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外灘呈現「法國現代繪畫史」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6T20:47:40+00:00

從布丹、莫奈、高更、西涅克,到馬蒂斯、畢卡索、杜飛等,展覽幾乎囊括了所有法國現代畫派大師,可謂法國現代繪畫潮流的縮影。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澎湃新聞獲悉,10月16日,「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在上海東一美術館(Bund One Art Museum,中山東一路1號)對外展出,呈現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野獸派等29位藝術大師的近80餘件精品。從布丹、莫奈、高更、西涅克,到馬蒂斯、畢卡索、杜飛等,展覽幾乎囊括了所有法國現代畫派大師,可謂法國現代繪畫潮流的縮影。其中,博納爾更是展覽的焦點,展示了其30餘件作品。

展廳現場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了解到,此次展品借展自法國著名藝術收藏基金會之一的本伯格基金會。本伯格基金會是法國的一家知名藝術機構,致力於向公眾展示已故收藏家喬治·本伯格的藝術收藏。

喬治·本伯格的家族是18世紀德國科隆著名的基督教路德派領袖,後於19世紀50年代離開故土,前往阿根廷定居。從那時起,該家族就與法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法國長大的喬治·本伯格深受法國人文主義薰陶。在學生時代,他收藏了人生第一幅繪畫作品,那是一幅畢沙羅的水粉畫,隨後,他又被皮埃爾·博納爾的作品所吸引。之後,在20世紀60年代,他發現了自己鍾愛銅器,於是他的收藏中有了大量精美的銅製藝術品。由於沒有直接繼承人,在20世紀80年代末,喬治·本伯格創立了基金會,其中包含了100幅古代大師的繪畫,150餘幅現代繪畫和素描,以及100件銅器、古籍、家具等。此次展覽原定於10月3日對外展出,由於疫情及展品運輸等問題,主辦方不得不將展期延至10月中旬。儘管還未舉辦開幕式,但對外開放的第一天,展覽已然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前來觀看。

展覽從印象派開始說起。1874年,繪畫的未來曾掌握在小群藝術家的手中,他們反對已經開始「倒退」的官方沙龍所充斥的學究風氣。由於找不到地方展示作品,印象派畫家們把攝影師納達爾的工作室改造成了一個畫廊。其中,莫奈的《日出·印象》遭受了一位評論家的犀利諷刺,「印象派」也因此成為了這場新藝術運動的名稱。

展廳現場,歐仁·布丹的風景畫

印象派的創新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繪畫技巧。這些藝術家專注於表現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不讓任何文學或文化偏見介入到視覺和現實之間。展廳中的第一件作品是莫奈的老師歐仁·布丹的風景畫,他是鼓勵莫奈去戶外創作的重要人物。隨後,便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奈,畢沙羅等人的作品,一場法國現代繪畫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克勞德·莫奈《戴著絨球帽子的兒子「讓」的肖像》 布面油畫 ,1869,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克勞德·莫奈《埃特爾塔海灘上的船隻》,©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貝爾特·莫里索《花園裡的女人(尼斯阿努爾菲別墅)》 布面油畫 1882 72x62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在印象派板塊之後,觀眾則進入了「納比派」和該流派創始人皮埃爾·博納爾的作品展式區。據悉,這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部分,呈現了近30餘件皮埃爾·博納爾的作品。

展廳現場 皮埃爾·博納爾作品

展廳現場 皮埃爾·博納爾作品

當印象派大師們在繪畫舞台上逐漸消失之後,他們的繪畫作品及繪畫風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領域內繼續發揮著影響和作用,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藝術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其中,「納比派(Les Nabis)」正是受其直接影響的畫派之一。Nabis取自阿拉伯語「Nabi」,意為「先知或預言者」,自喻該派畫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知。在納比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法國畫家、版畫家,後印象派先鋒派畫家皮埃爾·博納爾。他是納比斯的創始成員,以色彩而聞名,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色彩畫家之一。

皮埃爾·博納爾 《海岸》 布面油畫 72x84cm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皮埃爾·博納爾 《勒卡內鎮》 1930 布面油畫 76x87cm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年輕時在巴黎學習藝術期間,博納爾深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又繼承印象派豐富色彩與活潑的實踐精神,進一步結合了印象主義的客觀性和象徵主義對文化記憶與情感的基本主張。

博納爾可以說是一位承前啟後的畫家,他介於印象主義與表現主義、野獸派之間。以光色表現為己任的博納爾曾說過:「敏感的畫家最重要的課題應該是再現光的效果」,從這一點說,他是印象派的最後繼承者,然而他滲入了更多對色彩的主觀處理。

展廳現場 皮埃爾·博納爾作品

展廳現場,皮埃爾·博納爾《自畫像》

野獸派運動是塞尚在印象派時期探索的延續。塞尚的作品並不十分注重「凝視」,而是以一種近乎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色彩及不同的光學效果與其他藝術家相比,他的作品非常不同,這也反映了塞尚在藝術之旅中所具有的孤獨氣質。此外,在大溪地之旅中,藝術家高更為了表現他所觀察到的色彩和充滿高強度爆發力的光線,他也轉向了更加簡化的繪畫方式。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高更作品中的色彩毫無疑問是凌駕於繪畫之上的,他也試圖借用這個方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力度來表達自己。展廳中,高更的作品《年輕農民的頭像》是其中晚期肖像作品,畫面單純而樸實,區域色彩平面化,簡潔而又形神兼備。

