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司令說志願軍比人民軍差,志願軍用一次完勝,讓他被恥辱撤職

這纔是戰爭 發佈 2021-10-17T03:35:39+00:00

本文我要引用的第一段話,會讓我們中國人無法接受。范弗里特說:「在東部前線發動進攻會讓美軍付出很大傷亡,而所得到卻只是一些土地。在西線發動進攻雖然比較容易,但會使美軍進一步暴露給敵人,容易遭到敵人的進攻。」

本文我要引用的第一段話,會讓我們中國人無法接受。

在第五次戰役結束之後,美軍遠東總司令李奇微和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評估了下一步作戰的目標和前景。在范弗里特的敘述中,他順便提到了對志願軍和人民軍戰鬥力的評價。范弗里特說:「在東部前線發動進攻會讓美軍付出很大傷亡,而所得到卻只是一些土地。在西線發動進攻雖然比較容易,但會使美軍進一步暴露給敵人,容易遭到敵人的進攻。」

從范弗里特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他認為東線難打,西線好打。而東線是人民軍,「美軍會付出很大傷亡」,西線是志願軍,「進攻比較容易」。

隨後范弗里特又說:「陸戰1師當面之敵(北韓兩個軍)占據著堅固的防禦陣地,他們作戰頑強,齊裝滿員,似較中共軍隊更能作戰。」對范弗里特的觀點,李奇微表示:「我都贊同。」(《李奇微回憶錄:韓戰》第187-188頁)見下圖。

在第一次戰役至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結束這一期間,美軍對志願軍的評價是「非常強大」,我甚至都不需要舉例,因為任何一本美國書籍都是這麼說的。美國機密級解密檔案《第8集團軍作戰研究室關於中國軍隊作戰狀況的評估備忘錄》對志願軍的戰鬥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可是僅僅四個月後,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兩個最高指揮官對志願軍的評價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志願軍的戰鬥力已經被評估為不及人民軍。

正好前幾天,志願軍26軍軍長張仁初的兒子給我發了一條消息:「我想請您自華川阻擊戰開始寫,一直到上甘嶺戰役,把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期的陣地防禦寫一下。這一段戰史其實是志願軍自五次戰役的撤退到最後反攻的艱難漫長的轉變。這段歷史有點長,您可以分集寫。其實你過去已寫過其中的重要戰役,如華川,鐵原、平金淮,上甘嶺等等,只需把它們連起來再寫得細一點加點什麼即可。現在人們對抗美援朝太不了解了,急需你這樣的軍史專家予以指點。我認為這一段歷史就是:艱難而漫長的陣地防禦,從堅持到轉折…

他用的是「艱難而漫長」,「從堅持到轉折」,我覺得非常好。只有志願軍的子弟,才能真正知道抗美援朝戰爭的艱難和殘酷。而大部分的人其實對這場戰爭根本不了解,要麼就是無限神話,要麼就是惡意貶低。特別是前一種,在網上鋪天蓋地。我早就說了,志願軍不用吹噓,真實描述即可,他們打的每一次戰鬥,都是奇蹟。如實描述,看起來都是吹噓。

范弗里特那麼狂是有資本的,自從他擔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以來,志願軍沒在他手上占到過便宜。規模宏大的第五次戰役,志願軍僅有的幾個勝仗,自身都損失慘重。而到了轉移階段,范弗里特完全找到了對付志願軍的辦法,以志願軍之道還施志願軍之身,用穿插分割戰術,差點包圍殲滅志願軍第9兵團。參見:美軍司令設下完美的陷阱,彭德懷吃了虧,一個師長找出了破解之道

1951年5月中旬到6月初,美軍戰鬥力達到了頂峰,范弗里特的指揮水平也發揮到了極致。志願軍全線陷入被動局面,這將近20天時間,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艱難的時刻。

鐵原阻擊戰和華川阻擊戰是志願軍兩大阻擊戰,可美軍並沒有覺得戰鬥有多艱難,美軍騎兵第1師戰史描述鐵原阻擊戰時只說「中國人的抵抗並不激烈」。美軍第3師戰史也是這麼說的,只有美軍第65團在種子山被志願軍189師反擊打回去那一仗,用了艱苦這一描述。可在鐵原阻擊戰中,美軍第3師65團全部陣亡僅為51人,其中很多人還是在那次被189師反擊下的逃命中掉到漢灘江里淹死的。華川阻擊戰,美軍覺得艱難程度比鐵原要大一點,可美軍第7師先頭的第17團在5月28日和29日被稱為「艱苦的戰鬥」中陣亡人數是27人。(在華川阻擊戰中,韓軍第6師團傷亡比較慘重,敵軍轉入反攻後,韓軍總損失1萬1千人,其中作戰主力是第2、6、9師團,就這三個師團參與戰鬥規模較大。)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雖然一線的志願軍諸軍艱苦奮戰,逐步穩住了陣腳,但依然未能阻止美韓軍的攻勢,無論是63軍在漣川、鐵原,15軍在芝浦里,60軍在史倉里,26軍在金化,20軍、27軍在金城,都在美軍的攻勢下節節後退。沒有哪個軍能夠頂得住美韓軍的攻勢,哪怕是第三野戰軍的兩大主力。而敵軍此時進攻的主力是韓軍,戰鬥規模也不大。所以當時擺在志願軍面前的問題是能不能守住,按照當時的情況,敵軍再次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話,志願軍很難守住。

