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香港北部都會區」③|香港有多迫切需要北部都會區?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4T19:05:33+00:00

在近期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範圍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落馬洲等,規模達香港土地面積近三成。

如果在工作日清晨俯瞰香港,總會呈現由北到南單線擁堵的景象。大量居住北部的香港居民如同血液,通過各種猶如血管般的交通路徑,匯聚到繁華的維多利亞港兩岸。

元朗居民搭乘港鐵。 資料圖片

長期以來存在的大面積擁堵,也一定程度反映這座城市運轉上的問題。

香港的土地問題,一直是香港內部爭議最激烈的話題。在近期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範圍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落馬洲等,規模達香港土地面積近三成。預料可容納250萬人居住,以及提供65萬個就業機會。

香港為何需要北部都會區?北部都會區規劃的確立,能為香港尋找哪些發展新空間?對香港的綜合實力提升有多大意義?是否能成為新的地區增長拉動點?

尋找新的居住空間,為三分之一港人提供住房

商住大廈林立的旺角。 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儘管土地面積約1111平方公里,但開發程度卻僅有24.9%左右,主要集中在港島,住宅更是只占6.9%。一河之隔的深圳土地開發率是50%。香港未開發土地以北部為主,不少是受法律保護的生態保育用地,以及掌握在私人的手裡。

長期土地供應不足,衍生出來的產業結構失衡與居住空間緊缺,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被視為當前香港深層次矛盾癥結之一。除去高價的私人樓宇,供應給低收入家庭的公屋呈現長年供不應求的狀態。在近期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布的最新數字中,截至2021年6月底香港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達5.8年。香港還有超過11萬戶基層家庭、逾22.6萬人住在劏房和「籠屋」這類狹窄斗室里,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為6.6平方米……

「要較徹底地解決香港市民『住』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而是持之以恆供應土地的決心,以及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升跌而動搖政策的勇氣。」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

如何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成為今年《施政報告》重頭戲。特區政府提出在未來10年裡,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在填海工程較為緩慢的情況下,新界北將是香港未來土地供應的一大來源。據悉在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已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預計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達700公頃。

10月14日,林鄭月娥接受南方報業獨家專訪時說:「目前最重要就是需要加快,程序要加快,住宅建設的流程要加快。以前我們加快不了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實體工作,而是因為各種爭執浪費了很多時間。現在的香港已經是撥開雲霧見青天。」

此次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大概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陸地面積約有30000公頃。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0000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5000至186000個。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0000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000至926000個,一共可容納約2500000人居住,相當於目前香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施政報告》謀劃了特區政府未來將通過大刀闊斧扭轉過往土地房屋分配不公、覓地行政冗長且不透明,建屋進度緩慢等問題。」香港經濟學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也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特區政府加大加快房屋供應視為首要、優先的工作目標,不斷覓地興建公營房屋。

林鄭月娥告訴南方報業記者:「所以這次施政報告或者北部都會區的最大目的是希望香港市民恢復這種盼望,認識到香港(發展)仍然是向好的,不會整天擔心樓價上升、買不起樓或者工作不好之類。現在別人問我北部都會區的很多細節,我都說細節不是很緊要,我們有能力去鋪排細節,但一定要共識到北部都會區會為香港帶來一個很好的前景。」

改變北部新市鎮「職住不平衡」,告別潮汐交通帶來的擁堵

從香港北區邊境望向深圳。 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發展新市鎮應付人口增長、分散市區現有人口,希望從而改善居住環境。包括早期的荃灣、沙田,到後來的天水圍、將軍澳、東涌,9個新市鎮總計容納人口約360萬,占到香港總體人口的一半。其中人口最多的荃灣有約80萬人。

然而由於香港經濟運轉主要還是集中在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港島和九龍兩區。以金融業為中心的香港島提供了80萬個就業崗位,而新界地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僅為20萬,最終導致北部居民必須每天流向港島,生活空間足了,生活質量卻形成了消耗。

香港亞太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便指出,香港城市發展一直處在不平衡的狀態,很多居民其實是住在北部地區的,包括上水、豐林、元朗,但是工作都是在九龍、港島。

「職住不平衡」,成為長期困擾香港北部發展的問題。

人口單向流動所帶來的潮汐交通,難以避免造成擁堵。香港民建聯日前曾披露,香港九成人口均使用公共運輸出入,道路交通近乎飽和,新界更是重災區。現時每日大量新界居民早上南下九龍上班上學,令九龍主幹道早上繁忙時段汽車時速減慢至20.6公里,比約十年前下降13%。

儘管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通過聚焦新界發展,破解長期困擾當地發展的土地供應問題,但「職住錯位」卻依然擺在眼前。因此此次北部都會區的確立,不僅僅是要解決住房問題,「包括需要建立一些產業,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整個城市的發展更加平衡。」沈建法特別留意到,這次北部都會區規劃里的用地,不但提供住房用地,也提供了這些科技產業、創意產業將來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根據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不僅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該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從現在11.6萬個職位,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沈建法認為,包括科技創新產業以及相應配套的一些服務,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整個城市的發展更加平衡,交通、住房、經濟等很多問題也可以得到舒緩。

一如林鄭月娥所說,北部都會區要同時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的特點。

再造創新經濟引擎,為香港高端就業提供平台

疫情以來,香港就業市場低迷。

近日,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公布了2020年香港八所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整體來看八大高校平均年薪較2019年下降了7.4%,平均失業率也創了11年新高。

「香港目前高端就業就兩個,一個是金融,一個是專業服務。」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接受今日香港地採訪時表示,香港高端就業長期不足,律師、會計師、醫生以及金融從業崗位,僅占整個就業市場的10%,但現有勞動力里大學文憑以上的比重卻已經差不多有四成。

10月10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金融服務,它將在現時的重點地域——「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新的經濟引擎是創新科技,將重點布置在「北部都會區」。這個「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將更有效配置珍貴的土地和人才資源,引領相關的基建、設施和服務配套,營造更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更提出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

10月14日,林鄭月娥接受南方報業獨家專訪時也提到了人才的話題。由於北部都會區策略宏大且涉及跨境,要成功做到,林鄭月娥認為,香港特區政府一定要提升管治效能,譬如政府架構要改變,要有更多有為的人加入特區政府,公務員系統職位應該「能者居之」等。而在高等教育層面,她則希望通過比如促成香港七大高校在內地校區的畢業生同樣可以申請留港等更多的人才政策,來吸引全球優才來港參與建設。

王春新告訴記者,創科產業的發展其實是可以給香港帶來更多的一個就業的機會,同時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發揮香港的優勢。「因為一方面香港本地培養的創科人才,過去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的,很多畢業以後就轉行的。比如說我有一個校友在香港拿到理工科博士學位,那麼本來是很好的人才對吧?但是後來沒地方找工作了之後去賣保險。」王春新說,這也反映香港勞動力的嚴重錯配問題。

另一方面王春新也指出,香港具有引進海外專業科技人才是的優勢,但是如果沒有創科平台,人才進來以後也留不住。因此他表示,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也是在擁有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後,進一步完善自身城市實力。《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將通過創科產業的發展為香港尋找新經濟引擎,也為人才就業乃至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尋找新平台。

【記者】陳彧 張詩雨

【實習生】單連新

【策劃】王勇幸

【作者】 陳彧;張詩雨

今日香港地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