保羅·高更,《年輕農民的頭像》,布面油畫 37×37cm,©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1905年,文化之都巴黎舉辦了一場被認為是20世紀第一件藝術大事的展覽。由馬蒂斯帶頭的年輕畫家們在秋季沙龍展出了色彩尖銳、筆觸粗獷、故意扭曲、反自然主義畫法的作品,他們因而被封為「野獸派」。藝術史學家弗赫在展覽目錄中稱這群年輕人為「原始人」。野獸派作為一場引起軒然大波的現代主義思潮,至1908年便銷聲匿跡了,而馬蒂斯作為這群人當中年紀最大的藝術家,也成為野獸派主要的藝術家。

亨利·馬蒂斯,《昂蒂布的景色》,1925,布面油畫 73x84cm©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亨利·馬蒂斯,《阿瓦勒的峭壁和小屋》,1920,紙板油畫 38 x 45 cm,©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作為野獸派創始人,亨利·馬蒂斯亦是展廳中最值得關注的藝術家之一。他標誌性的風格則是在「野獸派」時期逐漸成形,即運用純粹的色彩抽象地表現人和物的形態,大膽地配色讓畫面色彩豐富,對比強烈,構成視覺衝擊。展廳中,馬蒂斯的作品《昂蒂布的景色》完美地展現了法國著名的度假勝地的美麗風光,馬蒂斯曾長久居住於此。作為野獸派領袖,馬蒂斯專注於在寧靜而純淨的藝術形式中對色彩與造型的豐富性進行探索。從畫面粗放的筆觸中足以看出馬蒂斯早期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這是了解馬蒂斯藝術風格演變的重要作品。

在展廳的後半段,主辦方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專門呈現紙本繪畫作品的區域,如紙上鋼筆畫、紙上水粉畫、紙上水彩畫等。

觀眾在畢卡索的紙本作品前圍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二十世紀的畫家們似乎對粉彩質感並不感興趣。這種藝術材料的使用在十八世紀達到高峰,但啟蒙運動結束後,沒有任何一件傑出的藝術作品使用了這種媒介。畢沙羅是第一批讓粉彩重煥生機的畫家之一,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力增強了粉彩的藝術質感。在這一展區,呈現了畢卡索、魯奧、洛特雷克、塞貢扎克和福蘭的作品,顯示了這些藝術家在素描、水彩和粉彩使用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畢卡索,《皮埃羅和哈勒金阿爾勒金》,1971年,©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這其中,畢卡索無疑是這一板塊的明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摩。畢卡索的粉彩畫《皮埃羅和阿爾勒金》粉彩畫是其輝煌一生臨近結束時創作的作品。畫中二人是畢卡索晚年的友人,他們鮮明的個性被畢卡索用詼諧的線條刻畫出來,氛圍輕鬆幽默。他將不同時期藝術所留下的印記,融入了這幅畫中:人體描繪有著明顯的立體主義色彩,人物周圍又有著受超現實主義詩人啟發的夢幻氛圍。

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 ,《打鴿子》,紙板油畫,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騎師》,1899 水粉、水彩石版畫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此外,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和讓-路易·福蘭也是這一展區的重要藝術家。土魯斯來到巴黎深造藝術時,恰逢巴黎娛樂業的繁榮,大名鼎鼎的紅磨坊便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土魯斯時常出沒在這裡,用畫筆記錄下這裡的舞者、名伶、妓女等,為紅磨坊繪製海報。他經常以快速而有表現力地筆觸描繪婚禮、馬戲團、賽馬場和街頭景象。在肖像畫方面,他追求自然主義,大膽勾勒出沒有任何造型效果的色塊。

讓-路易·福蘭《在包廂里》 羽筆和中國水墨,水彩畫,1880 ©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福蘭的職業生涯始於為《巴黎世界報》和《巴黎諷刺報》等幾家巴黎刊物擔任漫畫家。福蘭經常參加愛德華·馬奈和埃德加·德加在蒙馬特新雅典咖啡館主持的狂熱辯論,自此福蘭成為德加的忠實追隨者,參加了1879年舉辦的第四屆獨立畫展,逐漸加入印象派圈子,並在之後的1880年、1881年、1886年持續參加印象派展覽。

儘管福蘭與他同時代的印象派畫家相比,聲譽沒有那麼高,但他從1887年起開始在雜誌上定期出版他的諷刺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62歲的福蘭依然去到戰場,畫下許多戰場畫。福蘭的插圖表達了他同時代人的愛國主義精神。

展覽的最後板塊呈現的是這些藝術家在地中海地區寫生的風景畫。由於20世紀初鐵路的發展,許多畫家得以前往地中海地區探索和創作這裡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少雪,陽光充足。藝術史上一連串的名字都曾與地中海沿岸密不可分,例如畢卡索便經常駐留於法國南部的各個角落;馬蒂斯則長期居住在尼斯;畢卡索則在離科利烏爾不遠的小村莊塞雷長時間作畫;西涅克則經常在位於藍色海岸的聖特羅佩度過炎炎夏日……這些藝術家用美妙的色彩和對於光線的處理,向我們展現了他們對於地中海地區的迷戀。

保羅·西涅克,《聖特羅佩的鐘樓》1896,布面油畫,©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保羅·西涅克,《開花的樹(杏樹)》,布面油畫,© Fondation Bemberg and RMN

展覽將展至2022年2月20日。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劉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