修院、聯合吳曉波先生、聯合東莞市政府一起發起了本次製造業領袖峰會,這麼多政府領導和企業家朋友來到現場,也正是說明大家對製造業的關注,希望我們能一起順應局勢,共克時艱。

響應時代要求,緊隨「製造強國」戰略,早在2013年,中南集團就已經提前布局了產業板塊中南高科,在這8年多時間裡,中南高科已經進入全國超50個城市,布局了上百個產業集群。聚焦新興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縱深服務於中國製造業:

服務於「缺芯少屏」等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

服務於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興產業主題園區;

服務於「專精特新」發展;

服務於技術創新。

中德製造業研修院就是中南聯合吳曉波老師的890新商學,共同打造的特色產業服務產品,我們邀請各行業產業專家為製造業企業家提供專業化行業培訓服務,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有400名企業家入學學習。跟隨著國家「用3到5年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要求,未來的3到5年我們也將在自己園區培育出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李毅中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


工業製造業的使命和責任


發達國家是在上個世紀中葉後陸續實現工業化的,美國是1955年,德國是1965年,日本是1972年,韓國是1995年,它們已經實現工業化了。



而它們現在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仍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比如美國的工業占比下降了很多,但是不要誤解,它的絕對量並沒有減少。而且在多個行業上保持了領先地位,這個我們不能小看。

2016年製造業占GDP的比重,美國是11.6%,德國是20.8%,日本是20.7%,韓國是27.6%。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後提出了再工業化、重振製造業,德國現在是23%,宣布到2025年要提高到25%,工業占比還要再多兩個百分點。

社會上有些觀點,認為我國已經工業化了,到後工業化了,這是對中國國情的誤判。因此產生了「脫實向虛」,工業被空心化、邊緣化,這種形勢比較嚴峻。經過多年努力,實事求是地講,還沒有根本改變。



我在這裡畫了兩條曲線,我國2006年工業占GDP的比例達到了高峰42%,然後一路下降,降到現在是32%,一年降0.8個百分點。紅線是製造業,同時從32.5%下降到27.7%。

27.7%是什麼概念呢?和韓國一樣。韓國1995年工業化,我們到2035年才基本工業化,韓國人均GDP 3萬美元,我們才1萬美元,而我們現在製造業的占比和韓國一樣。同志們,是不是有點危險?

工業製造業占比過早過快地下降要引起警覺。


王瓊

騰訊企業微信行業拓展總經理


中國製造,一場數位化變革正在發生


我們正處於製造業變革的第一現場——傳統行業的智能化變革。

如果沒有解決市場競爭力的問題,生產越快,就意味著衰弱越快。這是一個認知範式的轉變,企業從「求贏」到「共生」,從「企業為中心」到「客戶為中心」。

所以,「數位化」,可能是製造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如何做?

德國提出工業4.0「二維戰略」,通過「縱向連接」提升管理的敏捷度,通過「橫向連接」提升市場的敏感度,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來推進工業體系的數位化轉型。這對所有企業提供了轉型的啟發。

製造業企業,人員數量龐大,信息能迅速從頂層傳遞到基層一線十分重要。16萬員工、60個子公司的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在企業微信上,實現48套分公司系統、500多個應用的數位化統建,做到高層的決策,敏捷地觸達一線員工。

製造業,不僅僅是生產製造。和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緊密連接,讓龐大的外部團隊,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能提升敏感度,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

三一重工,他們通過企業微信的開放能力,研發了三一SCRM系統,可以和兩萬名經銷商人員進行組織化管理,讓動作整齊劃一。索菲亞,從總部、到7大工廠、到數萬名經銷商員工,實現了一體化的數據打通,經銷商也通過企業微信添加消費者,從工廠到消費者全鏈路都通暢。

這些轉型成功的實踐路徑,讓我們相信並看見,數實融合助力中國製造,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企業微信,期待與製造業企業一起共創美好的中國製造。


