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英國戰狼?007電影在中國為什麼就是沒市場?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2T10:14:16+00:00

不出意料,《無暇赴死》的國內票房,證明了中國觀眾根本「無暇去看」,但有一點沒想到的是,一些網友給007起了一個新代號:英國戰狼。

引子


不出意料,《無暇赴死》的國內票房,證明了中國觀眾根本「無暇去看」,但有一點沒想到的是,一些網友給007起了一個新代號:


英國戰狼。


語氣稍帶譏諷,直接緣由應該是電影裡,這個英國佬,不打招呼就跑去把人家日俄兩國還沒掰扯清楚的爭議小島一通炸,簡直比「雖遠必誅」還要猖狂好幾倍。


我懷疑這波網友在對「戰狼」的定義上有雙標的嫌疑,但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吳京這個腦洞吸引去了:


為什麼中國觀眾對007不感冒?


看你英國戰狼挺囂張?全世界屬你最風光?


「那TM是以前」。



拋開玩笑,這的確也部分解釋了為何007電影的主票倉永遠是北美和歐洲,以及全世界唯獨中國票房和市場容量不成比例。


而這只是詹姆斯·邦德60年時代印記的冰山一角。


1.

007不會退休


不知道看這部新007的觀眾里,有多少一直等到了最後字幕走完。


沒有彩蛋,只有一句:


James Bond will return。


此話一出,影廳里稀稀拉拉留下的人群中,響起了一陣輕微而默契的「切」——對於剛剛經歷了近60年來第一次邦德之死的觀眾,如此大喇喇的提示,的確有些掃興。


這就是商業。不光要賺錢,還要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賺錢。


至少,那些搖頭嘆息「趕緊歇了吧」的人們,可以先歇了——不管怎樣,過去10年,三部007電影全球近30億美元的成績擺在那裡。


既然還有得賺,退休作甚?



這就不得不提到,007系列如此常青的秘訣了。


很簡單,因為詹姆斯·邦德,可以是任何人。


這不僅僅是說,60年裡我們見證了6位演員出演007——相比較伊森·亨特和阿湯哥,傑森·伯恩和馬特·達蒙,蘭博和史泰龍,終結者和施瓦辛格,印第安納·瓊斯和哈里森·福特,邦德演員的可替代性,實在是相當富餘。


更重要的是——我很嚴肅的——007真的可以是任何人。


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個性,沒有愛好,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哪怕念舊的英國人給他定了一條「不許金髮」,丹尼爾·克雷格之後,也只剩舔屏和「真香」。


除了大英帝國男性公務員這個身份,詹姆斯·邦德,就是板磚一塊、白紙一張。


想怎麼畫怎麼畫,哪裡需要哪裡搬。


青年邦德?老年邦德?黑人邦德?同志邦德?why not,一切皆有可能。



2.

1962—2002


將007稱為「冷戰之子」,雖然簡單粗暴,但也基本準確。


1962年10月5號,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正式公映。半個月後,冷戰時期美蘇最嚴重的正面衝突古巴飛彈危機爆發。


甘迺迪後來戲稱,希望自己也有一個詹姆斯·邦德。


那是一個名正言順的互黑時代。第一個大反派諾博士,身份是中德混血——納粹+共產主義,顯然在當時的西方就是邪惡的雙重合體。


次年的《俄羅斯之戀》,反派是被利用的蘇聯特工高層;1964年的《金手指》,反派和一名中國間諜則一直試圖得到核武器——而正是在這一年,我們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我知道現在回看這些老電影,只會覺得笨拙又無趣,但設身處地想一下吧,在當時觀眾的眼中,那種和時代結合的爽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我們,看著邦德單槍匹馬搞定了塔利班。


70年代之後,007電影的時代屬性變得更加豐富:


後嬉皮時期,美國開始向毒品開戰,於是《生死關頭》007的對手變成了美國大毒梟;1973年世界爆發石油危機,能源問題就成了《金槍客》的核心設定。當然,永遠的母題還是冷戰。


美蘇關係緩和,《海底城》就設計大反派挑撥兩大超級大國開戰;80年代開始美蘇關係再次緊張,《最高機密》《八爪女》的反派陣營立刻就出現了蘇聯軍人。


而每每007電影陷入創作瓶頸,都和時代劇變息息相關:


80年代末冷戰結束,007花了六年時間尋找新的方向。1995年的《黃金眼》,邦德不僅被換成女性的M直呼歧視女性的冷戰棄子,反派更是被設計為自己人——一個血統複雜的前英國特工。



到21世紀初,911事件後,布魯斯南的邦德時代被迫戛然而止。007電影又花了四年時間,找尋新的落腳點。


後面的故事,我想大家就很熟悉了。


3.

2006—2021


前面我說了,007就是一張白紙,一個任人打扮的大直男。那麼丹尼爾·克雷格的邦德時代,007的新選擇就是:


讓邦德從一個漂亮的符號,變成一個真實的人。


這個英雄打破並重生的過程,當然是契合21世紀時代屬性和觀眾喜好的新方向,在過去15年已經被說過太多太多,我不想再去贅述。


包括這一部《無暇赴死》,007換人了,老朋友死了,連孩子都有了,再加上結局的主動赴死,這些在老粉眼中非常不邦德的設計,既是007電影迎合這個時代的必然選擇,也給這段打破又重生的英雄旅程,畫上了一個已然是最好的句號。



一個到現在依舊耿耿於懷的心結:


丹尼爾·克雷格版的邦德,沒能收在007電影50周年的《天幕殺機》,實在是一個永遠讓人扼腕嘆息的遺憾。


前兩部將邦德還原為真實的人,這一部,邦德則化身為大英帝國薄暮黃昏的那個守墓人,更代表了老派特工在新時代的徹底失勢,直至退回自己的蘇格蘭老家,直至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至此,這個時代的邦德故事,已經說透說盡。


至於下一個邦德,那就是下一個時代、下一張白紙要思考的事情了。



結語


當邦德在中國成為「英國戰狼」,這或許是007電影所沒能想到的那個時代反噬。


20世紀的007,是中國觀眾開眼看世界的代入者。而丹尼爾·克雷格這15年,中國崛起,西方下墜,「中國敘事」才是這一階段的主旋律。


那麼,我關心的是:


「中國戰狼」,能否成為和「英國戰狼」平起平坐的存在?


中國電影何時走向世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全球娛樂文化的話語權爭奪。在答案揭曉之前,這註定是一段漫長而波折的等待。


不過,這倒是讓我愈發好奇起來:


《邦德26》和《戰狼3》,到底哪一個會先到來?屆時,他們又會是何種模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