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捐」之前,先要了解電影票房的帳期問題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1-10-17T09:17:37+00:00

作者 / 呂世明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但凡吳京的電影公映,便會出現一波人來「逼捐」,這種行為和論調也會波及和擴散到其他不少主旋律電影上。

作者 / 呂世明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總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但凡吳京的電影公映,便會出現一波人來「逼捐」,這種行為和論調也會波及和擴散到其他不少主旋律電影上。


國慶檔影片《長津湖》屢破記錄,這種聲音再一次出現,可能每次出來發聲的人未必相同,但支持和鼓譟這樣的論調的人向來都是一個群體,或許在他們看起來《長津湖》宣稱投資2億美金,票房沖五十億的話,不出點血實在說不過去。


不過大部分從業者和影迷,包括支持影片的網友並不支持和認同這樣的觀點,最關鍵的問題是,即便最終《長津湖》成為內地影史的票房冠軍,在現階段就談及讓吳京拿出錢捐款也為時尚早,何況一部電影片方(和投資方)真正意義能夠拿到票房分帳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可能不僅僅是片方,現在對於電影行業上上下下,現金流的依賴和迫切程度都是非常緊要的,這也是為什麼要有所謂的「帳期」,這也是大部分非行業人的一種信息盲點。



最快3個月,最慢2年,

回款周期限制因素較多


一些票房幾百萬幾千萬乃至一億出頭的一些主旋律影片是沒人眷顧的,甚至這些影片可能比《長津湖》《戰狼2》的收益率更強、回報的周期更短,即便如此投資方和出品方想拿回票房尾款也需要最少3個月以上。


相對於十年前,客觀上近幾年中國電影在投資獲取方面已經變得更容易、更便捷。不過在投資回報方面,內地電影的盈利難度在供給數量徒增的前提變得更加困難,過往業內會有「一贏二平七虧」的投資回報說法。好在投資者身份的放寬和電影輸出&變現渠道的增加會讓電影投資變得貌似「輕鬆」起來。


即便如此,目前內地電影行業仍舊是投資&出品方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是巨大的,無論是自籌資金還是半公開的募集,投資者自己和其他「金主」如果不是有遠大的情懷和崇高的熱愛,投資電影對於大部分人並不是特別划算的生意。


最麻煩的是,從近些年開始,內地電影的投資更傾向於風險均攤和收益共享,基於此原因,一些頭部影片的出品方動輒就要七八家,聯合出品方可能有二三十家甚至更多,一些聯合出品方出於規避風險的原則,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多個項目投、也會把自己的份額再次分配出去。


對於很多普通的投資者,大家獲知項目其實已經有了一個相當的延遲,獲取收益的延遲顯然更長。如果投資的訊息延遲了3-6個月,回報往往也會順延6-12個月。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內地電影僅在融資和投資層面現在就非常的複雜、並短時間難以梳理清楚,甚至要比大部分普通商品流通企業的往來帳務更繁瑣一些。


通常的情況下,中影一般會在影片上映結束後的3-6月內進行票房結算,但現在很多頭部影片會做延期放映,此時根據合同協議不同要求,也會對票房分帳做一些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而且越是票房爆棚的影片,後續票房核查(或核對)的過程會更長,這也是管理部門對投資方權益最大可能的一種保障和責任。



分帳比例不斷調整

回款周期也要調整


其實去指責現在票房流通環節中每一個有可能「截流」現金的部門並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儘快回籠資金是產業鏈上每個人都希望和苛求的,但無論是出於資金安全保障和其他各方面原因權益的平衡,出現票房回款帳期是非常無奈的現實。


之所以我們對票房的問題如此糾結和看重,很大原因還是目前的市場形態所決定的,早期內地並沒有系統和準確的票房統計,電影院和電影公司更多是以買斷形式進行影片的放映。


這兩年已經很少有人去和普通投資者談電影份額出讓的問題了,畢竟大部分普通群眾都清楚看到在疫情打擊下電影投資並不是很靠譜的事情。同時之前有一些「眾籌」和「募集」性質拿到電影投資份額的普通投資者,往往都需要在一兩年左右才能拿到回報。



大部分國產片的回收票房尾款的周期也會考量影片實際的產出票房,目前國內九成的影片通常在上映的首周末便形成了95%的票房,甚至一些影片首日票房便成為影片最終的票房,而且這些票房可能有一半以上都是片方自己來埋單。


