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被「團滅」,一些大型教育機構卻靠中老年人月入千萬丨南財號薦讀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1-10-17T06:15:15+00:00

南財號平台是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依託21財經客戶端建設運營的財經內容聚合平台和財經創作者社區,廣泛邀請全國財經機構、專家及頭部自媒體入駐。

南財號平台是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依託21財經客戶端建設運營的財經內容聚合平台和財經創作者社區,廣泛邀請全國財經機構、專家及頭部自媒體入駐。「南財號薦讀」定期精選平台優質熱文,以饗讀者。

申請入駐南財號

來 源丨南財號·AgeClub

作 者丨石薇

伴隨「雙減」政策落地,整個教育行業迎來一場「大震盪」。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即K12教育)採取嚴格管控。

之後,國家及地方各部門,連續出台多項細化舉措,以雷霆之勢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整治,K12業務被「團滅」,轉型成為K12教育機構的唯一選擇。

這意味著,接下來,不少K12領域的機構或者從業者,將轉向教育行業的其他細分賽道,進而影響整個教育行業的未來走向。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注意到,不少K12領域以及知名教育機構的從業者已經開始觀望或者進入老年行業。

老年教育市場的前景不言而喻。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和日益加深的老齡化趨勢決定了這是一個寬廣的賽道,嚴重的供不應求現象也吸引了不少資本、巨頭、創業者的目光。

只是,從老年教育當前的現狀來看,市場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無論是課程、服務還是商業模式,均在探索階段,尚未出現獨角獸級別的企業。

「歸根結底,還是老年行業真正懂教育和懂服務的人太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在K12乃至成人領域探索出成熟商業模式的教育機構從業者們,是真正懂教育和服務的人嗎?他們轉型老年教育會是一條好的出路嗎?又將為老年教育帶來哪些革新?

K12之路被堵死

大型教育機構探路老年市場

「裁員、轉型」是這兩個月里不少教育巨頭的關鍵詞。

新政來的急又猛,砸懵了包括新東方、好未來、高途、猿輔導等在內的頭部教育機構,慌亂之餘,「裁員潮」同步開啟,甚至有機構裁員比例高達90%。

至此,K12之路被徹底堵死,但教育機構的轉型方向仍在摸索。

少兒素質教育、成人職業教育和教育硬體,是當下涉足K12領域的教育機構最主要的三個方向。

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三個方向面臨諸多風險與挑戰。

首先,少兒素質教育儘管被國家力推,但由於素質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受眾相同,如何把握課程的內容界限是教培機構面臨的第一重考驗。

而從國務院2019年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來看,國家顯然更希望學校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校外培訓機構將面臨嚴格監管。

另外,在「雙減」意見里,也明確提到了這麼一句話:「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這句話,無疑為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前路定下了基調:堅守教育本質而不是逐利。

這也意味著,少兒素質教育,不太可能像學科類培訓課程一樣再次迎來爆發式增長。

其次,在成人職業教育賽道,先不說已有耕耘多年的中公、華圖、尚德、厚大等頭部企業牢牢占據各自領域的山頭。

從成人教育的類目來看,同樣存在較大壁壘。成人教育包含成人學歷教育、公考、法考、英語培訓、教資、財會等多個細分領域,各個類目之間專業壁壘較高,延伸難度較大,單個類目就有多個培訓機構,廝殺激烈。

最後,教育硬體領域,目前主要是字節、騰訊、百度、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廠爭相布局智能硬體產品。大廠在AI、智能生態等方面有所積累,布局教育智能硬體優勢明顯。

而與大廠相比,擅長獲客營銷的K12教育機構們,布局硬體科技類產品,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還是在大廠的優勢領域與它們正面對壘。

相比上述三個方向,老年教育無疑是一條前景向好的康莊大道。

不僅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

2020年9月,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制度體系」,鼓勵職業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遴選500個左右社區教育示範基地和老年大學示範校。

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終身學習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創新發展老年教育,實施發展老年大學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學。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擴大老年教育供給、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提升老年教育現代化水平做出部署,並提出採取「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的基本原則,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從需求和人群基數來看,老年教育市場同樣值得期待。

教育作為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這一點與年齡無關。但相比少兒和年輕人,老年人無疑具備更加充足的時間、精力以及經濟能力。

另外,根據AgeClub的測算,目前國內50+以上的銀髮人群數量預計在4.6億人左右。

龐大的人群基數和旺盛的精神需求,構成了老年教育市場的基本盤。

而隨著越來越多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新老人步入老年,加上延遲退休政策等因素,基於自我提升、學習乃至再就業的需求也將顯著增加,推動他們接受教育的需求更加強烈,也進一步提升了老年教育的發展空間。

需求潛力巨大的同時,老年教育市場正面臨嚴重的供求不平衡現象,這也是一大機遇。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面向老年教育機構有7.6萬餘所,包括遠程教育在內的老齡學員共有1300萬餘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

