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離開陳家後,三位主要收藏人皆惹禍上身

fans news 發佈 2021-10-21T05:14:04+00:00

在金石收藏界幾乎沒有不知道陳介祺的,知到陳介祺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西周重器毛公鼎的。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口徑達47.9厘米。


在金石收藏界幾乎沒有不知道陳介祺的,知到陳介祺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西周重器毛公鼎的。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時的禮器,因其製作者毛公而得名。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口徑達47.9厘米。在其口沿上,豎著兩隻大耳朵,腹部又圓又深,內有近500字銘文,堪稱一部研究西周歷史的巨著。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在陝西岐山莊白村出土。被古董商人悄悄販賣到北京。幾經周折,高價賣給了京城的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陳介祺是毛公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收藏人。

陳介祺(1813~1884), 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 、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今山東濰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他嗜好收藏文物得到此鼎後,歡喜異常,以丁憂之名攜帶毛公鼎回到老家濰縣城,從此不再出仕為官,潛心金石研究,隧成一代金石大家。陳介祺收藏毛公鼎不足十年就去世了。去世後,陳介祺的家人因生活所迫,被迫將毛公鼎出手,後被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協迫性購得。

奇怪的是毛公鼎離開濰縣陳家之後多次易主,而且每個得到毛公鼎之人,都招來了滅頂之災。

離開陳家第一個收藏毛公鼎的端方得到毛公鼎後,於1911年11月,被派到四川去鎮壓保路運動,結果被革命軍所殺,隨後端方的後人因家道中落而變賣家產,毛公鼎再次易主。

第二個收藏毛公鼎的是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後來的國學館館長葉恭綽。

葉恭綽經過當商人多次討價還價之後,將毛公鼎收入了囊中,藏在了他在上海的寓所里。雖然葉恭綽買毛公鼎時用的是假名,但仍然被日本人知到,並險些將毛公鼎奪走。

日軍在占領了上海之後,重賞提供毛公鼎的線索之人。葉恭綽留在上海的小妾潘氏就向日本憲兵隊舉報,毛公鼎就在葉府,就在葉恭綽的侄子葉公超手中,於是,葉公超便被請到了日本憲兵隊。

葉公超誓死不承認知道毛公鼎的下落,日本憲兵就用老虎凳、辣椒水招待他。

葉公超在日本憲兵隊中被折磨得奄奄一息,遠在香港的葉恭綽為了救侄兒一命,就請高手仿製了一件假毛公鼎交給日本人,葉公超被釋放之後,於1941年秘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

葉公超攜毛公鼎剛剛到達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軍攻占了,葉家又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秘密的運回了上海。不久,葉恭綽身染重病,經濟困頓,萬般無奈之下將毛公鼎典押銀行,從此與葉家無緣。

第三個收藏毛公鼎的人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

上海大商人陳永仁得到毛公鼎抵押在銀行的消息後,出資贖出。作為重禮賄賂了蔣介石的親信,特務頭子戴笠。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專機由青島飛往南京時,因南京上空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不得已轉飛上海,但這時上海的天氣也不適合飛機降落,只能改飛徐州降落,途中在南京西郊的岱山失事身亡。

戴笠身亡後,上海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派人清查戴笠的財產時,發現清單上列出的毛公鼎始終都找不到,最後還是在軍統特務辦公室里找到。從此,毛公鼎收歸中華民國政府。

  毛公鼎收歸國有,也沒有保住中華民國的江山。1948年,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毛公鼎與南京博物館的大批文物一道,運到台灣,後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鎮守祖國寶島台灣的國之重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