董明珠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


格力數位化轉型的內驅力


製造業是整個國家的支柱,這也是格力這麼多年來堅守只做製造,沒有參與金融、房地產的原因。

堅守主要體現在自主培養人才,自主研發創新。

格力從一個技術員沒有,到2012年之前有了800個技術員,到今天有16000個技術員,從1個研究所到1000多個實驗室。人才我們自己培養,都是來自中國的高校,而且很多還來自於普通高校,就是在格力電器的平台上培養起來的。

大家說國外最好,甚至很多人說把我們的研發中心設在義大利、美國,研發中心設在那裡,就講自己是國際研發。我格力不一樣,我16個研究院都沒有到國外去,都留在珠海。我們中國14億人口,我們應該有這種決心,自信但不自負,加倍努力,改變自己,再來改變世界。

今天講數位化的時代,基本盤是什麼?如果我們還用傳統的方法去打的話,必死無疑,因為你沒有競爭力。

為什麼中國的空調工藝做不好,因為沒有精度的要求,沒有工匠精神。我們都找一個地方加工。想做出自己的產品出來,要有加工能力,要有高端設備,讓產品的精度更高。

我們現在用8年的時間,已經有近100種不同數控工具機,這來自於我們的研發團隊。如果有用過德國的就知道,我們的設備可以跟它媲美,甚至某些參數比它還要精。



那麼,有了裝備是不是就滿足了?不行。因為數控工具機支撐的有幾大板塊,包括機器人、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等。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做,依然掌握不了核心科技。所以我們一路堅守自主創新,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爬起來還要創新。

我願意敞開大門和大家一起分享,因為一枝獨秀不成林,我們中國製造要有無數個自主的品牌走向世界。所以,大家還是要堅守,要有那種決心,吃得了虧,耐得住寂寞。

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堅定地走自主培養人才的道路,堅定地擁有自己研發技術的能力,這就是你的實力。無論是什麼時代,儘管數位化是給我們老虎添翼,但是沒有老虎,你的翅膀往哪裡安?所以我們製造業偉大就偉大在這裡。

曾經幾年前在廈門開的一個論壇會上,馬雲先發言,講未來大數據怎麼樣。確實,大數據帶來了先進性。但是,他下去以後輪到我,我就講了一句話,「馬雲可以有,不能多,董明珠要多。」

這就是中國的製造業,我們要自己創新。只要有創新,不斷地有新鮮血液湧現出來,你的技術永遠不會落後。


張其亮

數位化轉型研究院聯席院長

前思科大中華區首席架構師

京彩未來家聯合創始人/總裁

「雙碳」戰略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怎樣實現產業模式和協作模式?

國家已經造了社會性基礎設施,但是對於產業的基礎設施是什麼?

如果能夠把這些功能都做出來,吸引力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定義叫「做產業基礎設施平台」,這個產業的所有的非核心業務都是平台的核心業務。

計程車行業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就是開一輛車把一個人從A地送到B地。滴滴平台在這個領域裡面什麼都做,幫你招人,幫你劃線路,幫你收錢,給你優惠券,給你開發票等等。它唯一沒做的就是這個行業的核心業務。產業網際網路是要把陌生人的資源和能力組合起來,而不是企業的概念,企業是市場要素的組合形式。

我有個學員是做服裝的,他在丹東做服裝,這個老闆投了4億做工廠,年產值4個億。工廠值多少錢?他說我這個工廠值3個億。

為什麼值3個億?他說還有折舊。後來我給他用產業網際網路的方式可以做到3000萬投入,做到1000億的資產。

產業痛苦是什麼?過去5萬件要生產一個季度,現在12萬件生產3天。

網紅大V的直播結束之前不知道哪個火,一晚上展示了10件衣服,第8款訂了12萬件。人家把錢都交了,3天內發貨,退單率超過50%。所以那些網紅非常緊張,願意再加多10塊錢,但是沒有工廠敢接。

