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滅絕意味著永遠,瀕危還有時間…

央視財經 發佈 2021-10-22T21:57:21+00:00

然而現在,自然界動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我們正在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為了引發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對話》邀請了三位相關實踐者,他們分別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所長李俊生,《獸殤》作者、動物保護科普專家郭耕,紀錄片《共同的家園》總導演馬放,為我們講述了一種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麋鹿的傳奇故事。

「滅絕」兩個字就像是遠古神話,大家只聽過,卻從未真正見過。

然而現在,自然界動物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我們正在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與6600萬年的恐龍滅絕不同,這次是一個物種推動的物種大滅絕,而這個物種就是人類。

為了引發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對話》邀請了三位相關實踐者,他們分別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所長李俊生,《獸殤》作者、動物保護科普專家郭耕,紀錄片《共同的家園》總導演馬放,為我們講述了一種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麋鹿的傳奇故事。

發 現

麋鹿,它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

郭耕先生介紹說:「它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鹿科動物,始終不為外人所知,就生活在中國。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濕地的減少、過度的獵殺,到清末的時候,最終在中國大地上幾乎就看不到麋鹿了。那麼唯有一個地方還保存下來了,就是當時的南苑。

1865年,來了一個法國傳教士叫阿芒·戴維,他爬牆頭往裡一看,這什麼東西?老百姓告訴他:四不像。他就寫在了《戴維日記》裡。戴維神父從皇家獵苑裡弄到了兩副麋鹿的頭骨腳的標本,運到了法國,經過巴黎自然博物館的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鑑定,發現這不但是一個新種,而且是一個單獨的屬,在分類上非常獨特,發表論文以後就轟動了西方的科學界。」

「沒想到戴維發現之後兩年,歐洲的很多動物園都相繼來到中國跟大清交換、購買、索要,一時間有幾十隻麋鹿都被送到了歐洲的動物園裡去。」

瀕 危

麋鹿在中國自古是權貴、驅邪的象徵,又是民間傳說中的神獸,享受國寶之譽,堪稱中國「活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然而對於麋鹿來說,它們坎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郭耕先生接著講道:「隨著1900年八國聯軍的進入,隨著戰爭,它全部在這滅絕了。」

「生活在歐洲的麋鹿其實也不幸運,為什麼呢?因為麋鹿這個物種特別特殊,它只生活在濕地,可是西方動物園那是圍欄,不是濕地,所以越活越少,越養越少。」

這些「吉祥物」如此命途多舛,備受戰爭與環境摧殘,竟眼看就要滅絕了!這下該怎麼辦呢?

反 轉

危在旦夕之際,出現了一個使麋鹿絕處逢生的人。

郭耕先生介紹道:「英國一個世襲的公爵,叫貝福特公爵。花重金把所有的麋鹿全都買下來,養在他的莊園裡了。」

但是現在中國的土地上也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麋鹿。麋鹿又怎麼經歷了從國外再度返回自己家鄉的過程?

郭耕先生繼續說:「1985年,包括中國和英國的一些學者都呼籲,說麋鹿應該還家。結果1985年8月24日,麋鹿坐著一架飛機,結束了它漂泊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華僑生涯,回歸故里,北京南海子。1986年又有39頭麋鹿送到了中國的江蘇大豐。北京38頭,大豐39頭,中國這兩群麋鹿同時並進,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1萬頭以上。不僅實現了從國外向國內的回歸,更實現了從人工向自然的回歸。」

從滅絕到重生,從漂泊到還家,麋鹿這段滄桑的故事讓人心疼又揪心,「滅絕」對於人類來說不可想像,於它們而言,卻曾經存在在每一個瞬間。

然而除了麋鹿,還有更多的物種需要我們去關注。

日前,發生在雲南的「大象回家」刷屏各大媒體。

在它們回家的過程當中,前後投入了2.5萬人的保障隊伍;應急車輛準備了15000輛;沿途輸送了15萬的群眾,要為它們讓道;沿途的定損理賠達到了500多萬元。

如此大的投入,有不少的民眾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花費這麼大的功夫去保護它,到底值不值得?

李俊生先生也表示:「我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說白了其實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保護我們的子孫,使我們的人類能夠勻速地去發展。」

馬放導演對此表示:「現在全球GDP一半以上,44萬億美元,其實來自於自然資源的貢獻。經濟帳不是一次性來算的,其實大自然對我們的依賴,遠比我們對於大自然依賴要小得多。」

在漫長的星球歷史中,我們和這些動物偶然地出現在同一片時空中,逐漸熟悉,彼此陪伴,共同享受神奇的生命體驗保護動物,不是居高臨下的關懷,而是切實的感同身受,守護萬物生長,是決心,更是使命!

專家們在現場發出了怎樣的呼籲?

搶救瀕危動物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CCTV-2央視財經頻道

10月23日星期六21:30

《對話》欄目《萬物生長》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

監製:柯成韻

本文編輯:戴苑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