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全新展覽《再利用、更新、再循環:中國近期建築》登場

fans news 發佈 2021-10-11T08:23:04+00:00

過去三十年的中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的同時,也帶起一股房地產與建築熱潮,使這片廣袤土地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建築基地,不僅出現許多大規模造鎮計畫,許多新生代建築師開始由尊重當地環境角度出發,走出與國家單位專注大型建設、期望打造城市光環不同的路。

過去三十年的中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轉型的同時,也帶起一股房地產與建築熱潮,使這片廣袤土地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建築基地,不僅出現許多大規模造鎮計畫,許多新生代建築師開始由尊重當地環境角度出發,走出與國家單位專注大型建設、期望打造城市光環不同的路。

此次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新展「再利用、更新、再循環:中國近期建築」(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由Martino Stierli 擔任總策展人,展覽歷時四年實地考察並與訪問包含普立茲克獎得主王澍、陸文宇,以及袁烽、柳亦春、朱錇等等共7個中國團隊的建築師。

這些建築家對於將原有地方紋理夷平再造抱持懷疑態度,他們反而是創作許多小規模建築,設計尊重當地特色、融入原有環境與社會結構,為許多中國二線城市與農村地區注入活力!

透過豐富的模型、手稿、照片、影片與大型模型,呈現新一代中國建築師如何為舊工業建築賦予新生、使用回收建材轉譯傳統建築技術、透過非侵入性的建築方法振興農村與地方!

池社/創盟國際/上海

位在上海西岸的畫廊以「池社」為名,致敬1986年由張培力、耿建翌所創立的觀念藝術團體,希望提供一處複合式的藝術交流空間。此處原是個殘舊的老建築,在「創盟國際(Archi-Union Architects)」建築師袁烽的改造下,建築將頂部替換為輕質的張懸木屋頂,並設計局部抬高,打造一處舒適的自然光空間。

而最特別的是建築立面波浪般美麗的幾何牆面,這些青灰色磚材其實是袁烽初次考察現場,發現周遭建築為了新的開發案而拆除舊建物所留下的殘跡,他將這些磚料回收再利用,運用Fab-Union 的機械手臂,在短短52 天的施工時間,如「信封」般包裹出新的建築皮層。

其實袁烽過往便曾提及,他剛開始從事建築時,正好遇上中國建設蓬勃發展的年代,然而即使建造速度快,施工卻仍倚賴大量人力,因此希望改變這個過程,善用數位科技重新建立人們理解建築的方式。「池社」的設計上,用當代邏輯融入此處舊有痕跡,不同於過往手工感施作,卻仍非常細膩並具有藝術性。

微胡同/標準營造事務所/北京

北京的老胡同仿佛大城市裡的另一個世界,有著緊密的人情與古色古香的建築,然而隨著建物逐漸老化,為人口稠密的北京規劃更多空間,特別是在為2008年北京奧運準備期間,胡同一直都是政府大規模拆除的目標。如何保存、為這些空間注入新活水,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標準營造(ZAO/standardarchitectur)」建築師張軻曾獲阿卡汗建築獎、Alvar Aalto Medal等國際著名建築獎項,他的建築適地性高,且一直在嘗試回應中國的樣貌與歷史內涵。而位在北京大柵欄一帶的「微胡同」,便是他保存胡同、更新改造為現代旅館的一場建築實驗。

他在胡同中巧妙的置入了一個由混凝土介面,連結起原有的多個居住單元,透過面向庭院的玻璃開窗,不僅為室內導入光線,居住者也能看見彼此的活動身影,讓空間變得更加開放與活潑。此外,混凝土中更是特別混入墨汁,淡雅色調與傳統胡同的灰磚和諧共存。在尊重環境本質的前提下,創造當代新使用方式。

竹林劇場/DnA 建築事務所/浙江

DnA建築事務所創辦人徐甜甜:「建築可以重振、激發鄉村自信,將荒地變成受歡迎的場所,而且可以較低成本做到這一點。」然而她口中的「建築」並非城市裡標誌性單體建物,而是如同中醫問診一般,透過調研當地狀況後針對該地需求的介入,延展原有脈絡來帶動地方,她稱之為「建築針灸」。

2014年起,徐甜甜便致力於浙江杭州西南部的松陽縣鄉村振興計畫,與70個文化保存良好的村落,以及當地社區及政府密切合作,透過小規模農業與手工藝創造具有吸引力與社區凝聚力的空間,如紅糖工坊、平田農耕館、契約博物館、王景紀念堂、大木山竹亭,都是相當有在地特色的設計。

而此次展出的「竹林劇場」大概是她最具詩意的作品。所在地橫坑村是典型的浙西南山地村落,村中擁有豐富竹資源,但在竹林中卻無休憩之所,於是她便將竹樹彎曲、纏繞,形成一個圓頂樹冠,圍塑出的「竹林劇場」不只能作為表演舞台,還能提供村里傳統祭祀活動、當地高腔劇團演出、外來遊客休閒露營等多功能使用。以生生不息、不斷更新成長的竹林,作為當地公共文化空間。