當我們的消費網際網路戰車隆隆凱旋的時候,我們的產業網際網路根本無法應對,怎麼辦?我們聚集400家企業,所有的訂單都通過這邊走,在三個城市建立倉儲中心,把原材料都放在這裡,每一個聚集點我們都連接100—150個工廠,訂單下來之後我們分成400件,每份只有3000件。

在倉儲裡面做點改造,把裁剪先做完,再做點改造,包裝、熨燙。該產業所有的非核心業務都是我們平台的核心業務,我們計算了一下,3天生產12萬件綽綽有餘。

全世界再也沒有像中國這麼好的地方去做產業網際網路。所以,轉型成功的關鍵是投資思維做轉型,企業家要充分認識到大環境的變化,企業家就是要有能力應對變化和不確定性。


姚吉慶

慕思集團副董事長、總裁

智能製造助力高端品牌實踐


高端品牌到底該怎麼去發展?我認為有三大發展路徑。

第一,要開創一個新的品類,創造新市場,開創新品類。在這一過程中,慕思重新定義了行業,我們打造了行業此前沒有出現的健康睡眠系統,如今,消費者已把慕思當成健康睡眠的品類代名詞。

「只要人人睡好覺,世界就會更美好」。圍繞這句話,慕思花大量的資金去推廣健康睡眠理念、健康睡眠的生活方式,並且堅持去做。開創新品類,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最後,你讓品牌和品類畫上等號。比如說看到慕思就是健康睡眠,看到健康睡眠就是慕思,把慕思當成健康睡眠的品類代名詞。

第二,用數位化賦能創新升級,融合共生。通過數位化的賦能,使我們的產品達到技術領先、標準領先、質量領先、體驗領先、服務領先,如今慕思產品的復購率達87%,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我們打造的一套智慧睡眠系統。訂了套房的顧客躺下去,快速調節出最適合你的參數。這樣等你睡覺時它就可以根據新的參數調整,測試淺睡眠、深睡眠時間,還有心跳、心率,晚上做的是噩夢,還是美夢等等。

通過數位化,我們產品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第三,智能製造實現個性化、規模化、智能化、快捷化。2015年,慕思聚焦智能製造,用5年的時間打造出全世界最大、最領先的健康睡眠工業4.0產業基地,創造了「家居神話」。在健康睡眠細分領域,慕思已然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

最後我想著重強調,數位化、智能製造不是企業發展的可選項,而是必備項。誰能掌握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誰就能掌握世界產業的未來。


黃荔城

中德製造業研修院客座教授

5G與數位化轉型專家


數位化賦能智能製造


對製造業發展來說,未來10年裡會有一些新的動能出現。這個動能就是來自於數據視野,來自於智能生產力,來自於一種新的維度創造能力和協作能力。

中小企業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能不能做好認知準備,能不能做好思維和團隊的準備。

通訊業一個的規律就是每十年會出一個標準,它是人為推動的,2009年推出4G,2019年是推出5G,2030年會是6G。

推出的前三年會建設網絡,由國家和運營商承擔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大量的投資,而不會迅速看到收益。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了解它的能力,在功能應用和創新上做好準備。

第二個三年,當基建全都建好,只要軟體一升級,我們就會看到一些了不起的數字能力和應用的發生,也會出現一些了讓人驚艷的的企業和商業模式。

第三個三年,是去泡沫。第二個三年會產生很多泡沫,泡沫破滅後,依然留下來的那些企業,提供了為社會和公眾所需要的價值,會進一步成長為偉大的平台型企業。

我們的數位化轉型,也同樣順應著這樣「十年一大波、三年一小波」的規律。

現在就處於第一個三年。

這三年裡乾的第一件事,我們叫狹義的數位化,或者是數據化,重點是對萬物進行數據採集。

典型的例子就是線下的設備和生產線,我們加一些傳感器,傳送到旁邊的玻璃機房。在那裡,數字孿生的生產線會展示生產輸入和產出的過程和狀態。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發現,可以決策,可以為人的生產管理服務。即可視、可管、可控。

