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展覽,我這個90後不想當鹹魚了

新週刊 發佈 2021-10-17T09:39:53+00:00

當代年輕人,上班996,生病ICU,早上六點醒,晚上十二點睡,人稱新時代的後浪。總數為:1 + 2 + 4+ 8 + …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誌)

當代年輕人,上班996,生病ICU,早上六點醒,晚上十二點睡,人稱新時代的後浪。為了做一名合格的後浪,儘管毫無生氣,也還是努力撲騰幾下,弄出幾朵浪花。

在日本,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喜提「半退休生活」:一周只上兩天班,剩下五天全部休息。他們自稱「都市隱士」,不談戀愛,不買保險,也沒有橫財。上最少的班,掙最少的錢,將消費欲望壓到最低,唯一的目標就是活著。

這是一群誕生於低欲望社會的新新人類,遵循著與父輩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學:反正努力也不會變好,不如一開始就別努力。

作為這代年輕人中的一員,我也經常在活著和努力活著之間掙扎,生在兩個世紀交迭之中,從小經歷了各種改革,當過無數期小白鼠,開始逐漸接受:出生就是為了世界的改變做實驗的。

直到看到銀川當代美術館的這個展覽「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改變世界。

此次展覽由目前活躍於中國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的21位藝術家參加,而他們的一個「共同身份」都是「80後」「90後」。世代的標籤也正是伴隨著1980年代生人,第一次作為一個專屬的稱呼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口頭和書面表達,並衍生出諸多當代文化研究的關鍵詞。

·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展覽現場,陳丹笛子作品

01

從他們去看世代人

「與世界之間的複利效應」

進入主題前,我們先說一個被愛因斯坦稱為第八大奇蹟的「複利效應」的誕生故事:舍罕王打算獎賞西洋棋的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

國王問他想要什麼,他對國王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1個小格里,賞給我1粒麥子,在第2個小格里給2粒,第3小格給4粒,以後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請您把擺滿棋盤上所有64個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僕人吧!」國王覺得這要求太容易滿足了,就命令給他這些麥粒。當人們把一袋一袋的麥子搬來開始計數時,國王才發現: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麥粒全拿來,也滿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麼,宰相要求得到的麥粒到底有多少呢?總數為:1 + 2 + 4+ 8 + …+ 264+…… = 18446744073709551615(粒),也就是1844億億。

·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展覽現場,張子飄作品

這就是複利的神奇之處:在剛開始的時候覆利效應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非常驚人的效果。

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主辦,呂澎擔任展覽總監,王曉松、趙子懿策劃的「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藝術展,就像一場整合這些複利效應的展覽。此次展出了包括繪畫、攝影、影像、裝置、雕塑等傳統藝術樣式以及生物藝術、交互藝術等新媒介或無法被歸類的新藝術實驗作品37件/組。

「80後」、「90後」生於20世紀最後20年的人恰在世界史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上,特殊性與生俱來,但這種歷史的偶然究竟為中國藝術帶來了什麼影響?通過藝術又為一般性社會意識、實踐上的帶來了什麼?

·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展覽現場,歷檳源作品

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呂澎提到:「年輕的80、90後藝術家成為這次展覽的主體,正是銀川當代美術館的特點,也就是我們把焦點放在今天正在發生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家的創作上。」

這個世代的藝術家天生有他們在歷史時間段上的特殊性,他們通過觀看世界反饋到自身認清自己,並積極融入現代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待這樣一個特殊時刻,需要停下來回頭看了。這次的展覽也是把問題提出來讓更多的人包括這一世代的人自己看。

· 葛宇路 《東湖系列》 綜合媒介 2018

作品闡釋:藝術家將北京的「東湖站」公交站牌,拆下複製後寄送到了武漢,隨後乘船將其安裝在了武漢的東湖上。其後站牌因為不明原因而丟失,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從能見度約為零的湖底嘗試打撈,於是藝術家帶上裝備潛入東湖水底。2018 年,他幸運的把這塊東湖站牌從東湖裡撈了出來。

因為這一世代的藝術家有著更為成熟的、全面、自然的全球性藝術語言,藝術語言的優勢與生俱來,而且把觀念表達、社會介入作為一種創作本能。正因為如此,在藝術家和作品選擇上,策展一方面關注其問題性,另一方面也特別警惕觀念上的向壁虛造的。

展覽以這一時期出生的中國藝術家為觀察對象,從他們長期關注的內容中整理出不同議題,理解他們關心的內容,以及因身份、性別、教育背景等差異對同一議題在方法論上的異同。

所以在藝術家構成上,展覽儘量維持年齡(80後、90後)、性別、海內外教育背景之間的比例平衡,而在同一單元中又有意做差異化處理,使同一個單元中避免出現具有上述三個條件屬性中完全相同的兩類人。

·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展覽現場,程新皓作品

02

生命的意義

從繁殖進階到觀察世界

80後、90後的成長經歷,儘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一直被父輩被社會所引導著,甚至從一出生開始,一切都被安排好。

在不少同一個世代的人,「成功」地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錯的收入,結婚生子後,也有一部分人開始思考:生來為何?

