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變性人指控臉書:「我的手上沾滿鮮血」扎克伯格遇最大危機?

王冰汝 發佈 2021-10-18T02:58:19+00:00

張學菲說,在這家社交媒體工作之後,她覺得自己「手上沾滿了鮮血」,與此同時,她還願意在國會上作證指控臉書。

又一位Facebook的員工成為「吹哨人」,而這次的吹哨人是一名華裔!她的名字叫張學菲(Sophie Zhang)。張學菲說,在這家社交媒體工作之後,她覺得自己「手上沾滿了鮮血」,與此同時,她還願意在國會上作證指控臉書。



華裔變性人成第二位吹哨人


其實從張學菲這個名字不難看出,她是一位華裔。父母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她出生於密西根的安阿伯市,從小就受到了父母極為嚴格的學術要求:在6歲時受到父母影響,張學菲就對天體物理等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之後她也曾前往密西根大學學習宇宙學。



張學菲的另一個身份是,她是一名變性人。她在自己五歲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內心與眾不同的地方,她曾讀過一本關於一個男孩的兒童書,書中有一段,如果他去親吻自己的肘部,就會變成一個女孩,張學菲說:「在那之後,我花了很長時間,一次次的努力去親吻自己的肘部。」


張學菲對於性別的認知,也讓她逐漸與家庭遠離。張蘇菲回憶說:「我在八年級時,曾經告訴父母,我希望成為一個女孩。但是父親對此非常憤怒。」而當張學菲進入大學期後,她決定進行身份轉變時,父親也因此與她斷絕了關係。


張學菲的變性身份,也讓她更為勇敢的成為一位「吹哨人」:她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時,曾有一位男研究生跟蹤並且不斷騷擾她。這件事讓她深感不快,最終她選擇向學校報告了這起騷擾事件。


之後在Facebook工作時,張學菲冒著來自前公司起訴,對於職業前景的傷害以及甚至來自曝光政客的報復的風險,又一次站了出來。


臉書用虛假帳號干預海外選舉


在10月10日接受CNN採訪時,她爆料說Facebook在去年無視虛假帳號破壞海外選舉,她已經將文件交給了美國執法機構。




張學菲發推說:「我已經向美國執法機構提供了潛在的犯罪行為的詳細文檔,我的理解是,調查依然在進行當中。」不過蘇菲拒絕透露文檔的內容,也拒絕透露自己聯繫了哪個機構。聯邦調查局也拒絕發表評論:「聯邦調查局通常不會去確認或者評論我們可能從公眾那裡收到的信息。」


張學菲在Facebook擔任數據科學家,在她看來,Facebook在打擊平台上錯誤/虛假信息的方面嚴重不夠。她在Facebook工作了近3年時間之後,被這家科技巨頭告知,由於表現問題,她被解僱了。


在被解僱之後,張學菲寫了一份很長的備忘錄,裡面詳細記錄了她認為Facebook在解決仇恨言論,以及容忍錯誤信息方面的過失,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的中小國家。


Facebook如今有90%的活躍用戶都在美國之外。但是Facebook的發言人駁斥了張學菲的指控,稱公司今年在內容安全與審核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自從2017年以來,我們已經取締了150多個試圖操縱公共輿論的論壇,他們起源於50多個國家/地區,其中大部分都來自美國之外。我們的記錄表明,我們在打擊海外虛假信息的行為與美國的強度相同。」


但是Facebook的否認顯得有些蒼白,如今這家科技巨頭在一個月內接連爆出兩位吹哨人,自從2018年被爆出收集用戶個人數據後,Facebook的名聲就已經搖搖欲墜。


第一位吹哨人的致命一擊


如今Facebook再爆醜聞,前Facebook員工弗朗西斯·豪根(Frances Haugen)成為這一輪風波中的「首位吹哨人」,豪根曾在Facebook擔任虛假團隊信息的產品經理,她在今年5月份離開了Facebook。但是在離職之前,豪根從內部系統中拷走了數萬份文件,其中包括有Facebook內部的數據研究報告。




她將這些內部資料在9月份時公之於眾,並且在法庭上作為證據交給了評審團。除了在美國國會上作證之外,豪根還將前往英國,在10月18日向英國國會議員論述證據,歐盟的立法者也邀請了她參加聽證會。


10月5日,豪根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發言,稱Facebook傷害兒童並破壞社會穩定。她強調,這家社交媒體「將天文數字的利潤置於安全之上,現在還將觸手伸向了未成年人,甚至兒童」。


