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具,「大」建築

明清傢俱研習社 發佈 2021-10-18T02:43:44+00:00

傳統家具和建築都被認為是指向現實人生、關注人世的縮影,而中國人的俗世生活,總在儒家的入世與道家的處世之間搖擺。儒家進入世俗,與世相爭,於是總是注重社會地位、倫理綱常,爭做人上人,出人頭地,父子君臣。

傳統家具和建築都被認為是指向現實人生、關注人世的縮影,而中國人的俗世生活,總在儒家的入世與道家的處世之間搖擺。

儒家進入世俗,與世相爭,於是總是注重社會地位、倫理綱常,爭做人上人,出人頭地,父子君臣。

宗法禮制的等級體現是多種多樣的。如建築上的方位朝向、開間數量、空間功能、台階級數、材質等級、髹漆色彩、雕飾紋樣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

家具上也是如此,如品類、形制、數量、陳設、規格上都體現出一種秩序感。

傳統建築的布局追求軸線的「擇中論」,以中為尊,《荀子·大略》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傳統家具在設計上,亦通常採用對稱的裝飾紋樣和造型,「中剖為二」 「相接化一」.與擇中論不謀而合。

什麼樣的人應該住什麼樣的建築,應該什麼樣的家具都已經潛移默化的植入人們心裡。

而道家尋求出世,即與世無爭、不問世事,追求隱居以達到「天人合一」。因此,相比起儒家向外的社會屬性,道家是更內化的,提倡的是自我中心的無為。

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住宅總是要依山傍水的,有條件的修修假山魚塘,沒條件的也要手栽桑梓,蒔花弄草。

因此傳統建築與家具上都要體現出一種自然感,如在材質的選擇上都是心系「木質」,而房舍門窗上、桌椅腳踏上都要雕刻有吉祥寓意的花草魚鳥,化自然於室內。

力求不悖其本 性,善於展其長而隱蔽其短"。

先人們如此熱衷的選擇了木材,一方面正是因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有著相對豐富和品種繁多的木材資源。

又因為古人重視天人相合的自然觀念與強調新舊更迭的犮展現念,因此迴避了永恆的磚石而接納了相對易毀的木材。

再者木材輕巧、簡便、靈活、堅韌的特性與中國人的性格又是如此的相像,而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的建築與家具自然選擇了「同出一轍」的材質。

而儒和道的交織,也使得國人的性格趨向表現為獨特的「含蓄」,體現在建築上,則出現了多重院落式的住宅,和經典的天井布局。

家具也是一樣,比如床,總要加上床榻圍子,使得內外相隔,但又有一定的通透性,半遮半隱。


佛教與風水影響

和本土的道教相比,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同樣對建築與家具影響極大,也同樣具備一致性。自東漢佛教進入中土,石窟造像、修廟建塔活動異常興盛,須彌座的形式也輸入了中土。

須彌座是佛教造型的佛座,也是佛塔的塔基,它的造型是上下兩頭平台,中間收縮的樣式。

而當它民族化民俗化後,須彌座造型也被大量用在建築的基座上,進一步則促成了束腰家具的新形勢。

風水在古代被稱為「堪輿」,它研究地形環境與村落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生活環境的統一協調問題。

同樣的,內化到家具上,同樣也講究一個陰陽協調。像中國家具造型中,常帶有過多凶意的銳角幾乎是沒有的,以「」為追求。

而在坐具臥具的擺放上,同樣和建築堪輿原理一致,比如床的擺放,要求「頭南腳北,其次是頭東腳西;位置應靠牆,床頭忌留有空隙以得靠山,遠離門窗直線區以便藏風聚氣,不宜置於窗下凸角處」


兼容並蓄的結構

1.木構架結構

家具演變的一個重要傾向就是結構建築化的發展方向,最典型的就是家具結構從箱板式到框架式的變化。

中國古代建築從原始的天然洞穴、半穴居上升到地面,從簡單的木結構建築逐步發展為完整的樑柱框架體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直至宋代趨於完善,最終形成了抬梁式、穿斗式以及井幹式等一些結構形式。

而在唐宋以後,新型高足家具在結構上效仿建築的立柱、橫樑做法,家具結構逐漸從此前的實體箱板結構發展為樑柱框架結構,並成為此後家具結構的主題形式。

當然,隨起居方式變化而來的家具高型化,也促使了建築空間尺度的改變。


2.連接結構

在以榫卯結構為主的連接形式上,中國傳統建築與家具也是一脈相承的。

榫卯結構中,凸出的部分稱為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卯就是利用兩個木器上的凹凸互相咬合,從而實現完美拼接。

