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擔架 五代守護——記「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者」粟海富家庭

懷化新聞網 發佈 2021-10-17T03:21:00+00:00

一副擔架 五代守護——記「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者」粟海富家庭記者 補秀梅在通道轉兵紀念館,有一副只剩下孤零零「骨架」的擔架格外引人注目。擔架兩米多長、半米多寬,底部有四個支架,手柄為木質,寫著「某某紅軍醫院」的帆布躺床早已爛掉。

一副擔架 五代守護

——記「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者」粟海富家庭

記者 補秀梅

在通道轉兵紀念館,有一副只剩下孤零零「骨架」的擔架格外引人注目。擔架兩米多長、半米多寬,底部有四個支架,手柄為木質,寫著「某某紅軍醫院」的帆布躺床早已爛掉。

擔架看似普通,卻是一位侗族老人和他的後代子孫為了對紅軍的一個承諾,歷經五代堅守80年的結果。日前,記者來到通道牙屯堡鎮文坡村,探訪這個跨越歷史時空的感人故事。

一副紅軍擔架,幾代人的接續守護

「我小時候看到擔架一直保存在閣樓上,感覺就是很奇怪的一個鐵東西,後來才知道它的來歷。」從保存在閣樓上的老物件,變成一家五代人真情守護的「傳家寶」,故事中後人之一的粟隆坤將故事緩緩道來。

1934年冬的一天,粟隆坤的曾祖父粟再金上山砍柴,突然聽到呼喚:「老鄉,快過來,我們是紅軍,請你幫個忙。」他跑過去,發現了兩個衣衫破爛、身上帶傷的年輕人。

「我們跟部隊走散了,現在要去追,帶著擔架不方便也不安全,它救過我們很多同志的命,能不能請老鄉你保管,日後我們會來取。」想起前幾天很多紅軍經過寨子,他們對老百姓很好,粟再金答應了紅軍戰士的請求。看到他們虛弱的樣子,粟再金趕緊跑回家,拿了兩個大飯糰和兩袋紅薯給紅軍。等到天黑時,他把擔架扛回家,藏在閣樓上。

因為有人告密,國民黨民團聞風而至,以通匪嫌疑把粟再金抓到鄉公所審問、毒打。但任憑怎麼嚴刑拷打,粟再金都一口咬定不知道。民團一無所獲,渾身是傷的他被放回了家。

天天等,夜夜盼,粟再金還是沒能等來取擔架的紅軍。臨終前,他告訴兒子粟旺真和大孫子粟海富「這是一副紅軍擔架」,「你們要用生命把它保護好」。

「文化大革命」期間,時任大隊長的粟旺真被打成反革命,造反派還把擔架作為戰利品放在大隊部。1979年,粟旺真才悄悄地從大隊部把擔架拿到家裡保管。粟旺真去世後,保護擔架的重任落到了粟海富肩上。

「曾經有人出三四萬元錢想買這副擔架,我們沒有一個人同意。」粟隆坤說,從父親粟海富那裡得知其中的故事後,一種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也成為了守護擔架的一份子。就這樣,一年一年過去,一代一代相傳,歷經80餘載,這副擔架成了粟家的傳家寶。

一個深情故事,紅色精神世代傳承

2014年,通道轉兵紀念館在當地徵集文物。粟海富為此召開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家庭會議,家裡人一致同意將擔架捐獻給紀念館。粟海富動情地說:「保管擔架,不僅是爺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所有侗家人的承諾。將擔架無償捐獻給紀念館,讓更多人了解紅軍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對那兩位紅軍的一個交代。」

「它對我們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擔架,而是一種精神。」粟隆坤說,擔架帶給粟家人精神上的鼓勵和激勵。說這話時,他才從縣城送兵回來,他的堂弟粟隆淼將去到安徽服役。

「這是我父親粟海富在天津服役時拍的,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江蘇南京部隊服役時拍的……」來到家中,電視牆上方掛著的兩幅相框格外顯眼,裡面都是父子倆當年參軍時的留影。

「我們這個大家族受曾祖父信守承諾幫助紅軍保管擔架故事的影響,始終相信共產黨。」粟隆坤告訴記者,從爺爺那輩起,就對共產黨根植下了深厚的感情,其父粟海富還擔任了30年村幹部,帶領群眾艱苦奮鬥,修路修橋建學校。整個大家族中,擔任村幹部、入黨、參軍的共有十多人。

黨和政府沒有忘記粟再金一家信守承諾、支持紅軍的事跡。2017年,在縣、鎮、村三級的關心下,退伍後的粟隆坤回到牙屯堡鎮擔任禁毒專干。經過組織培養,粟隆坤進步很快,入了黨,當上村幹部,現在擔任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2020年,粟海富患腦血栓後,鎮政府第一時間為他申請了大病醫療救助。

「父親講給我這個故事,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會像父親一樣講給他聽。」粟隆坤抱著8個月大的兒子告訴記者,要讓「一副擔架」精神代代相傳。而他,則會將「一副擔架」精神始終貫穿在工作中,帶領村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