其實第一步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做這些事的人。一邊穿著工裝的行業專家,另一邊是習慣IT的技術專家,語言不相通,思維不匹配,這是最難的一步。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沒有熟悉ICT技術的專家或團隊做甲方代表,很容易陷入採購大量IT設備,建設很多割裂的IT系統,而非為業務降本增效或為長期數位化演進服務。

第二步,我們把企業內部的設備、人、業務全連通在一起,而且打破企業的圍牆,形成產業網際網路。



產業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價值是實現陌生人、陌生企業生產要素的組合和交換。

在這裡我們特別想表達的需求是:需要政府出面牽頭,拉動大家一起來進行數據的共享,數據的打通,以及標準的建立。因為我們的生產活動就是語法,這個語法就是網際網路、物聯網的語法,這個語法要標準化,車同軌、書同文。

這是單一企業,甚至是龍頭企業做起來都很困難的,需要政府來推動,龍頭企業來建設。然後實現數據的共享、標準的共享、平台的共享和共建,這是未來指數型組織和協作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步是智能化,智能化貌似體現為應用了很多機器人,其實不僅僅如此。智能化就是大量的跨越企業、跨行業的數據交流,促進了知識應用和發現,知道哪裡何時有供需,知道錯配和異常,應用智能能力進行更好的優化、調度、配合和能力。比如,我有生產能力,它有庫存能力,它有運輸能力,它有緊急加工的能力,它有銷售的能力,它有特殊事件高峰處理的能力,在這裡得到了共享和全局匹配。即,在製造的全流程引入了智能的能力。

第三個階段一定會產生了不起的行業平台和龍頭企業,而與之共同走到數字世界的中小企業,就是更加成長未成功的未來企業。

完成這些事需要有至上而下地系統化執行,需要一張藍圖畫到底的堅持。同時我們強調,在製造能力數位化轉型(生產力)的同時,必須要配合組織轉型和數據治理的轉型(生產關係),以及人才的轉型(第一資源),才能保障數位化轉型的持續成功。


林四南

九牧集團副董事長


智造強國 數位化轉型未來已來 九牧數位化轉型實踐


九牧做智能製造時候,有個不一樣的視角,我們不是為了追求黑燈工廠,也不是為了追求全自動化,不是以技術為中心的,而是以人為中心的。

我們率先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場景是,一定是把對環境有害的率先解放出來,我們把人的勞動強度高的率先實現自動化。所以,我們對智能製造的理解不是大而全,不是高大上吹牛的,而是以人性為中心,這是第一個原則。

從微觀來看,我們對智能製造的投入和實施,其實可以總結一個東西,就是以場景為中心,以價值為導向,ABC法則再去做。場景就是工作場景,比如說陶瓷裡面施釉的過程,這個場景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我們會最先實現智能化。另外,對價值的導向,解放人的工作環境,人性化的考慮,還有其他投入產出的考慮等等。

而在面對轉型問題的時候,好多人都有誤區。台灣的王永慶老前輩,他最早時候是在賣米,當時他每家去登記,大概誰家的米用得快一點,誰家慢一點,他都有數據。他送米的頻次是根據這個來評判的。把賣米做到這樣的極致,我想說這就是數位化轉型。所謂數位化轉型未必是一下子就上一個大系統,搞一個超級AI換算。AI是屬於相對完美的實踐目標的場景,但是AI之前是BI,之前是數據挖掘,再之前是數據治理,再之前是數據核算框架。其實王永慶賣米也是數位化,把他的經營用數位化管理來做。

