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潘家園勝會,覽精品古舊書

孔夫子舊書網 發佈 2021-10-25T12:03:05+00:00

潘家園雖然離家遠,也去過幾次,也在大棚區買過幾本書,但沒超過十元一本,多次失望之後,覺得買書不能到潘家園。

作者 | 好價求好書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


潘家園雖然離家遠,也去過幾次,也在大棚區買過幾本書,但沒超過十元一本,多次失望之後,覺得買書不能到潘家園。「萬閱典藏」2021年潘家園第三屆古舊書博覽會的消息早在網上知道,也看過拍賣會的網上預展,覺得沒什麼大意思。只是後來見孔網上的頭兩天的文字,有善本展示的,覺得挺有意思,尤其是兩元一本,十元三本的東西很是眼熱,正好周六無事,就來看看,不想花了大錢。



因為疫情反覆,中國書店原來要辦的周末講座臨時取消了,潘家園不受影響,真是幸事。按照防疫規定登記進來,很是方便,一進來就看到了本次古舊書博覽會的各種招貼,立著說明牌。先是到大棚看看,也就是三點鐘,棚內已經很昏暗了,但人氣不錯,棚位都出滿了,買書的人也多,隔幾步就看到一堆堆已經售出包裝好待遇的書堆。年過五十,眼神已經不太好了,昏昏暗暗地一大片,著實看不清,算了,還是去看看精品吧。



從西面出了大棚,光線立即明亮,那些賣天目盞的攤位上泛關明亮的光。不過,前看後看也找不到指示標記,無奈從棚子北面繞回入口,細看一下才明白,原來其他的展廳都在北面一線排開。穿過了賣珠子的大棚,到院東北角,果然是一個博覽會的展廳,應該是舉行講座用的吧,裡面的主題是你讀我送,有兩天個人在看,這不是重點,還是走吧。




出來向西走不遠,又是一個展區,類似布行街中間位置的長串攤鋪,有玩意,也有書,新書,藝術類的大厚本,打著給錢就賣之類的標語,類似書市了,人不多。再往前走,有一個拍賣會的指引,在旁邊一座樓房的二樓,我忙過去看了一眼,布置得確實像一個拍賣會的會場,四面和中央都是玻璃展櫃,書不是大頭,我看了看,沒有什麼值得請員工拿出來看的,確認沒必要再參加。



出了樓,從樓北再向西,就看到了這次博覽會的核心區(我認為)——精品展售大棚。遠遠就看了擺在柜子里的線裝書,急忙走過去,門口有人在發拍賣會的簡介。

實話實說,我還沒有從這樣的場所買過古籍。我不善跟人討價還價,平常買東西是這樣,價錢差不多拿了就走,在收藏市場哪能這樣?所以除了孔網商店裡買東西,孔網的拍賣區,還有實體的拍賣會,我不到外面買東西。再有就是如果是參加拍賣事先會有準備,研究一下以往行情,看看孔網上有沒有人賣,可以比較從容地計算出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價位。而在市場上看,就沒這功夫研究了,當人家面去查手機也很失禮。所以,這次我本來也是要看看就走的。



已是深秋,四面透風的棚子裡有些陰冷,來看的人也不多,不及書市的時候。我一個一個攤位看下來,也比較快,因為首先非線裝書不看,再一個,那些四書五經小石印小鉛字的一掃而過。在廳中過道處,看幾個業內人士在討論東西,我跟這些朋友接觸少,一個也不認得,站在C位的一個高個長發青年跟旁人在討論著什麼,一會兒說,「如果都是這本的品相,我能出兩萬五」,一會兒又說,「這個我能出這個數,我買東西,只是作憑自己的感覺,從來不去什麼以往的成交價」。他的句話我聽起來很有感觸,我也覺得是這個道理,但行動起來總不如這個小伙子堅決,這大概就是業餘的特徵吧。

我在這個廳里轉了一圈,多少有了一點兒譜,記住了有一個標價尚在合理區間的攤位,又問知還可商量,但沒有必買的打算。於是再到南面的棚子裡。北面的一排棚子是打通的,南面則沒有。在西面見到一個不知是不是自媒體的女士在採訪一位掛著參會商的紅帶牌子的人,說得挺好。

在南排中間的棚子裡,我在柜子里看到了一本想要的東西,掉了皮了,壓在一堆書的中間,我看本次展會大家的價錢還要得比較實在,心想如果合適就拿了。想買這本書,主要是和家裡的一本書印證一下,那個是未定本,這個是定本。不想旁邊的人說,柜子的主人不在,鎖著呢。我想,大概馬上回來,不如到南邊看看。