這樣的影片會更多讓一點點利益(暨降低出品方的分帳比例)來儘可能爭取票房和排片比例,而且也會在票房回款和收益方面做出更多的讓步,藉此來爭去到更快的回款周期。


但對於頭部影片和腰部影片,儘可能長時間留在院線窗口才有希望保留下更多的機會。當然大部分人都清楚後續的放映周期受到新片的衝擊和口碑的影響,大部分影片是並不具備長尾效益。


表面上除了固定的一些稅費和管理基金之外,剩餘可供片方、發行方和院線分配的票房還是有相當大的彈性,很多時候也很難說清一部好影片到底是誰成全了誰。


或許片方和院線兩方面更多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係,只不過很多時候容易被對立和割裂起來。


對於片方而言,希望儘快拿到票房尾款是非常迫切的,但在占據寶貴銀幕資源的前提下,做出相應的妥協和調整也是必須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市場供需關係對分帳比率修改也是不錯的選擇。


受到了市場壓力和供需轉變的影響,近幾年片方很少再大面積和大範圍的去和院線談分帳比例的問題,相對固化的分帳比例和較獨特的發行機制也讓片方理論上只能去接受現在的票房尾款帳期的現實。


其實不僅僅是電影市場層面,在大部分商品流通企業之間,帳期也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而且從財務制度上,也「認同」所謂的應收帳款的存在。不僅如此,在一些小額度的個人商品交易過程中,也會依靠個人的信譽做一些短期的帳期交易,這對於促進商品更有效和快速的流通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針對普通商業企業和個人之間縮短帳期的途徑和手段,同樣也會適用到電影行業,只不過當前由於票款並不直接留存在影城方面,片方很難和終端形成更直接有效的對話,這也讓回款周期的調整非常難辦。


調整放寬管理稅費,

原則範圍內儘可能縮短帳期


其實橫亘在片方和院線之間還有稅費和基金這兩個不小的份額,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特別經營稅兩者高達8.3%,並不是一筆小的數目,幾乎是雷打不動的存在。


去年疫情爆發後,部分地區因勢利導的取消了專項基金的收入,但在沒有票房收入的彼時,這種做法對於緩解行業對票房的依賴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當然各個國家會根據自身的情況不同,對於電影產業收取程度不同的管理費用,但也會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和供需矛盾,及時對管理費用和稅費的減免做出修改和調整,


在長期內地電影的發展過程中,稅費和專項資金對於電影欠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有相當的幫助作用,我們也的確需要依靠經濟發達的地區去提升整個電影行業的空間,畢竟在全國電影趨向一盤棋的今天,讓電影真正能夠俊逸的進入全國所有地區還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能夠從各個角度和方面緩解電影行業的壓力就目前仍舊是必要的,長達一年以上的帳期的確是有悖於長期的行業的發展,儘管在政策法規有相應的規定希望讓帳期儘可能在一個可控空間,但在執行層面卻會因一些制約條件讓帳期的風險性不容易控制。


如果能夠在一定的規定下,讓一部分影片和一部分地區減少減免一些稅費和管理基金,對於大部分影視公司、特別是迫切需要現金流的企業無疑是利好消息,而且僅從電影票房的總體體量來看,幾十億的稅費和管理基金並不會對總體行業發展形成太多和太大的影響,畢竟從電影局和一些管理部門,他們更多要起到管理和方向性政策制定的作用。



回到最初的話題,闡述那麼多現階段內地電影市場在票房帳期方面的所呈現出的矛盾性,其實這些問題也同樣發生在普通商品流通企業之中,並也被市場經濟有了長期的考驗,良好且良性的帳期還是值得信賴的。


即便有一千萬的理由,也不能單方面的脅迫讓影片投資方和吳京來捐款,這種想法不是壞就是蠢。但在拍sir看起來,大部分人是不了解和不熟悉自己不涉及的行業,或許這些人的想法初衷並不壞,那麼可能用蠢來解釋是最合理的了。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長津湖》能不能破掉《戰狼2》票房紀錄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但這部影片對於化解從暑期以來長期市場的低迷還是很重要的,而且該片對於內地電影產業也有良好的啟迪作用,畢竟它再一次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拍攝、製作和宣發主旋律電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