總而言之,智能製造也好,數位化轉型之路也好,它是一個長期一直在路上的狀態,沒有絕對的哪一個時刻是開始,也沒有絕對的哪一個時刻是結束,我認為一直是在路上的狀態。


賀軍

天宇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東莞市電子商務協會會長

東莞市青年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


當前,中國甚至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與逆全球化危機疊加,正在重塑全球的產業結構。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性的因素正在增加,網絡安全、重大的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等非傳統的危險持續蔓延,對世界各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國際秩序等造成衝擊,也給中國製造業帶來挑戰與機遇。

尤其我們東莞作為「製造業之都」,首當其衝。早在2018年我們協會就組織召開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網際網路峰會」,就是希望在逆境中克服外部不利的影響,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家勇於擔當、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戰略抉擇,也是中國製造企業破局突圍,追趕超越的必然路徑。

東莞市電子商務協會自創立以來就密切關注並連接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號召企業聚焦主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自主可控能力,推動布局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努力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助力中國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和責任。


楊學山

工信部原副部長北京大學教授


理性把握製造業歷史性變革,務實推進位造企業數位化轉型


數字紅利對全球各個領域產生衝擊,那麼,我們製造業在走向智能製造的時候,是不是有了它,認識了它,就可以了呢?回答是確定無疑的:No。

數字連接、數字的產品只是製造業從今天走向明天的一種工具。在很多場合,它不是關鍵的工具,甚至不是重要的工具。

製造業是為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產品。而生產物質產品沒有工業技術是永遠生產不出來的。所以,關於物質產品的設計、工藝等等,這些工業技術是製造業的根,今天是,明天是,21世紀是,22世紀是,23世紀還是,哪怕是無人製造了,工業技術依然是根。為什麼?因為工業軟體是工業品,不是IT產品。沒有工業的知識技能就沒有工業軟體。工業軟體不是IT產品,所以,工業技術永遠是製造業的根。

今天我們在座的和線上的企業家朋友們,你想想你的企業,你的企業今天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中,究竟哪個是重要的?我們的政府官員,你自己問一問,中國的製造業由大變強,我們的關鍵出口在哪裡?在工業能力。

華為麒麟990系列能設計出來,但是製造不出來。我們的高端產品我們會用,但是我們造不出來。所以,哪怕到了無人製造、智能製造的環節,工業技術依然是最基礎的能力。

網際網路對智能製造的作用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智能製造的數據來自傳感器。傳感器是工業產品,它是根據工業的知識和經驗裝到設備上和觀察環境中的。所以,機電數控一體化都是工業能力。



走向智能製造了,是不是只有數字就可以了?一定不可以。只要它是智能工廠,是製造業,沒有能源,沒有材料,沒有裝備,沒有動力,數字就成了一個空的東西。

能源材料在沒有數字的情況下還能生產出東西來,但是,只有數字沒有能源和材料一定是生產不出任何東西的,哪怕進入了智能製造和無人製造的階段。

我們製造業使用的永遠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積累的所有技術和知識,而不是最近幾年產生的東西。

所以,是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合在一起實現智能製造走向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數位化轉型不是轉向數字企業。

沒有製造業就沒有數字經濟,這是本來之意。數字經濟必須有終端,必須有信息網絡,必須有計算設備,而所有的終端和信息網絡、計算設備都是工藝品。


褚健

中控集團創始人


智能製造實現模式的思考


我們「製造強國」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則是智能化的平台。如果沒有平台,我們的智能化就很難應用。

做個類比,手機就是網際網路的平台。有了這個基礎的平台,我們才可以通過手機里大量的App來實現智能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但是,光有平台是沒有用的,還需要海量的應用來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些應用便是工業軟體。平台+工業軟體是數位化轉型或者說邁向工業4.0的必由之路。

舉個例子,工廠里有一個鍋爐,它是什麼時候買的,生產工藝參數是什麼,什麼時候可能會出問題,原來出過什麼問題,何時會產生新的問題,統統影響生產;物料從哪裡來,成分是什麼,質量如何,這些關係到生產。

但是生產車間主任不關心物料的來源,採購主任則不關心生產狀態,所有的數據和信息是分散在各個地方的。如果我們能把所有的數據都匯聚在一起,為一個工廠建立數字版的孿生模型,問題就會非常清晰。



