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軍石智勇回桂林了

桂林生活網 發佈 2021-10-17T22:24:51+00:00

在東京奧運會上,石智勇拿下了男子73公斤級舉重項目金牌。10月13日、14日,我市臨桂籍舉重運動員,里約、東京兩屆奧運會冠軍石智勇載譽返鄉。


在東京奧運會上,石智勇拿下了男子73公斤級舉重項目金牌。本報第一時間對石智勇奪金進行了整版報導。圖為回鄉後,石智勇閱讀《桂林日報》上關於自己奪金的新聞報導。

  石智勇回訪臨桂業餘體校,和舉重小將們進行技藝切磋。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蘇展 文/攝
  10月13日、14日,我市臨桂籍舉重運動員,里約、東京兩屆奧運會冠軍石智勇載譽返鄉。
  在上個月結束的第十四屆全運會舉重男子73公斤級決賽上,石智勇又以勢如破竹之勢奪金,順帶刷新了世界紀錄。這距離他上一次刷新世界紀錄才過去兩個月。
  「終於回家了!」石智勇鬆了一口氣。坐在記者對面,石智勇精神鬆弛,肌肉卻保持著隨時發力的記憶。
  近鄉情不怯
  石智勇的接風洗塵會定在了臨桂體育館。人群中,他的一身「中國紅」運動服特別搶眼。熱情的家鄉父老包圍著他,要求合影和簽名,前後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石智勇一一應允,始終面帶微笑。

  從13歲離開家鄉臨桂五通鎮,石智勇開啟了長年在外生活訓練的模式。在寧波體校,教練李冬瑜把石智勇的原名「石磊」改成了「石智勇」,希望小老鄉「有智有勇」。
  巧合的是,舉重圈內早就有一位石智勇,他就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舉重62公斤級的金牌獲得者。
  頂著和奧運冠軍同樣的名字,還未成名的小石智勇備感壓力,也倍加努力。從2006年離開家鄉後,他鮮少回鄉,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訓練館。在千百次的抓起與放下中,「小石頭」終於修煉成了「大魔王」:里約、奧運兩屆奧運會舉重冠軍,打破10餘項世界紀錄。
  石智勇說,距離上次回家已經差不多過去兩年。由於年少離家,他其實已經很多年沒能好好在家鄉呆一段時間了。在衛冕奧運冠軍後,他先是從東京回國隔離、參加國家隊總結會,隨後備戰全運會,10月回到家鄉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
  但石智勇沒有近鄉情更怯,只有說不上的熟悉和親切。雖在異鄉多年,石智勇對故鄉始終有羈絆和牽掛。在東京奧運會奪冠後,他曾經表達了一個心願,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家鄉的農產品做公益代言,助力鄉村振興。
  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
  石智勇的家鄉臨桂五通鎮有著濃厚的崇尚體育之風。這裡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用自製的石擔、石鎖鍛鍊身體。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五通鎮就走出了一批叫得響名字的舉重健將:6破世界紀錄的前中國舉重協會副主席肖明祥、1996年奧運會舉重冠軍唐靈生、1996年奧運會舉重季軍肖建剛。
  在石智勇本次回鄉的行程中,重訪臨桂業餘體校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站上世界最高的舞台後,重新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對石智勇個人和臨桂而言,都有著別樣的意義。
  在業餘體校的舉重館內,一群青少年正在練習舉重。石智勇和大家打招呼後,興致勃勃地跳上舉重台,近距離和小舉重運動員們切磋技藝。
  「這個槓鈴輕了。」「對,這樣可以。」得到奧運冠軍面對面的指導,舉重小將鄧文鴻練得更帶勁了。
  在採訪中,記者拿出一張登在報紙上的老照片給石智勇看。照片中,小小的石智勇舉著比自己身體還重兩三倍的槓鈴,咬緊牙關,眼裡寫滿了不服輸的勁頭。
  石智勇十分感慨,指著照片告訴記者: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應該在2004年左右。那時候,舉重訓練場館的條件十分有限,常常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長期潮濕的環境讓地板上的木頭部分都腐朽了。」石智勇說,如今,訓練館的設備齊全、條件良好,給運動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成長平台。「剛才和小將們交流完畢,我感到一股強勁的『後浪』奔涌而來。現在的孩子的發育水平、技術技巧、訓練條件,比我們同齡的時候好太多了。衷心希望他們能在未來的賽場上取得好成績!」
  臨桂業餘體校校長何偉傑告訴記者,目前體校有20名舉重小將,從小學到初中年齡段都有。舉重代有人才出,沒準「下一個石智勇」就從這裡面走出來。
  冠軍建言做好「體育+文旅」文章
  當前,我市正在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石智勇雖然常年在外,但時刻關注家鄉的一舉一動。對於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他也有自己的一些建議。
  石智勇說,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和臨桂區委、區政府都很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廣大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工作者創造了良好的生活訓練條件,體育人才輩出。如何放大、利用好「體育名人效應」,做好「體育+文旅」這篇文章,讓「冠軍光環」為城市帶來更多的流量,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同時,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城市尤其是鄉村級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縣區一級的體育場館設備、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在採訪的末尾,石智勇滿懷信心地表示,他將傾力備戰巴黎奧運會,希望三度站在世界最高領獎台上,用金牌回報家鄉和國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