更有專家指出,老年大學供應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推進老年教育發展的瓶頸。

事實上,早在「雙減」政策落地前,已經有部分K12從業者以及成人教育機構注意到老年教育市場的前景,開始關注或者進入老年行業。「雙減」政策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

一是部分成人教育機構直接推出中老年課程。

早在4月份,一位參與微信體系廣告投放的業內人士就向AgeClub透露,一些成人教育機構正在集中開設一些針對老年人的課程,並且在騰訊廣點通上面投放廣告。

最近,AgeClub從另一位知情人士口中得知,包括尚德機構、大鵬教育等在內的多個成人教育機構,於一兩年前就開始布局中老年興趣類課程,以線上直播授課的方式教學,單月收入達數千萬。

公開報導顯示,早在去年,大鵬教育就開始針對老年人推出國畫類課程,並陸續開展「國畫進社區」活動。

二是K12領域的教育機構大多還未直接涉足老年行業,但已經有部分從業者進入老年行業創業。

AgeClub通過直接或者間接信源了解到的K12創業者就有數位,有些是「雙減」政策前就來到老年行業,也有一些是政策出來後開始關注或者註冊老年教育相關公司。

這其中,我們採訪到一位新東方出來的創業者陳群。據陳群介紹,她曾負責新東方旗下某個成人教育子品牌,去年七八月份關注到老年教育市場的潛力和空間,經歷數月的調研和觀察後,於今年3月份正式註冊公司,項目定位為銀髮人群的學習社交平台,主要通過互動式直播,分享面向銀髮人群的知識技能、人生感悟、生活趣聞等,建立線上線下社區。目前項目仍在早期階段,種子用戶主要是55-75歲之間的退休老人。

K12/成人教育機構轉型老年教育

是一條好出路嗎

對這些涉足K12和成人教育領域的大型教育機構和從業者來說,轉型老年教育真的是一條好出路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老年教育的核心。

老年教育的核心是興趣社交,這是許多創業者公認的觀點。再往深處剖析,社交背後的底層邏輯,一定是自我價值實現,他們希望基於學習和社交展示,尋求價值感、存在感。

說到底,這其實是老年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不希望自己是過去社會認知中的弱者形象,而是希望自己能在某個領域依然發光發熱,所以他們熱衷於通過各種手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學習是其中的一種。

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並不是老年人的剛需,反而是可替代性很高的類目。所以在老年教育行業,「教育」總是與「文娛」二字緊緊相連,許多創業項目也是將教育+社交+旅遊等多種形態融合在一起,提高老人對平台的粘性。

正是由於這一特性,老年教育與K12教育的底層邏輯有著巨大的差別。

在陳群看來,K12教育屬於剛需,考驗的是經營者的規模化、流程化和協作運營能力。「說到底,K12教育是需求已經在那裡了,接下來就比拼誰的流量獲取和轉化能力更強。但老年教育是非剛需的,如何撬動非剛需的需求並且讓他們願意付費,這是更大的挑戰。」

紅松學堂創始人&CEO李喬在接受《見實》採訪時,表達了相似的觀點:「K12領域更多是剛需付費,它是一個消費品問題,用戶有剛需,充分利用銷售技巧,來完成流量變現是完全OK的。老年人為課程買單,既不是一種嚴肅的教育,也不是交易剛需的事,他們更偏向於參與興趣活動的思維,K12的賣課思維根本不可能吸引他們。」

顯然,K12領域的從業者轉型老年行業,未必是一條好走的路。

不過,樂齡圈創始人顏輝認為,儘管K12教育與老年教育的底層邏輯不同,但K12在獲取流量以及批量複製銷售團隊等層面的打法,是值得借鑑的。

「我們不能完全照搬這種打法,需要結合老人的特性調整。例如老人的信任門檻大多比較高,我們把老人導入以後,不能像K12那樣簡單粗暴直接開始賣課,前期需要通過一些好的內容和服務先建立信任,之後再逐步開始推銷,他們的接受度也會更高。」

顏輝目前正在做這樣的嘗試。在他看來,老年行業當下的獲客成本較低,不超過30元/人,而K12領域的獲客成本基本不低於200塊/人,老年行業還具有一定的流量紅利。而通過流量採買和批量複製銷售團隊的方法,他希望突破老年教育行業難以規模化發展的瓶頸。

「當然,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現在也還在摸索。」

K12領域的教育機構及從業者,轉型老年行業是否能做好,還是未知數。

但陳群認為,一些基因是大學生教育或者成人教育的機構,更有可能對老年教育行業帶來一場真正的革新。

轉型老年教育的關鍵

做老年人的精神殿堂

相比電商、消費等領域,老年教育是老年行業里少有的成熟賽道之一。

1983年,國內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會老年大學(後更名為山東老年大學)誕生,開設文學、美術、體育等八門課程,這是國內第一所面向離退休老幹部的老年大學,也被視為國內老年大學的開端。