在聞到了時間玫瑰的芳香,這一世代,也開始從被動接受「優質繁殖」的安排中,開始觀察世界。

其實,在伴隨著他們生長的全球化曲線明顯回落之際,這種討論離不開時間的起點,卻又超越了當時甚至未來。展覽以藝術家為主體,但又不局限於藝術,因為這一世代人眼中的世界形象,是能夠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的模樣。

· 「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展覽現場,馬海蛟作品現場圖

世界從來就不是均質的,這一時代的人不僅與活躍在他們出生時期的父母輩之間存在巨大的時差;而每一個群體、個體在社會資源獲得和世界觀形成之間也不盡相同,這些微觀社會因素的差異往往是同一世界在具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力量。

藝術不會撒謊,藝術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採用的方法、基本態度,往往可以與藝術家的人生經驗、經歷互為印證。

展覽以1980年代為「生命」的起點,從作品的關注點進入到藝術家所關心的問題上,進而討論他們在提出或應對這些問題時所採用的方法。藝術家所觸動的這些問題被分列成「寓言推轉世界」、「親密關係」、「尋歸失地」、「人(類)啊,人(類)」四個單元主題在展覽中呈現。在作品和觀念之間,策展通過「資源-動機-方法-目的/結果」的過程推演構建一個證據鏈,再返回到相應的觀念進行對照判斷和甄別。

· 單元一:寓言推轉世界,伍偉作品現場圖

· 單元二:親密關係,遲鵬作品現場圖

· 單元三:尋歸失地, 胡為一作品現場圖

· 單元四:人(類)啊,人(類), 劉昕作品現場圖

策展人王曉松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這20年時間的特殊時段的觀察展開,展覽圍繞生於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中國藝術家展開。

1980年代是世界現代史上最重要分水嶺,也是我們與世界再次相遇的時刻,從懵懂、錯愕、焦慮中辨認、爭論世界為何,到心安理得自我接納為現代世界的一份子,只不過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如果把加入WTO看作一個標誌的話,恰好分開了前後兩個二十年。

· 童昆鳥 《紅恐龍背上的終點站》 恐龍模型、電機、警報燈、玩具等 2018-2020

作品闡釋:一條紅恐龍迷路了,來到了21世紀。驚恐萬分的它迫使藍毒在體表分泌開,十分膽寒。我們看它有點緊張到走不動道,給了它輪子,似乎在對待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可想而知,它更不敢動了。這種包頭龍的肚皮是最脆弱的,在它的世界裡保護自己最重要就是不要被別的恐龍弄翻,從而不讓肚子被攻擊,於是我們給了現代文明的負重,不讓它輕易倒地,這種人類文明的安全感如此實在,包頭龍只能欲恐無淚。

相比起文藝思潮中的八十年代,因為漸次打開的現實和信息世界、不斷豐富的文化教育和物質資源使這一世代的人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

所謂的「全新」,也是與過去和外部世界的影響關聯在一起的,自己的主體性也是在對自我和周邊世界中得以確認,這種確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世界」以及世界的形象構成。

似乎命中注定,這一世代的人「天生」是「我們」觀看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關係變化的「標本」。展覽作為以視覺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藝術,則在塑造觀念史的同時,其實也被觀念所塑造。

· 許毅博《一》 白鋼,電子元件 2021

作品闡釋:機械動態裝置作品《一》利用隸書中「一」的具象造型進行提煉轉化,形成作品造型的基礎元素,作品運動中通過對「一」的視覺化重複疊加,強化「一」的多重韻律生成與節奏變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作品的生成也滲透出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成之勢,萬物之序往往潛藏在生成之勢中。

03

與中國的未來有關

以自身點亮世界

策展人王曉松提及:「需要說明的是,這是第一次對80後、90後藝術家進行群體性呈現,但是一個展覽也僅能反應他們的某一些面貌,相互之間也未必存在群體性特徵,還需要從展覽中具體的作品中尋找。在這樣有明確前提設置的條件下,還是能夠反映出這一世代人的基本藝術觀念、立場和判斷的,它落在中國的環境中,因此與中國的未來有關。」

相應單元空間中作品的空間都是基於假想中觀眾信息接受的有效性而設置。在整個展覽中,策展也埋下了一條草蛇灰線,那就是這幾十年間我們這個國度中普通人的生活、行為、情感。

在空間設置上,我們有意從因疫情被按下暫停鍵的當下世界展開倒敘,從藝術語言隱喻中的世界關係展開,發現被藝術所激活的人的情感世界、被藝術掀開的歷史與生存之根,走進被人所遺忘的以及懸測的人與非人的世界中。

· 胡尹萍 《小芳——隔離帶》 綜合材料2020

作品闡釋:「隔離帶」是「小芳」第三階段「LOVE AND PEACE」的一部分,藝術家希望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隔離帶,來反映在疫情期間人們對於生活的祝願和彼此間的關懷,並通過阿姨們的雙手把自己想說的都縫合在每一條隔離帶上。

楊牧石 《侵蝕II 》展覽現場

王曉松表示,這次展覽所關注呈現的藝術家作品,是對今天中國社會現實有介入意義和價值的。

關注的議題在於藝術家的創作方法是否有啟示意義和價值,這是超越具體的繪畫、雕塑等等的。

美術館一定是激發思想的場所,如果這個意義達到了,這個展覽的意義就達到了。

魯迅曾說過:「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這屆80後、90後藝術家,也在用藝術說話:不被世界改變,靠自己發光,也可以改變世界。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我認出了世界——生於八、九十年代

展期:2021年9月25日-2022 年1月9日

展覽總監:呂澎

策展人:王曉松

助理策展人:趙子懿

藝術家(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陳丹笛子、程新皓、遲鵬、葛宇路、胡佳藝、胡為一、胡尹萍、厲檳源、劉昕、馬海蛟、童昆鳥、王智一、伍偉、武子楊、許毅博、楊迪、楊牧石、應歆珣、於瀛、張子飄、周褐褐

(本文轉載自收藏拍賣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