在她的證詞中,豪根說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只「考慮自己」,直接參與公司決策,讓 Facebook 將利潤置於「可以顯著減少錯誤信息、仇恨言論和其他煽動性內容的變化」之上。


豪根對Facebook的控訴主要為以下四個方面:


1.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豪根表示,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對青少年和兒童極其有害。但是在巨額利益的驅動下,公司在知情的情況下卻沒有做任何措施,甚至還準備上線新產品。



她告訴美國參議員,Instagram上的年輕用戶會被算法引導到與厭食症相關的內容:「青少年們會從非常無害的話題,比如健康食譜,然後就被逐漸引導到促進厭食症的內容」。


2019年時,Ins在一次內部演示的PPT中寫到:「我們讓32%的少女產生容貌與身材焦慮,青少年將抑鬱率的增加歸咎於Ins。這種反應是自發的,並且在所有群體中都是一致的。」所以,很明顯公司高管對這種影響完全知情。


豪根提議將社交媒體用戶最低年齡從13歲提高到17歲:「他們知道算法會讓用戶在他們的網站上停留更長時間,創造更多的點擊,讓他們賺更多的錢。但是像香菸一樣,我們應當阻止未成年人接觸這種有害且易上癮的產品。」


2. 通過算法影響政治


第230條還是柯林頓政府時期於1996年網際網路剛興起時制定的《通訊規範法案》(Cmomunication Decency Act)中的一條,該法案的初衷是監管網絡低俗、暴力和色情的內容。這個法案隔年被美國最高法院全票通過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但是最高法院保留了其中的第230條。


第230條規定,網際網路平台無需為第三方使用者張貼的言論內容負法律責任;同時,允許網際網路平台基於「善意原因封鎖和屏蔽冒犯性內容」。


過去幾年中,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表達出對230法案的嚴重不滿,認為這條法案需要進行再次修訂。去年10月28日,Facebook、Google、Twitter三巨頭都為此出席了美國參議員商業委員會聽證會。



共和黨方面認為,社交媒體總在「拉偏架」,阻止保守派的發言,甚至禁言了前總統川普;民主黨方面認為,如果社交媒體對政治的干預和推波助瀾,川普甚至在2016年就不可能勝選。


豪根表示,這條法案確實應該進行修改,「但是千萬不要被Facebook欺騙,因為只修改230條款並不會解決其所有問題。」


她解釋說:「社交媒體,例如Facebook確實很難控制用戶創造的內容,但是它們可以用算法100%控制其他人是否看到。」因此,豪根提議用法律來監管Facebook的算法,可能比監管內容更容易。


3.放任非英語內容的有害信息傳播


根據豪根分享的文件顯示,Facebook的員工擔心,在2018年的算法加入之後,被推薦的內容會變得更聳人聽聞、更具爭議性。她在證詞中反覆表示,Facebook的算法會經常推薦錯誤信息、仇恨言論,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種族矛盾與暴力。


豪根稱,Facebook的算法存在「系統性」問題,這會導致「憤怒、兩極化與分裂的言論被更多推薦後放大」。而Facebook也樂於看到這樣的現象,畢竟仇恨與分裂的內容最容易激起用戶的參與,此舉大大提昇平台的用戶粘性,從而讓公司賺到更多的錢。


豪根在參議院非常肯定的說道:「Facebook清楚推薦算法具有破壞性,將用戶甚至兒童引向有害的內容。有時,儘管Facebook會提示這些內容有害,但它們不會刪除有關內容,或者只刪除一小部分仇恨言論。」


「有的時候這種錯誤的信息會讓家庭分崩離析。因為幾乎不監管非英語內容,Facebook甚至還在一些非洲國家被用來煽動種族暴力。」


4. 持續收緊透明政策


豪根複製了數千頁Facebook的機密文件,這些資料可以證明:「在工作期間,我意識到一件可怕的事,外界幾乎對Facebook內部一無所知。公司向公眾、各國政府隱藏很多重要信息。」



儘管Facebook於2020年成立一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負責審查Facebook關於刪除或保留哪些內容的決定。但是豪根看來杯水車薪:「Facebook一再向委員會撒謊,我期待與委員會分享真相。」