經歷近四十年的發展,國內老年大學從最初的一所增加到2019年的7.6萬所。一方面服務範圍更廣,從早期的離退休幹部變為所有退休老年群體;另一方面辦學主體也從政府、官方主導,演變為越來越多社會力量進入,市場化程度更高。

但對比教育賽道的其他細分領域,老年教育仍然是一個痛點頗多的市場。具體在課程層面,主要有兩大痛點:

第一,課程內容單一,興趣、娛樂占大頭。

從國內老年教育的課程內容來看,儘管已經出現包括健康養生、興趣娛樂、金融理財等方面的多元化課程,但整體仍然以聲樂、舞蹈、美術等興趣娛樂課程為主,內容較為單一。

在IT桔子發布的《2020年中國老年教育市場研究報告》裡也提到:多數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班缺乏嚴肅和科學的教育,更多是興趣和娛樂,忽視了老年大學應該承擔的社會職責——促進老人參與社會、回饋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和社交價值的統一。

對比日本的老年大學,我們同樣能發現,國內老年教育的課程沒有真正起到教育的意義。

日本老年大學的定位多是高管退休後的第二學堂,課程設置上既有資產管理、心理學、法律、社會學等多種類型,也有升學考試及課程。

而從老人需求來看,他們也並不僅僅想接受興趣教育,不少老人自我提升的需求也相當旺盛。

K12領域知名機構高途副總裁、成人業務板塊高途學院負責人祁秀平4月份時曾公開表示,高途學院的付費用戶裡面,25%的用戶是50歲以上的人群,7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為1.2%。

陳群認為,要想真正讓老人融入社會,文化娛樂類課程治標不治本,最關鍵的是要讓老人有力量感,為他們提供的課程需要聚焦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維度,例如健康養生知識、金融法律知識、情感心理學知識等等。

第二,普遍停留在低階的技能培訓,缺乏真正的精神交流。

課程內容單一的同時,許多老年教育課程也缺乏「靈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少老年大學對課程內容缺乏用心編排,照搬其他機構的課程內容,缺少創新;

在老年教育行業,一個比較顯著的現象是幾乎沒有知名老師和課程。在英語培訓、公考乃至法考等領域,出現了許多個性鮮明、極具人格魅力的老師,許多知名機構也推出了備受學員推崇的課程。

但老年教育行業的課程多數情況下仿佛是流水線的產物,老師缺乏鮮明的個性,課程也沒有特色。

之所以如此,陳群認為原因在於老年教育行業真正懂教育和服務的人太少。

「有一句話叫『還沒學會走,就開始跑』,老年教育許多從業者便是如此。」

陳群表示,做老年教育第一步應該是打磨好課程,當課程足夠好,社群是會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而許多老年教育從業者往往還沒有打磨好課程,就急著做社群。

「好的內容、課程以及服務,其實是不分年齡的。不同的只是需要根據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進行細節改造。」在陳群看來,做老年教育與年輕人教育乃至K12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就是要打磨好課程和服務。

二是停留於基礎的技能教育,缺乏精神層面的交流。

「很多老年大學在教授課程時例如教老人唱歌,畫畫,只停留在技巧層面,老年學員不知道老師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們與老師之間沒有精神的溝通。」

基於這兩大痛點,陳群認為,以新東方為代表的一些聚焦年輕人和成人教育的大型機構,更有可能為老年教育行業帶來革新。

「老年教育的核心是認知能力和精神素養的提升,所以老年教育應該是像『老年清華』一樣的存在,成為老年人的精神殿堂,而不是學習技能的『老年藍翔』。」

在她看來,國內真正注重精神和靈魂層面的教育,都是到一個人讀大學以後,在小學到高中階段,國內的氛圍是升學、考試,學生和家長不關注精神和認知能力的塑造,這也是K12領域從業者不一定做得好老年行業的根源,「他們的賣課思維是不可能真正走進老人心裡的。」

而新東方的基因就是做大學生及成人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看,陳群的意思並不一定是指新東方為代表的大學生及成人教育機構,更確切地說,是懂得真正從精神和靈魂層面與學員溝通的教育機構及從業者,才可能為老年教育行業帶來革新。

而這中間,發掘出一個個具有鮮明特性並足夠專業的老師,是關鍵。

好的教育機構要做到的是發掘好的老師,然後賦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出他們的專業和魅力,最終成為100分的老師。

「老年教育是一項精神性的活動,只有依靠精神力量傳遞,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聲明:本文由21財經客戶端「南財號」平台入駐機構(自媒體)發布,不代表21財經客戶端的觀點和立場。

本期編輯 楊喜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