龍美術館西岸館/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上海


上海市徐匯區的黃浦江邊,過去曾是專門運輸煤炭的碼頭,煤炭從船運吊上岸後,便會藉由輸送帶運到煤料斗上,漏斗接到下方火車車廂,將煤炭運走。

於是,在設計位在舊煤炭碼頭的「龍美術館西岸館」時,他們便決定保留當年的煤料斗卸載橋(Coal-Hopper-Unloading-Bridge),同時建築先前轉做他用後所建造的雙層地下車庫,也被保留下來,並沿著地下室框架澆灌混凝土「傘拱(Vault-Umbrella)」懸挑結構,透過每個獨立的「傘拱」牆體,搭配玻璃窗幕,圍塑出全新的展覽空間。

「龍美術館西岸館」保留了歷史痕跡,並運用大尺度傘拱出挑,讓混凝土創造出輕盈的效果。從大舍的作品,經常可以看見如此對於環境紋理的適應性,以及對於結構的堅持,透過建築與當代社會環境對話。

一個已廢棄的兩層車庫,於2013 年完工,被重新用作地下展覽空間。添加了不同高度和方向的混凝土「傘拱」,以創建一個由日光照明的拱形畫廊的「森林」。

金華瓷屋、富陽文村/業餘建築工作室/浙江

這次展覽當然也包含中國第一個獲得普立茲克獎殊榮的建築師王澍、陸文宇之作!王澍可說是中國最「叛逆」的建築師,多年來他一直批判性思考中國建築,究竟在傳統平房、合院逐漸消失,高樓群起的時代下,建築的價值為何?設計可以如何幫助人們跨越城鄉鴻溝?

此次展中展出由王澍與妻子陸文宇共同成立的「業餘建築工作室」兩件作品,分別為位於浙江的「金華瓷屋」和「富陽文村」村落復興計劃,雙雙都展示出他們對於中國與山水共存的傳統元素與自然的嚮往、實踐,期望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築學。

「金華瓷屋」是藝術家艾未未邀請國際建築團隊為浙江「金華建築藝術公園」所打造的一系列展館之一,建築外型如同文房硯台,並鑲嵌著各種色彩的陶瓷,展現兩人對於不同釉料與傳統工藝的細膩研究。

展中也特別展出細緻的陶瓷模型。

而「富陽文村」村落復興計劃,則是起源於2012年,兩人不斷於杭州小村落「富陽洞橋文村」調查,發現這裡擁有多幢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民居,各個都擁有美麗的建築工藝,然而此村落不在國家的保護名單中,約一半的建築早已成新樓。

於是他們決定著手改造修復這些老屋,並從傳統院落汲取靈感,設計30座新住宅,以及橋樑、涼亭與學校,不但大大的改善當地生活需求,也吸引許多前往探訪的旅客。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朱錇建築事務所/江西

「自然建築」一直是朱錇建築事務所的核心理念,然而「自然建築」並不意味著在形式上模仿自然,而是以建築回應自然。如同一方土水養一方人,朱錇認為「自然建築」必須連結一地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並且挖掘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建築智慧根源,自然而然。

而「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建築位於被譽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上奉皇家瓷器的御窯所在地,建築師便以當地磚窯為靈感,先以混凝土打造出如窯般的拱券外型,接著再以磚砌出樸實質感的牆面,呼應景德鎮獨具特色的「蛋形窯」。

此外,建築回應當地每2-3 年就會更換老窯磚、用以修葺房屋或其他用途的習慣,特別混合使用新燒制磚與舊爐回收磚,而磚窯的建築特色也使得此處夏季可以不必使用空調,仍然溫度涼爽。在文化與氣候上都回應著「自然建築」哲學。

阿麗拉陽朔糖舍酒店/直向建築事務所/廣西

位在桂林如畫般的山水風景中,為保護灕江生態環境,一座建於1960年代的舊糖廠在1980年熄燈,不過懷著上一代回憶的老建築仍被保留至今,2018年在「直向建築事務所(Vector Architects)」的改造下,將舊有遺構結合新設計,打造出詩意的「阿麗拉陽朔糖舍酒店」。

建築師董功將過去糖廠的冶煉車間與精煉室改造為餐廳和酒吧,保留下建築原有的樣貌;客房空間則規劃於新的矩形混凝土量體中。

然而園區中新的建築卻不一味仿舊,不但以喀斯特地貌為靈感,用大尺度竹構呈現跨層樓的竹製溶洞,在磚材選用上更是使用混凝土「回」字型砌塊與當地石塊混砌,延續糖廠建築脈絡,同時也打造出屬於當代的設計。

(完全時尚手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