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中的上海老城廂:最後一絲市井煙火氣,全在這裡的街角巷陌了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5T05:40:06+00:00

無奈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真正有時間去實施的時候,老城廂的那些弄堂,絕大部分已經人去樓空。不過幸運的是,在網上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稱靜修路、曹家路、西倉橋街一帶仍有居民生活,我也決定去碰碰運氣。

一直有拍攝上海老城廂的計劃。無奈因為種種原因,自己真正有時間去實施的時候,老城廂的那些弄堂,絕大部分已經人去樓空。我們的速度,總是趕不上城市變化更新的速度。不過幸運的是,在網上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稱靜修路、曹家路、西倉橋街一帶仍有居民生活,我也決定去碰碰運氣。

為什麼會有老城廂情結?

上海的弄堂,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樣,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也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北京胡同千千萬,但唯獨什剎海的弄堂,見證著半個北京的歷史變遷。同樣,上海的弄堂多如牛毛,但只有老城廂的弄堂,沉澱了上海從建城以來的百年歲月。

老城廂,是上海歷史的發祥地,也是上海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泛指原來南市區一帶的舊城區,現黃浦區人民路至中華路內的區域。曾經的老城廂,四周城牆環繞,道台老爺坐鎮其中還有豫園、露香園、也是園、日涉園等私家園林遍布城內;城隍廟白雲觀沉香閣等寺廟道觀穿插其間。樓台亭閣之勝,盡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富庶繁華。

經過700多年間的風雨滄桑,如今的海老城廂,如今的老城廂留存下來的真古蹟已經不多,但那些所剩不多的傳統歷史文化建築、遺址和歷史街區,仍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曾經的老弄堂帶著老路名、老地名,與數百年的城市記憶,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它們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四通八達,賽過迷宮。亭子間、老虎灶與家長里短、市井煙火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因此,許多上海人就算沒有住過弄堂的經歷,也會有住過弄堂的長輩;從小耳濡目染,對於老城廂、老弄堂的情結,也是在經年累月、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即將消逝的老城廂

從幾年前開始,老城廂就開始了大範圍的拆遷改造。曾經熱鬧的弄堂早已沒了人聲鼎沸,嶄新的樓盤也開始拔地而起。尤其是老西門地區的拆遷,老上海人關於老城廂的回憶,也漸漸消失。

其實比起原法租界那些小資的新式里弄,老城廂的弄堂更為粗曠原生態,在這裡你會看到上海最樸素市井的生存空間和狀態。比如幾代人擠在一個逼仄狹小、沒有獨立衛生間、廚房的幾十平房間裡;曾經《生活改造家》對於夢花街民居的改造,就是這種現象最典型的例子,讓人記憶猶新。因此,老城廂民居的集中拆遷改造,也是順應時代,理所當然。

曹家街

當我站在曹家街、靜修路的路口的那一刻,看到頭頂壯觀的「萬國旗」飄揚,阿姨興高采烈地打開飯盒,向街坊鄰里展示中午的午餐,我就知道來對了!雖然不知道這一區域的拆遷進程為何慢於周邊其他街區,不過對於想要追憶老城廂的上海人來說,也慶幸有這樣一條街,為我們看了一扇回憶的窗口。

曬衣服被單是上海老弄堂里一個十分震撼的景觀,每到天晴,各家各戶都忙著洗衣服、拿竹竿、搬椅子大家各顯神通搶地盤晾衣服。如果樓上晾衣服的水滴到了樓下,甚至還會引發一場鄰里矛盾。這樣的場面,只要是晴好天氣,天天都會上演;這就是弄堂里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是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中午之前無疑是尋訪老城廂的最佳時刻,上午曬的衣服還沒有收進去,中午煎炒烹炸的飯菜香卻已從門窗縫裡飄了出來。閒來無事的阿姨爺叔們,站在陽光底下,談論著幾年前去歐洲旅遊的所見所聞。比起大家扎堆拍攝武康大樓窗口曬衣服的阿姨,曹家街二樓窗口曬衣服的阿姨,少了些drama,多了些接地氣。


弄堂口的菸酒商店與舊貨調劑店也是久違了,只是門頭經過了修繕翻新,房子外立面乾淨整潔,卻已經不是童年回憶里的那種式樣。但是沒有改變的,是這樣居民們的生活方式,依舊把狹窄的弄堂撐得熱熱鬧鬧。

曹家街很短,不過150米左右,走到底就是夢花街,隱隱約約看到了文廟的大屋頂。前陣子上海文廟關閉了,老城廂可以憶舊的角落,暫時又少了一處。

靜修路

靜修路得名於靜修庵,靜修庵已在現在的地圖上遍尋不著,但是老弄堂仍在。弄堂是再普通不過的弄堂,找不出什麼名人軼事可說。只能看到弄堂兩邊擺著雜亂的自行車,也擺著生機勃勃的綠植;晾著五彩繽紛的內衣褲,小狗與天井裡的雜物都靜靜地在角落裡靜靜地曬著太陽。行走其間,耳朵里除了上海話,也常能聽到其他地區的方言;弄堂也和上海這座城市一樣,顯現著海納百川的包容。


靜修路確實很安靜,偶爾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的電瓶車駛過,才能製造一些聲響。走到靜修路與西倉橋街的路口,卻又是一片喧鬧的弄堂街市。沿街的商鋪有包子店、水產店、蔥油餅店、烤鴨店,一律熱氣騰騰,還掛著字體統一的招牌,有市政規劃的痕跡。



一頭髮卷的阿姨從包子鋪門前走過,這樣的街角一景,實在太老上海了!


西倉橋街

西安有西倉,上海有西倉橋街,地名的由來都是因為這裡曾是糧倉。在明代,西倉橋街設有賑濟用的糧倉,是朝廷特為設置的官方機構。老地名直接延續到了現在,雖然現在的西倉橋街早已沒了糧倉,但是西倉橋街與復興東路交接的地方,卻有居民菜場、糧油店、豬肉店、海鮮店、水果店等,仍舊與吃的相關。


這裡如同所有老上海的影視劇里所呈現的那般,阿姨用晾衣杆翻動著掛在頭頂的被子,一旁是街頭理髮鋪子,理髮師與客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許這樣具有人情味的生動景象,隨著這一區域的拆遷,也將成為歷史;所幸我們還有相機,記錄下老城廂最後鮮活明媚的時光。

結語

西倉橋街往北走到盡頭,就是復興東路。車水馬龍的復興東路,與上海所有現代化的馬路並無不同,而剛才的所見所聞,卻如同停留在了上一個世紀。

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就沒有海派市井文化。這裡裝載著無數人的童年,也有無數人的夢想在這裡啟程。或許我們留戀的不是弄堂里那些看似陳舊的生活環境,而是留戀曾經那段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


老城廂的改造是上海城市更迭的重要一頁,在時代的大潮中,雖然每個人都顯得渺小,但我們唯一能做的,還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記錄著城市過去與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