例如建築中的斗拱,是榫卯結構的一種構件,它能把屋檐重量均勻分布在每一根樑柱上。榫卯和斗拱相輔相成,就能使房屋平衡穩定。


而中國古代家具吸取了建築榫卯技術之精華,又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在家具的不同部位運用不同形式的榫卯,作為面與面的接合,點與面、線的接合方式,不廢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構件即符合動能要求,又牢固可靠。


3.腿柱結構

中國古建築的柱子為了開張穩定,採用的是下舒上斂向內傾仄的側腳收分造法。

所謂「側腳」即為加強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築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傾斜。

「收分」是指圓柱的上下兩面直徑不相等,而是由根部向上逐漸收細,這樣使木柱既穩定又輕巧,給人以舒適的感覺。

中國古代家具沿襲了建築的這種有「梁」有「柱」的結構體系,反映到家具上正是傳統家具的主要構成元素:立腳和橫棖

而家具的腿足也完全效仿了這樣的做法,給人一種穩定舒展的美感。


4.細部結構

材質與榫卯結構的對應於相承,所產生的交叉點不僅在腿足架構上,在一些細部構件上同樣是如此。

雀替與牙子

雀替在中國傳統建築中起著到加固承托的作用,是梁枋與柱相交處的托座,其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將重力傳到柱上,防止橫豎構件間角度的傾斜。

在後期它承擔的不僅是力學功能上的過渡構件,同時裝飾性也越來越重。

中國傳統家具中的各種牙子,也處在橫棖與立腿的交點處,起承托作用又是裝飾的構件,自然正是建築中的雀替在家具中的變體,如替木牙子、找角牙子、雲拱牙子、雲頭牙子、弓背牙子、極桶牙子、懸魚牙子等。

根據所處部位及形制又分為多種,如橫向較長的牙條,施在角上的短小花牙叫牙頭,用在衣架、盆架上部搭腦兩側的叫掛牙等。

同時在裝飾功能上,家具的牙子比起建築雀替在造型及紋樣上更加豐富繁多,有雲紋牙子、欞格牙子、鳳紋牙子、捲雲牙子等,成為家具中結構與裝飾緊密相連的代表構件之一。


台基與托泥

台基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基礎部分,承托著整個建築的立柱和牆體,有著抵禦自然侵害、穩固建築、阻隔地下水分滲透的作用。

同時也兼具著重要的審美功能,在整修「三段式」建築立面上,高闊而堅實的台基使整座建築的重心在下,具有巋然如磬的穩定和諧之美。

相對於家具來說,無論是從位置、作用還是審美上來說,在椅凳床榻桌案四腿下增加的底框,使得四腿不直接落地的托泥都是與建築台基最相似的。

我國古代家具與建築,不僅在實用結構上保持了一脈相承的,在結構造型上有同樣有著一致性,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上文提到的須彌座與束腰,也體現在下面這些結構修飾上:


比如,欞格的使用也不僅僅是出在宅門、窗、格扇、罩落等構件上,家具的的各種圍子、欄杆與其裝飾結構如出一轍。


另外在一些架類家具的搭腦端頭常有一些雲頭、龍頭或獸形的紋樣裝飾,如衣架、盆架、鏡台,這顯然是來源於建築屋脊上正吻及仙人走獸等的裝飾。

還有對背板擋板等容易顯出單調的結構的裝飾,也與建築中的門窗裝飾十分合拍。



異曲同工的審美傾向

1.裝飾紋理



中國傳統家具裝飾紋樣與建築藝術不斷的交匯借鑑,使得出現了許多通用的紋樣。


比如,以龍紋螭紋等代表的龍鳳瑞獸紋樣,以葫蘆桃子桃子松竹梅等為主的吉祥植物圖樣,還有福喜壽祿為主的文字圖案以及冰裂紋萬字紋等幾何抽象紋樣


2.線面審美

線與面在中國傳統家具與傳統建築造型中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可以說是二者優美造型的魂之所在。

正是這呰柔美、舒適的線面結合才使得中國傳統家具和建築更加具有親和力和審美力,既取得線條的雄勁與流利,又重面的輪廓的舒展與忠實, 既服從於禮制的要求,又活躍於共融的自然。

如中國建築的屋頂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而家具中大量運用橫豎直線,同時輔以各富彈性的曲線,如椅子搭腦的各種線形、家具腿的各種線形等,以求取得「古、雅、精、麗」的造型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