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 十億鎮億元村:從「看天吃飯」到「向天而作」智慧農業助推下窪冬棗的「二次創業」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9T15:06:06+00:00

濱州之聲11月9日訊(記者 花蕾 通訊員 郭慶昌 吳莉麗)今年,下窪鎮提出冬棗產業「雙增雙提」工程,全鎮新建設施大棚7000畝,嫁接沾冬2號4200畝。產量達到1億公斤,冬棗品質有了顯著提升,今年可實現棗農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下窪鎮成功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

濱州之聲11月9日訊(記者 花蕾 通訊員 郭慶昌 吳莉麗)

今年,下窪鎮提出冬棗產業「雙增雙提」工程,全鎮新建設施大棚7000畝,嫁接沾冬2號4200畝。產量達到1億公斤,冬棗品質有了顯著提升,今年可實現棗農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下窪鎮成功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從「庭院棗樹」到成長為品牌價值56.11億元、冬棗樹真正成為「富民林」。

品種改良讓冬棗成「新貴」

種了幾十年冬棗的「老把式」王春民,今年靠著」新武器」,豐產又增收。

霑化區棗農王春民:今年的收成相當好,每斤冬棗能賣到50元,通過上了這個設施大棚,使冬棗的品質也好了,口感也好,賣相也好,今年通過大棚增收,下一年我想多上幾個大棚。

王春民種植的這幾十畝大棚冬棗,都是新品種「沾冬二號」,比之前的品種品質更高。而只有這樣的大棚種植模式,以及驅蟲燈、滴灌帶等一系列現代化農業設施,才能更好地滿足「沾冬二號」的生長需要。

下窪鎮冬棗產業辦公室主任 劉榮昌:「沾冬2號」是我們霑化獨有的,是我們研究所培育的一個新品種,我們的冬棗種植從最初的庭院到大田,從大田又到大棚,我們的品種從原生代到新品種「沾冬2號」。

作為霑化冬棗的核心區,近年來,下窪鎮始終把霑化冬棗品種、品質、品牌提升作為實現冬棗產業「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創新實施「雙增雙提」工程,持續加大對「沾冬2號」的改良推廣,擴大設施栽培面積,推動霑化冬棗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下窪鎮棗農劉宏偉改種了沾冬二號,去年冬天,他又給自家的五畝冬棗樹蓋上了大棚。冬棗還沒有完全成熟,客戶卻早早地上門求購。

劉宏偉告訴記者, 產量每畝八千至一萬斤, 每斤能賣到五十元左右, 這個設施大棚的沾冬二號的收入翻好幾番,今年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

為加快推動冬棗產業轉型升級,霑化區出台了一系列的獎補政策,增強棗農改良沾冬2號、新建大棚的信心,助推「雙增雙提」工程實施。

下窪鎮鎮長李坤曉告訴記者,為加快推動冬棗產業轉型升級,下窪鎮出台了一系列的獎補政策,增強棗農改良沾冬2號、新建大棚的信心,助推「雙增雙提」工程實施。

一是對建設設施栽培的農戶給予兩年貼息貸款,第二個是對建沾冬二號,發展一畝沾冬二號的農戶給予2000元的補助,對建設大棚的用戶,針對不同的建設標準,分別給予3000、5000、10000元的補助。

同時,為了打消棗農關於管理經驗欠缺方面的顧慮,通過舉辦冬棗種植培訓會、成立技術服務團隊等多種形式,對棗農種植提供技術支撐。

如今,下窪棗農種植沾冬二號、建設設施栽培的熱情高漲。而家家積極新建大棚的背後是劉洪偉今年算的「一筆帳」。

棗農劉洪偉告訴記者,今年成熟期提前一個月,而且不愁賣。這個產量八千到一萬,保守數字說,現在賣50塊錢一斤,保守數字說今年我這5畝地,賣三四十萬不成問題,刨去投資十來萬,當年這個棚錢還賺回來,還落個十來萬。

截至目前,該鎮新建設施大棚7000畝,嫁接沾冬2號4200畝。今年全鎮冬棗長勢良好,坐果率均勻,產量可達1億公斤,冬棗品質有了顯著提升,今年可實現棗農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智慧農業成轉型「金鑰匙」

走進霑化冬棗研究所的實驗區,第一感覺是新技術、新設施「高大上」,投資500餘萬元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智能陽光溫室冬棗大棚,實現自動控溫控濕、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物聯網追溯等智能化管理,對冬棗智慧化生長相適應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水肥等大數據進行採集,加快制定霑化冬棗國家級設施農業智能管理標準規程,科學指導棗農如何實現科學化生產管理,進一步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霑化冬棗研究所所長於洪長告訴記者,之前,棗農靠多年的經驗種植,缺少科學數據的支撐,現在有了這個智能溫室大棚,對霑化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發揮關鍵作用,讓冬棗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引領是關鍵。今年,下窪鎮作為霑化冬棗產業先行先試典型鎮,「棗」行一步,積極推廣設施栽培新技術,在霑化冬棗研究所投資1000餘萬元建設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智能陽光溫室、防雨棚等示範試驗棚,實現霑化冬棗從6月份至11月份成熟上市,做好延長貨架期有機示範,提高霑化冬棗市場占有率。同時,示範新型栽培模式,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推行機械化和智能化管理,適度規模化種植,減少勞動力、降低勞動成本。今年以來已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帶動3萬多戶棗農新建冬棗大棚1.5萬畝、改良「沾冬2號」1萬多畝。

文旅融合延伸冬棗產業鏈條

下窪生態旅遊園是國家4A級景區,農家樂餐飲區、網紅打卡地、路亞釣場、國標釣場、龍蝦釣場……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將首次接待各地遊客,遊客來到景區不僅能夠採摘品嘗脆甜可口的冬棗,還能親身體驗垂釣的樂趣,品嘗到純正的農家大餐。

今年,霑化區下窪鎮瞄準濱州城郊遊和周末鄉村游市場,全面對景區進行提檔升級,投資500多萬元對景區停車場、遊客中心、廁所、棗林棧道、觀棗台、廊橋等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在景區南部建設占地150畝的標準化休閒垂釣中心一處,包含路亞釣場、國標釣場、龍蝦釣場、魚種池,計劃擇機舉辦大型垂釣賽事。新鋪設的2.3公里的慢行步道,進一步拓寬了景區維度,增加遊客遊覽內容,開設旅遊採摘項目,從景區原來的2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

下窪鎮鎮長李坤曉告訴記者「我們以『冬棗+文化』旅遊開發提升景區的內涵品質,精心定製了農家樂、親水垂釣、網紅打卡的精品旅遊項目,以吸引人氣,來到景區『吃住玩』應有盡有,為遊客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鄉情體驗,讓老景區煥發新生機,延伸冬棗產業鏈條。」以棗為媒,擁棗發展,打造霑化冬棗金字招牌,全面開創冬棗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在興鎮強鎮之路上『棗』行一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