豪根的內部文件和國會證詞也是對其最有力打擊。歐洲和美國的媒體將她5個月的經歷比作「從幻想破滅的前雇員到現代女主角的旅程」,是「21世紀架構下的英雄」。


曾在Google、Pinterest和Yelp工作過的豪根強調,Facebook對網絡信息的操作方式之醜陋是遠遠超過其他家公司,並且數據完全不公開。不過,豪根說:「我並不是想要Facebook關門或者倒閉,我只是希望它能在監管下重回正軌。」


扎克伯格大選期間向民主黨捐款4.19億美元


除了吹哨人之外,媒體最近也爆料了Facebook在去年大選時,37歲的小扎和妻子普莉西亞·陳向民主黨旗下的兩個機構捐出巨額資金:總計4.19億美元。


這兩個民主黨治下的機構CTCL與CEIR分別向美國各個郡縣提供競選金,包括提供郵寄選票的費用。這4.19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呢,目前美國的聯邦與各個州,在新冠疫情上投入的費用是4.79億美元。



CTCL讓拜登在面對川普時,從資金上有著絕對優勢:拜登在郡縣地區每張選票的成本是2.85美元,而川普僅僅是0.89美元。而CEIR則向全美22個州與華盛頓特區捐贈出6420萬美元,這些錢都來自扎克伯格。


小扎與川普翻臉記


曾有一度,小扎與川普二人走的非常近。用川普的話來說, 「他過去常來白宮拍我馬屁(kiss my ass)。」



「當時扎克伯格和她的妻子來到白宮,和我在白宮共進晚餐。然後你再看看他們現在對我和共和黨人做了些什麼,從結果看很瘋狂,但世道就是這個樣子。」


一方面,當時的Facebook面臨著國會的審查,同時,扎克伯格希望川普能夠通過政治手段,去打擊Facebook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TikTok。



不過,在今年1月發生了美國國會騷亂之後,川普就因為煽動暴力而遭到了多家社交媒體平台的封殺,其中Facebook的帳號被禁封到2023年。


談到自己被臉書、推特這些科技巨頭踢出社交媒體平台,川普非常強硬地回懟,稱扎克伯格和其他科技企業的領導人都很「噁心」。




7月時,川普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自己將作為代表人向美國科技巨頭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谷歌(Google),以及三家公司的執行長扎克伯格、多爾西和皮查伊發起集體訴訟。


川普還表示,自己邀請「任何想加入的人」和他一同成為原告。


Facebook的股價暴跌


Facebook面對不斷爆出的醜聞,並且意外的宕機了近6個小時後,投資者對於Facebook的信心大減,這也導致FB的股價下跌4.8%,而身為CEO的扎克伯格,個人資產伴隨股價下跌,直接蒸發了近59億美元。


他目前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也掉到了第6位,Facebook的二把手雪莉·桑德伯格的個人財富同樣大幅縮水,目前身價為19億美元。



Facebook的另外兩個重要產品Instagram與Whatsapp同樣遭到了宕機事件的影響,這一事故直接導致公司損失上億美元,根據最近一個月的財報顯示,這兩個產品每日的銷售額為3.3億美元。


此外,如今的Facebook正在全方位的面臨著來自TikTok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選擇TikTok,因為用Facebook的都是家長們。


如今TikTok在美國的日活躍數量已經超過1億,而其中超過62%的用戶年齡都低於30歲。在得年輕人得天下的網際網路領域中,TikTok的迅速崛起讓Facebook坐臥不寧。


「蜥蜴人」扎克伯格的困局


扎克伯格曾通過公開講話,打壓TikTok,並指責TikTok收集用戶信息。當時小扎在喬治敦大學公開表示:「當我們提供服務時,Whatsapp對於用戶信息和隱私得到了充分的保護,然而一款來自中國的App的內容卻受到了審核。難道這個就是我們想要的網際網路嗎?」


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2018年,Facebook就曾因為「個人信息泄漏」事件而遭到國會調查,扎克伯格本人也因為在國會上面無表情的表現,被美國網友稱為「蜥蜴人(King of Lizardman)」。



根據在網上流傳的都市傳說中,「蜥蜴人」來自外星球,而美國政府早已經被這些蜥蜴人所掌控,這些蜥蜴人冷血且狡猾,披著人皮在人類社會中活動。



2010年時,26歲的扎克伯格, 憑藉著一手締造的社交網絡帝國,以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身份登上《時代周刊》雜誌。10年後,扎克伯格來到了網際網路的「中年危機」,這次的《時代》依然選擇了他為封面,但是紫色的面容令人害怕,而扎克伯格的嘴上,則顯示著一個對話框「Facebook,請選擇是否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