就好比做體檢。我們做體檢時,身體數據其實並沒有很好地集中。我的血壓變高了,什麼時候變高的?為什麼變高?跟什麼有關?我們很難得出結論。但是,如果我從孩子一出生起,就把成長中的一切健康信息都數位化。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之後,他的整個的生理變化狀況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我們能把一個企業的設備、物流、人員流、資金流等全部變成數位化,不同的部門便都能輕鬆地拿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這時候,哪裡存在瓶頸,哪裡能降低能耗,哪裡能減少人員,都一目了然,企業效益便得到了整體提升。

我們要記住,數位化轉型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而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困難。


趙今巍

數位化轉型研究院聯席院長

產虹智庫產業網際網路首席專家

長城戰略研究所學術專家委員會成員


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產業鏈全局思考


過去我有好的技術研發產品,就可以推向市場,但新的市場是數字時代的市場。如北大教授陳春花所說:就是「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這就是躍遷,意味著我們從老大陸到新大陸的時候,思維完全不一樣,我們來看看它的區別在哪裡。

工業時代的市場,你可能是做五金的,你可能是做玩具的,如今這個市場開始分裂、碎片化,開始出現新的市場。市場和市場之間,你會發現又連在一起。就好像做玩具的,突然發現一個做電子產品的公司殺了進來。

企業所認知的市場邊界也越來越模糊,數位技術使得市場的厚度變得碎片化和無邊界,這導致所有傳統的實體企業家面對這個時,心裡都是恐慌的。

另外,圍繞不同的市場,你的營銷,你的供應鏈,你的生產可能都千差萬別。你要去研究流量的運營,你要去研究獲客,你要去研究整個數位化供應鏈,你要去提供數位化的服務,供應鏈金融,數位化物流……這裡形成了指數級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不同的工具要學會使用,無論是人工智慧、5G,每一樣工具就代表一樣武器。

我們實體企業家,就是一個老大陸的人,他們面臨著這麼多的知識和技能、面對專業化的分工和知識的深度,該如何去擁抱?除此以外,還有所在市場的產業技術變革,還有黑天鵝事件。

所以,很多企業家不知道如何入手。

實際上這是中國特色。在歐美發達國家它的市場厚度是很小的,它不是碎片化的市場,每一個企業在這裡面可能占的市場份額都很小。


徐晧

高通(Qualcomm)中國區研發負責人


5G+AI賦能智能製造


5G在全球的大規模商用,驗證了5G在技術上、商業上的成熟。5G已經對許多To B的行業應用產生影響,它將移動生態拓展至包括精準農業、建築和採礦、數位化教育、遠程醫療、智能製造、智能零售以及智慧城市在內的諸多行業當中,到2035年,5G將創造13.1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而智能製造是其中貢獻最大的一項,貢獻了總經濟產出的1/3以上。

下面我來介紹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就是5G與AI的結合。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給軸承進行質量檢測,如果在某個軸承上有一個頭髮絲那么小的裂痕,人靠肉眼是很難看到的,即使能看到,工人一天工作8個小時,能夠檢測的零件數量也很有限,但如果通過零件傳送帶上的高清攝像頭加上AI算法,就能把每個零件可能出現的故障提前檢測出來。

它的好處在於:第一,高清攝像頭的檢測準確率會遠遠高於人的肉眼;第二,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要實現這個用例,需要工廠在AI算法和高清攝像頭方面先行投資,然後通過5G將它們快速連接,連接完成後對生產效率的提高會大大超過現有的傳統方式。這就是5G和其他先進技術的結合,能夠為智能製造和今後的數位化製造轉型帶來的一些飛躍式變革。

在選擇技術時要考慮幾個問題,第一要知道標準是否已經支持這個技術;第二要了解它是否在商業上已經成熟,是否有商業產品已經支持該技術;第三要思考這個技術是否對企業自身有所幫助。進行這些思考的原因在於可供選擇的項目數量很多,其中就包括毫米波、Sub-6GHz、高可靠性低時延、WiFi、藍牙等等,到底何種技術能夠作為下一步數位化和智能化工業製造的選擇,取決於每一個企業的需求。


朱員德

飛書客戶成功副總裁


用網際網路思維賦能中國製造


在製造業,作為字節跳動旗下的先進企業協作與管理平台,飛書如何跟客戶一起提升效率?

