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隱秘且容易被誤診的心理疾病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1T13:44:12+00:00

前幾天又接觸了一個這樣的病例:女性,大學生,說一年前診斷過抑鬱症,一直在服用幾種抗抑鬱藥物。目前也在做心理諮詢,但就是效果不好,時不時地脾氣暴躁、崩潰。

一個看起來是抑鬱症的案例

前幾天又接觸了一個這樣的病例:女性,大學生,說一年前診斷過抑鬱症,一直在服用幾種抗抑鬱藥物。目前也在做心理諮詢,但就是效果不好,時不時地脾氣暴躁、崩潰。

比如中午還和朋友看電影,有說有笑,下午就突然覺得很絕望,情緒崩潰了。

她的諮詢師是我的朋友,來問我的意見:「給她做諮詢我好累、好有壓力,好像情緒被她拉進去似的,怎麼辦?」

哪些信息引起我的警惕?

我一聽這幾個特徵,馬上就警惕了:年輕人被診斷為抑鬱症、抗抑鬱藥效果不佳、情緒煩躁且具備不穩定性和衝動性。

我馬上問:「她曾經有沒有過情緒好過頭、興高采烈、自我評價高、計劃多活動多、思維快等輕躁狂或躁狂表現?」

朋友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對這方面症狀的判斷意識是有的,而且也接受過專業訓練。

但是她說:「問過這方面的表現,但是沒有啊。」

我還是告訴她:「要警惕雙相抑鬱。如果確實是雙相抑鬱,現有的治療方案得改變,不可以用或者非常謹慎用抗抑鬱藥,而且雙相障礙如不及時治療,自殺成功率高。」

沒有找到我想要的診斷信息

或許是最後一句話給朋友敲響了警鐘,她馬上聯繫家屬和我溝通。

我問到一些關鍵信息: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其他的就是當事人經常說累,不想動。但是家屬也否認其曾經有過躁狂發作的情況。

我不死心,告訴家屬,還是建議她複診,高度懷疑是雙相抑鬱,而非單純的抑鬱症。

確實,按道理,她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治療一年,效果應該是比較明顯的,但是目前效果不佳,要高度懷疑診斷是否正確。

一個機緣讓診斷迎來轉折

家長比較重視,剛好也來到我所在的城市探親,於是預約了我的門診。我能夠和她面對面,詳細地詢問她的症狀和病史。

一問,就發現了問題:在初中和高中,分別有過兩個時期,約持續一個月左右,她自我感覺良好,「很多困難的事情都覺得可以克服」。

這兩個時期,之所以她拿出來講,就是因為在她生命里,這兩個時期里她自我感覺最特別,和平常的自己不一樣的。

我接著問:在這樣的兩個時期里,你還有哪些表現,讓你現在回想,覺得很好的?

她說出了這些:變得外向了,非常想和他人打交道;精力非常充沛,早起晚睡;想法多,覺得未來充滿希望。(但是這兩個時期,她還是可以正常學習和生活的。)

這些表現並不是「不好」。但是,由於這些表現和她一貫的人格特徵不一致,專業上稱為「人格發生了改變」,所以,這些表現屬於症狀。

終於明確了診斷

至此,可以確定,她是曾經有過輕躁狂發作的(學習和生活以及社會功能沒有受到嚴重影響,故稱為「輕」躁狂)。

所以,她既有過輕躁狂的發作,又有典型的抑鬱發作,她的診斷就應該修改為:雙相障礙,目前為抑鬱發作。

診斷明確後,她的治療方案也跟著調整,停藥抗抑鬱藥,加用心境穩定劑。

當然,心理諮詢在增加治療依從性,獲取心理支持、預防復發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也鼓勵她繼續進行心理諮詢。

寫給你的心得體會

一是注意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沒有顯著的兩極變化,如有需要及時告訴你的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

二是如果你被診斷過抑鬱症,已經足量、足療程使用抗抑鬱藥物,但治療效果不佳,且多次抑鬱發作,你需要複診,警惕抑鬱背後隱藏著雙相。

最後,祝願她在調整方案後,很快地恢復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