戰至9月,志願軍只有中路的26軍反擊西方山得手這麼一次較大規模戰鬥勝利(參加:1951年,美軍攻占了上甘嶺),西線的47軍在一系列小規模戰鬥中獲勝,甚至將美軍騎兵1師陣地一直蠶食到天德山、月夜山一線。(參見:只有在戰場上狠狠地挨了教訓,美國人才會老老實實坐回談判桌)

而這段時間,讓美軍記憶深刻的是「傷心嶺」和「血腥嶺」,美軍第2師為了攻克人民軍防禦的這些高地遭受了慘重的傷亡,在其側翼的陸戰1師傷亡也不小。看起來范弗里特說的一點都沒錯,志願軍的戰鬥力確實不及朝鮮人民軍。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范弗里特雖然狂得沒邊,但他有資本。

10月,美軍再次在西線和中線發起大規模進攻,志願軍67軍和68軍在金城防禦戰鬥中戰敗,大片土地被美韓軍奪取,這是志願軍第二大敗仗,僅次於180師失利。西線的47軍苦戰20餘日,也被迫撤退,放棄了驛谷川以東的陣地(參見:老人臨終前不停地說:「101346」,兒子卻發現,這不是銀行卡密碼)。看起來范弗里特關於志願軍戰鬥力不及人民軍的論點似乎又一次得到了驗證。

能不能守住這個問題,再次考驗了志願軍。但是志願軍雖然戰敗,情況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金城防禦戰鬥,67軍(配屬68軍一個師)以傷亡10332人的代價,殲滅美韓軍4497人,敵軍陣亡710人,負傷3714人,失蹤73人。其中美軍第24師傷亡1000餘人,三個步兵團陣亡數為281人。雖然大部分殲敵還是韓軍,但情況不一樣了。

而在驛谷川一線的47軍雖然放棄了陣地,其當面之敵僅美軍騎兵第1師就傷亡了2900餘人。加上美軍第3師的損失,美軍傷亡超過了3000人。而47軍的傷亡是7000餘人。其中的天德山戰鬥,志願軍47軍141師422團5連,以280人僅倖存9人的代價,殲滅美軍800餘人。美軍騎兵7團陣亡191人,騎兵8團陣亡90人,美軍第3師15團陣亡36人,還不包括配屬給騎兵8團的希臘營的損失。

1952年以前的美軍進攻戰役,志願軍都是守不住的,不光守不住,傷亡還非常巨大,而且很難給美軍造成嚴重損失。原因是很簡單的,美軍步兵的戰術其實是「美軍版本的三猛戰術」,區別就在於美軍火力強大,大炮先轟、飛機再炸,飛機炸完小炮上陣,機槍前出占領陣地。美軍的步兵就是試探進攻,一發現陣地上的志願軍兵力、火力還強大,就撤下去了。然後飛機大炮坦克小炮機槍再給志願軍來一遍。然後步兵又試探進攻,再一看志願軍還有很多人,又撤下去,又來一遍。等到志願軍陣地火力微弱,沒幾個人了,而且很疲憊了,美軍步兵突然發起集團衝鋒。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親自去打了敗仗的第3兵團上課,給他們講解「三猛戰術」,彭老總專門講了猛衝、猛打不是一窩蜂衝上去才叫猛,是運用好你們手上的火力,用火力猛衝猛打。其實和美軍的步兵戰術是一回事。參見:王近山兵敗第五次戰役,彭德懷怒批:你根本不懂什麼是三猛戰術

一句話總結,1952年以前的美軍進攻戰役,志願軍步兵很難得到了美軍步兵面對面交手的機會,就是被動挨打。所以與美軍的傷亡比是非常懸殊的,超過10比1,很正常。

可是到了47軍朔寧以東地區防禦戰鬥,情況起變化了,敵我傷亡比變成了2.3比1。67軍在金城雖然打得差一點,敵我傷亡比也是2.3比1。47軍這邊自然含金量更高,因為是純美軍,67軍主要殺傷的還是韓軍。

