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宋江起義和《水滸傳》相差多大?文學果然是高於生活

北斗維斟 發佈 2021-10-22T22:13:47+00:00

提到《水滸傳》,人們就想到了宋江,想到了梁山泊108好漢。但是《水滸傳》畢竟只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真實的宋江起義的確存在,但是規模較小。但是,宋江起義卻因為《水滸傳》而名揚天下,人盡皆知。

提到《水滸傳》,人們就想到了宋江,想到了梁山泊108好漢。但是《水滸傳》畢竟只是小說,和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真實的宋江起義的確存在,但是規模較小。但是,宋江起義卻因為《水滸傳》而名揚天下,人盡皆知。

宋江起義,發生於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當時北宋的政治已經敗壞。宋徽宗只知道舞文弄墨,嬉戲遊玩,對治理國家卻一竅不通。圍繞在宋徽宗身邊的,有蔡京、童貫、梁師成、楊戩、李彥、王黼、朱勔、高俅等人,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權,為虎作倀,使得民不聊生。到了宋徽宗後期,全國開始爆發地區性的農民起義,宋江起義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

當時還有一場規模較大的起義,為方臘起義,被寫入了《水滸傳》之中。除了宋江起義,方臘起義之外,其他地區還有許多的起義,這些起義都被納入到了《水滸傳》的系統。

從地點上來說,《水滸傳》中的梁山泊是宋江起義的根據地,梁山泊的好漢們還在這裡擊敗了高俅帶領的大軍。事實卻並非如此。宋江起義活動的地區包括蘇北、山東和河北一帶,《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但是他們卻是流動作戰,並無根據地。

梁山泊在宋代被稱為梁山泊又稱梁山濼,原本是一個很小的湖泊。宋神宗時期,黃河決口,河水就在此沖刷出一個八百里湖泊。而當時有許多「盜賊」便以梁山濼作為活動據點,《宋史·許幾傳》雲:「梁山濼多盜,皆漁者窟穴。」

在任諒提點京東刑獄期間,對這裡的盜賊進行了肅清,使得盜賊「跡無所容」。宋江起義期間,楊戩鎮守京東一帶,在梁山泊「括廢隄、棄堰、荒山」,也就是對梁山泊進行「圍湖造田」,進行經濟建設。可見,宋江起義雖然波及到了山東,但是卻並非以梁山泊作為根據地。

再來看規模。《水滸傳》中宋江起義軍一共有108好漢,而正史卻記載為三十六人。《宋史·侯蒙傳》提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宋江在戰役淮南過程中,不斷遭到周邊縣城的阻擊,損失慘重。其中沐陽一戰對宋江打擊很大,而當時沐陽縣尉僅用弓手就擊敗了宋江,當時沐陽縣所有的弓手也就80人。此戰,宋江軍損失20人。宋江起義不止36人,這裡的36人是比較重要的人物。不過總體而言,規模也非常小。

有關宋江起義的早期野史、小說、雜記也認為宋江集團就是三十六將,不過具體哪三十六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宋末年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贊》首次把三十六將的名字和名號寫了出來,但是仔細研究發現,這三十六將似乎不是來自於宋江起義,而是來自於太行山一帶。

三十六將中,明確提到太行的有五處,如盧俊義贊是:「風塵太行,皮毛終壞。」燕青贊是「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張橫贊:「太行好漢,三十有六。」戴宗贊:「汝何行之,敢離太行。」穆橫贊為:「出沒太行,茫無畔岸。」可見,南宋時期的三十六將是來自於太行山一帶的「起義」系統,後來以「張冠李戴」的方式轉移給了宋江系統。

之後出現的《大宋宜和遺事》就是《水滸傳》的前身,該話本將梁山泊故事和、宋江起義故事和太行山人物進行了融合。其中寫道「且說那晁蓋八人劫了蔡太師的生日禮物,不是尋常小可公事,不免邀得楊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個,結為兄弟,前往太行山樑山泊落草為寇。」此處,就將太行山和梁山泊混為一談了。

受到民間傳說和話本的影響,元朝時期的文人們很多都認為宋江起義出現在梁山泊一帶了。如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有「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巨野、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船,三十六座宴台樓,聚得百萬軍馬糧草。」明朝時期,地方志也將梁山泊確認為宋江起義的地點,如《山東通志》雲:「梁山濼在東平州西五十里。宋南渡時宋江為寇,嘗結寨於此,中有黑風洞。

在《水滸傳》中,宋江以接受「招安」的方式結束了起義,但是歷史上卻並非如此。當時的大臣侯蒙曾提出過對宋江進行招安,他上書寫到「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但是侯蒙還未正式實施招安,自己就去世了,於是招安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宋江起義規模雖然比較小,但是靠近北宋統治核心區域,影響很大。宋江在沐陽一敗後,就在海上打劫船隻,「宋江掠至海,趨海岸,劫巨艦十數。」宋江的目的,可能是乘船逃離海岸,尋找一處海島安身,如此就相對安全了。不過當時海州(連雲港)知州「募死士千人,距十數里,大張旗幟,誘之使戰。密伏壯士匿海旁,約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賊大恐,無復鬥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可見,宋江不是選擇的主動接受「招安」,而是在失敗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兩者差別很大。《水滸傳》中說宋江等人在梁山泊擊敗了高俅的大軍,實際上高俅並未帶領軍隊和宋江交戰,對付宋江的主要是張叔夜。南宋徐夢萃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張叔夜,字嵇仲,開封人,侍中徐國公耆之後,通經史,善屬文,習兵法,長於詩詠,有文武大材。後起知海州,破群盜宋江有功。

宋江投降後,就加入了宋朝軍隊,一起出征方臘。《三朝北盟會編》提及:「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宋江的最後結局和小說寫的是大同小異,如《東都事略》記載:「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也就是宋朝平定方臘起義後,兔死狗烹,宋江也被處死了。

《水滸傳》中的宋江是一個文官,並且時時刻刻想到「招安」,表現了一種「忠君」思想,這是後來改造的。史料中並未提到宋江是一個書生,他活動在東南沿海,多在海上、河道上轉移,應該是商人出生。歷史上由商人發動農民起義的很多,例如黃巢就是一個販賣私鹽的商人。

宋江起義流傳很廣,一方面是因為其活動地區靠近東京開封,對當時的文化精英們帶來了深刻的記憶。另一方面就是因為他們投降了,其起義的成員成為了北宋的官員,他們的事跡就在開封等城市的大街小巷流傳開了,逐漸演變為了話本、小說。在這個過程中,故事也發生了變化,加入了更多的傳奇色彩。

《水滸傳》描寫的宋江起義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卻更加深刻。所謂「文學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水滸傳》將當時流傳的農民起義故事都匯入宋江起義的故事中,使其成為了北宋農民起義的一個代表。《水滸傳》又將主要的人物進行了描寫,突出其個性,甚至改造其身份。《水滸傳》是文人寫的,表現了文人對農民起義軍的讚揚,對「官逼民反」的憎恨,同時也將自己的「忠孝」思想融入其中,並最終失敗,讓人無比惋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