南邊是一大片的地攤,我多年來過幾次潘家園,居然從來沒有到過這裡,來到這裡才真正有了古玩市場的感覺,可惜我對這些沒有什麼興趣,走一走就是為了拖延時間。過了一會兒,我回到那個柜子前,多了一個坐在櫃檯里聊天,我也不好叫他,用手指敲了幾下玻璃,剛才說話的那人又說,他還沒有回來。



我本想走,又想再到剛才那個攤位看看。攤位里有三個人,兩男一女,個子都不高,其中一個可能是負責人,時不時走來走去。我看上的就是這個《古笥山房集》,因為我不久前參加中國書店拍賣會時看到過一次這個書,當時覺得細字刻得不錯,但那場沒有參拍這個。幾個書攤里好像都有上次拍賣會的東西,因為有幾個我當時就看過,莫非他們從那裡進的貨?那場類似的普貨價格最後都不高,這個在這裡標價八千八,當然是貴了,我印象中沒到這個數,但標價不離譜,何況還能再談。不過,一切要看東西如何。

我把那函書挪出來,一冊一冊看,肯定是換過皮修過,首冊尤其明顯,個別地方傷了字。我快而細地看著,看攤的兩位都看著我——大概能細看的都可能是買家。天冷,又站了半天,我咳嗽起來,很劇烈——這段時間一直不好。我一邊用手捂著口罩,一邊斷斷續續地安慰他們「我這是咽炎,不是那個病,放心」。最後一冊品又不好,我仔細看過,心裡有了數。



我一冊一冊地把書按順序碼好,扣上函套,邊咳邊說,東西不錯——這暴露了我市場菜鳥的身份,這個價錢談談?那女孩馬上去叫那個歲數較大的男士過來,人家先說,這個書您看能有多少?我馬上亮出底牌——何其沉不住氣,說,我看也就七千吧。他見我對市場行情也多少了解,於是說,這書您要是真想要,八千二拿走。我摸了摸書套說,東西不錯,就是品相差些,前後有修,又有很多細蛀。他忙跟我介紹說,這書版本雖然很多,但我們這個刻得最好,如果品相好,至少上萬了。聽他一說,我心裡一沉,原來有很多版本,我可一點兒研究都沒有,這可有些魯莽!算了,再出個價,只當個標本,過了就不要了,給大家都留個台階。於是我說,七千五吧。他接著降到七千八,表示沒有什麼賺頭了。我心裡還在後悔又打了無準備之仗,於是心一橫說,不能多出了,就七千五。於是成交。微信付過款,又加了微信,發現原來是京城一家拍賣公司,這世界真小。

離開書市前,我第三次來到那個攤位,書主還沒有回來,我也只能放棄了,不值當明天再來一次。



上了地鐵就有座,二十多站中還迷迷糊糊睡著了。到了家,把書在燈下仔細看了看,感覺還是不錯。本想不查這個書的拍賣會紀錄了,主要是心理承受力差,最後還是忍不住看看。這才發現,《石笥山房集》上拍紀錄不少,也不多,十幾年來二三十個總有,版本也不一,我這個版本,近三年無論是成交價還是未見成交的起拍價,七千到頭了,當然加上佣金不是超過七千五的,證明我這個不算貴。賣家還多得了一個佣金的錢,不用自己交佣金,所得也應不止於不平進平出。這讓我有了精神,再細一查,發現我這個肯定以前在別處拍過,有的場次我也在。還發現,雖然似曾相識,但中國書店上一場的不是同一個東西,而且以網上所見書影比較,我這個還算是印得最早的。



市場行情的研究讓我心情變好了,最多就是市場價買了個真東西。下一步要消除我對於版本的疑惑了,我閱讀了書的幾個序和跋,有出版者的,也有校對者的,發現這書雖標明重刊,但並非復刻本,而是一個從道光三十年到咸豐二年曆時兩年的精校增補本,內容增加很多。以版刻水平而言,此書為道光二十六年山東刊本的校刻增補本,那個版本的主持者就說魯刻不佳,因此咸豐二年本為完全的新刻本,在詩集增補卷下末葉有刊刻者信息,為清蘇清江浦刻本。此刻之前尚有三刻,以此刻最全,也是近年影印出版《續四庫全書》的底本,足證非普通重刊本可比,於是感到安心了。



以買賣雙方都感覺合理的價格買到東西,就是此次參觀古舊書博覽會的收穫。還有一個小小有彩蛋,在書中第五冊翻出一張紅紙條,上印「秦應逵」三個大字,網上一查,此人為清末進士,也是一個小名人。此大紅紙上三字大概用於拜帖,為何留在此書之中,就是個不解之謎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