以新松的工廠車間的為例:現今在生產車間裡依然在用白板記錄各種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和問題,但當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如果我們的工廠在國外或者國內多地,在工廠車間裡面發生的信息如果只寫在那塊白板上,我們怎麼知道每個工廠裡面發生的事情?當飛書把協同理念跟客戶共創後,新松把車間裡的白板上的信息放到了飛書上面,這樣可以運籌帷幄,即使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你也可以實時清楚你的工廠正在發生什麼,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工廠中信息流動的速度不是提高10倍,而可能是100倍,我們解決現場問題的速度也將會是對手的10倍甚至是100倍,這就是信息流動為什麼很酷,因為它可以讓你對流程產生重新的思考和定義。

飛書作為工具,很好地融合了造車新勢力多元化的員工背景。飛書能用OKR的方式來管理集體的目標和協作,用飛閱會而不是PPT開會,用日曆預約時間,用文檔來進行業務交流。相比於企業文化,飛書能幫這些多元化背景的員工更迅速融合。以理想汽車為例,從理想汽車的第一個OKR開始,OKR是一個讓信息變得更高效的過程,你能在最短的時間看清楚3000名員工對目標的理解,以及他們基於這些目標能做到什麼。員工之間因為OKR,認知和目標無形中形成了。字節跳動同樣也是圍繞著OKR,讓大家一起成長。

我們會發現,飛書是一個載體,先進工具不僅可以提效,也可以助力組織升級。


吳曉波

財經作家

中德製造業研修院聯席院長


製造業的「新四化」


今天的製造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這個國家不斷變革的過程。其中一大變化,是製造業的智能化。

1998年開始,中國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整整20年,我們稱之為消費網際網路,是把電腦和手機連接在一起。今天我們提的是產業網際網路,要把每一個工具機、輸送帶、生產線都連接在一起,如今的產業網際網路只能說是方興未艾。

這兩天很多專家講的模型、數據、名詞,如果我們聽上去一頭霧水,那是對的,如果你對每一塊都理解得清晰準確的話,意味著故事已經結束了。我們感到陌生,現實逼著你去學習。

我過去幾年在干一件事情,去看各行各業,通過智能化手段改造了什麼。昨天我們頒發了一個標杆工廠獎,11家企業,我都去過。這些智能工廠,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先進的,無論是汽車工廠還是家電工廠。他們的變革,早點的是2012年開始,晚點的2016年開始,再晚點的是2018年開始——這還是一個特別新的、正在發生的事實。有些行業多年以前我都去過,但這次去的時候,會發現整個製造流程都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



我去調研和訪談了這批企業家,發現這場智能化改造,整個企業的第一大障礙物不是錢,不是業務,不是產品,是企業家的意志。你對智能化改造的決心、理解和容忍度,決定了你這家企業智能化改造的可能性。所以,企業家意志是智能化改造成功的第一個前提。

第二件事,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改造過程,其實都特別痛苦。方案提供方,不可能比你更了解你的行業,不可能了解你完整的工藝流程。所以不要盲目,還是要從自己的企業出發,還是要從錢算起。一定是從效益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從解決具體問題來著手。

第三件事,不改肯定不行,改一定能活嗎?也不一定。再然後呢?你還是得改。這是我們對產業智能化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巴為你帶來的中國基本盤·首屆中國製造業領袖峰會的精彩內容。感謝大家這兩天的陪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