1951年秋季攻勢,范弗里特又打贏了。但情況不一樣了,第五次戰役後,范弗里特的反攻即「引爆行動」,志願軍63、64、65、12、15、60、20、27、26軍九個軍加上人民軍「金集團」總共才造成美軍3725人傷亡。而47軍朔寧以東地區防禦戰鬥,47軍一個軍就打掉美軍3000多人。步兵這樣的嚴重傷亡,美軍是吃不消的,美軍一個師也就6000多個步兵啊。

原因很簡單,志願軍有了半坑道工事。

范弗里特又打贏了,他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美軍最高層看出來了,美軍吃不消這種損失的。這就是美軍在秋季攻勢中獲勝,卻願意在談判中讓步,和我們坐下來談的原因。

但是當時美軍的參謀長聯席會議雖然看出來了戰局起了變化,卻沒有想到這僅僅是剛開始。

志願軍利用1951年的冬天完成了築城工作,坑道工事在全線鋪開。

此時牛氣哄哄的范弗里特還不知道這一工事對他來說是致命的。1952年5月,在他的極力慫恿和支持下,美軍再次在西線的驛谷川大打出手。190.8高地一戰,美軍再次獲勝。志願軍117師師長張竭誠的孫子跟我說:沒想到你給了190.8高地戰鬥這麼高的評價。參見:志願軍打了敗仗,卻說美軍傷亡是2倍,查了美軍戰史,原來是真的

那是當然的,這是標誌性戰鬥,意味著戰爭的轉折點。天德山戰鬥,5連以幾乎全部傷亡的代價殲滅美軍800餘人,打出了美軍傷亡大,志願軍傷亡小的防禦戰鬥,但這是特例。我在這裡說一句,有些自以為熟悉抗美援朝戰爭的人別拿其他例子給我舉例說其他戰鬥也有。只有天德山戰鬥估計的美軍傷亡和美軍實際傷亡是對得上的。參見:67年的國慶節,美軍這麼說:中國人打起仗來好像吃了不怕死的藥

190.8高地戰鬥,志願軍117師雖然丟了陣地,但自己傷亡800餘人,美軍損失了整整八個步兵連的兵力。但這不是特例,在全線都是這樣。標誌著從這一刻起,美軍的進攻戰役,再也不可能以小的傷亡換取志願軍大的代價了。美軍只要進攻,就會傷亡慘重,這一幕在全線成為常態。

我以前跟大家講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進攻戰役平均每天攻擊前進5到10公里。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期間是平均每天1.3到3公里。1952年之前的陣地戰期間,是平均每天0.5到1公里。美軍與47軍作戰時就只有每天平均500米。但是1952年志願軍有了坑道工事後,美軍的這一數據變成了零。志願軍再也不怕美軍進攻了。參見:70年過去了,是時候把志願軍180師的那一仗說清楚了

以前打仗,等到美軍步兵上來,志願軍的步兵已經沒剩幾個人了,那肯定守不住。志願軍戰士不是超人。

但有了坑道工事了,美軍的飛機、大炮難以殺傷我們的步兵。等美軍步兵攻上來,面對的是戰鬥力基本完整的志願軍步兵。那還打什麼,我以前不是說過麼,志願軍步兵要的就是一個面對面交鋒的機會,無論是進攻戰鬥還是防禦戰鬥,只要面對面,志願軍步兵所向無敵。

但戰爭的轉折點雖然已經到來,還不能判定志願軍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畢竟陣地戰時期的戰鬥規模都比較小,不足以說明問題。必須看一看能不能在大規模戰鬥或者戰役中頂住美軍的攻勢。

范弗里特其實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很清楚美軍步兵和志願軍步兵之間的巨大差距,但他不認為美軍會輸掉戰爭,他還想試一試。於是「攤牌行動」變成了上甘嶺戰役。可戰鬥結束,敵我傷亡比是1比1,如果不是45師在一開始指揮失誤,敵我傷亡比肯定是志願軍占優。

經上甘嶺一戰,范弗里特再也沒有了克制志願軍的手段。

可是這個時候美軍並不服氣,遠東總司令克拉克制定了一份攻取平壤的計劃,希望能得到華盛頓認可。對於克拉克的計劃,范弗里特完全贊成,並迫切希望付諸實現。

可華盛頓當時不會同意,沒人是傻子,翻翻美軍的傷亡記錄就知道,和1951年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關鍵還在於,戰鬥中的傷亡大大增加,可勝仗幾乎看不到。杜魯門當時還沒下台,但艾森豪已經當選了。真當這個昔日的盟軍最高司令不懂軍事嗎?小規模戰鬥打不贏,戰役也打不贏,憑什麼讓他相信戰爭能打贏?1952年12月2日,艾森豪帶著還沒上任的國防部長威爾遜,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來到韓國訪問,克拉克連闡述一下自己需要的兵力估計的機會都沒得到,艾森豪根本沒興趣聽他說。

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美國高層已經很清楚了,這個仗打不贏了,能體面地停戰,打個平手對美軍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在朝鮮的美軍將領不肯承認,只不過是接受不了一年時間來巨大的反差而已。一年前他們還是節節勝利的一方,甚至都不需要多少傷亡,可現在美軍想求一勝,難如登天。所以至今美軍戰史把責任都推給政客,認為是他們,導致不能打贏韓戰。

可打仗這個事,美國老百姓不懂的,他們哪裡知道美軍在朝鮮戰場上已經轉為被動。美國老百姓不知道,可范弗里特偏偏要作死。

1953年1月,美國空軍聯席會議決定進行一次空中地面作戰試驗,美軍第8集團軍把空軍的想法改成了空坦炮步聯合作戰試驗。自以為勝券在握的美軍居然帶上了12個記者,還每人發了一份6頁紙的「方案說明」。參見:解放軍中唯一一支打過蘇、美、英軍的部隊,而且全部獲勝

結果在這次著名的「丁字山戰鬥」,美軍在消耗了無數的彈藥後,卻遭到了慘敗,一個連傷亡了77人。而志願軍參加戰鬥的僅半個排,傷亡11人。戰後,一個記者把事情捅了出去,經過媒體紛紛轉載,全美國一片譁然。這次戰鬥雖小,卻成了范弗里特一生的污點,導致他在美國的評價不及李奇微。

范弗里特的指揮水平遠比李奇微高,但李奇微接手美軍時,美軍正處於慘敗中,李奇微幫助美軍恢復了信心,並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在表面上是從失敗走向勝利的將軍。范弗里特接手美軍後,雖然率領美軍真正擊敗了志願軍,但卻每況愈下,成為了從勝利走向失敗的將軍。志願軍找出應對美軍的方法後,范弗里特再也找不到克制的手段。媒體的報導更讓他的慘敗直接曝光在美國老百姓面前,這種恥辱的印象是難以改變的。

從軍事上來說,對丁字山的進攻其實是美軍對怎麼打敗志願軍的一次探索,范弗里特的辦法就是進一步加強火力和提高美軍步兵的戰鬥能力。

路子是對的,范弗里特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在1951年7月初評價志願軍戰鬥力不及人民軍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他已經知道美軍想要獲勝,其步兵的戰鬥力必須達到志願軍步兵的水平,那麼在優勢火力下,美軍就能獲勝。所以那一段時間,美軍都是這麼幹的,對部隊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其戰鬥力。參見:這一仗,是志願軍和美軍最後的終極對決,美國人被徹底打服氣了

可是這對美軍來說,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美軍步兵太怕死了,再給他們一萬年也達不到志願軍步兵的水平。

1953年1月底,經歷了丁字山慘敗事件的范弗里特被美國總統艾森豪撤職,提前退休,黯然離任。他本來是美軍在韓戰中最有天賦的將軍,可他遇到的對手,不是他能戰勝的。

范弗里特的解職改變不了美軍被動的局面。1953年3月底,在西線的馬踏里發生了一次中美兩軍都印象深刻的戰鬥,那就是馬踏里西山戰鬥。志願軍40軍最弱的120師派出358團把美軍精銳的陸戰1師5團(有陸戰7團一個營的增援)打得落花流水。美軍陸戰1師傷亡高達1017人,而志願軍358團僅傷亡200人,敵我傷亡比達到了5比1。在防禦戰鬥屢屢打出對美軍的懸殊傷亡比後,志願軍用戰鬥證明了在進攻戰鬥中照樣能打出5比1這樣的不可思議的戰績。要知道我之前剛剛寫完的12軍加里山戰鬥,志願軍傷亡3000人不過取得殲敵200人的戰果。參見:這次兵變被美軍掩蓋至今,只有一個美國學者,勇敢地說出了真相

我一直說的一句話,攻守之勢逆轉了,運動戰期間為了殲滅美軍,為了完成任務,不顧一切地冒著美軍地空火力突擊不斷衝鋒的情況再也不會有了。被迫堅守陣地的美軍,志願軍想怎麼揍,就可以怎麼揍他們。

韓戰的停戰不是因為金城戰役,在金城戰役前美國就已經決定停戰了。以美國人的秉性是不會在一次巨大失利後選擇停戰的,這很不體面。但這場戰爭美軍已經打不下去了,任意一次小規模戰鬥美軍都難以取勝,志願軍哪怕新入朝沒有戰爭經驗的部隊都可以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停戰對美軍士兵來說,是個最好的選擇。

1951年7月,范弗里特狂妄地說出了:志願軍戰鬥力不及人民軍。那時的志願軍無力反駁,我們那時確實打不過美軍。但志願軍不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其他那些軍隊,失敗和艱難壓不垮他們。用一次又一次勝利來扇范弗里特的耳光,我想這是志願軍對范弗里特最好的回應。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