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城市實踐區」:公園城市,能否成為現實?

fans news 發佈 2021-10-08T14:02:15+00:00

「鳳凰擇良木而棲」。對於一座超大城市來說,環境就是「良木」。作為事實上的「超大城市」,環境和生態便成為新的城市資源。作為大西安的「城市實踐區」,西咸新區走向「公園城市」,決定未來城市的底色和未來——這是一個時代命題。

「鳳凰擇良木而棲」。對於一座超大城市來說,環境就是「良木」。


作為事實上的「超大城市」,環境和生態便成為新的城市資源。作為大西安的「城市實踐區」,西咸新區走向「公園城市」,決定未來城市的底色和未來——這是一個時代命題。


鏡鑒:全球城市的發展趨勢


現代城市高速發展百餘年,很多理念和方法不斷更新。


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綠色」已是城市建設的標配:從理念和規劃手法,升級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


溯源,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工業城市急劇擴張,使城市生態、景觀嚴重退化。新城市綠色空間的認知與規劃理論應運而生,紐約「中央公園」就是產物。


綠色空間,已被公認是形成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交流的重要場所。它為城市提供方便可達、綠色舒適和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間,吸引更多人們參與和進入,或者促使居住圈、工作圈和社會圈融合。



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當初,這個彈丸之國要迅速崛起,就必須吸引人和投資進來。在城市規劃營造方面,它篤定走上「花園城市」路徑。


新加坡總規劃師劉太格表示:1986年新加坡全國人口270萬,植被率36%;2007年在人口達460萬時,植被率增長至47%,如今已超50%


目前,新加坡已建成270多公里的公園連道,為全島增加290公頃開敞公園地。只用了25年,新加坡就變成宜居、繁榮、進步之城,大幅提升了城市的全球競爭力。


倫敦內城的「綠鏈」,核心是整合可用空間資源,提升綠環與內城的連接性、可達性。在缺少公共空間顯示下,成為改善城市環境的「應急措施」。



它並非只是單一的綠色空間,而是與眾多城市功能相結合,如休閒遊憩、文化展示等,成為城市休閒經濟中的一員。


要知道,公園城市有著三個方面創舉:1、從「產-城-人」到「人-城-產」;2、變「城市裡建公園」為「公園裡建城市」;3、變 「空間建造」為「場景營造」


將公園與都市空間、業態進行多維融合,實現城市生活品質的全面升級,從而讓其成為吸引人才和拉動經濟的抓手。


人,都嚮往更佳的環境。這,也是城市新區最大的稟賦和起點。


起點:高起點的公園之城


規劃,是一座城市最大的決策。規劃好一座城市,受益千萬人。


以「三河一山」為例,這個引人注目的城市綠道,指渭河、灃河、灞河及秦嶺環山帶,生態控制範圍為700平方公里。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堪稱西安近些年少見的「綠色超級工程」。


在西咸新區,涉及渭河、灃河兩岸等共4大類。2020上半年,共開工建設綠道項目63項,完成綠道144.5公里,串聯起灃河景區、詩經驛、能源金貿區灃河金灣、灃渭濕地等。


目前,新區共完成70.8公里「三河一山」綠道主游徑建設任務,其中建成渭河綠道21.25公里,灃河綠道49.55公里,超額完成6.15公里。新區綠道沿線共建設完成驛站30座,新建景觀節點5處, 布設停車場26個、停車位1587個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咸新區就是大西安的一個「城市實踐區」,不僅從源頭展開規劃,成為了傳承和發揚城市的展品。


要知道,地理是基底,理念是靈魂。西咸新區規劃建設大小水系45條,湖泊、濕地23處,水面率達6%。2016-2022年增綠面積5700多萬平方米,今年新增綠化面積475萬平米,建設景觀濕地、公園等4.5萬畝。「森林城市」和「公園城市」雛形,種子已種下。


從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聚集,到人和自然的互動融合,這種趨勢更突出城市生態、資源等對於人的可及性,將人本理念進一步升級。




實際上,城市規劃「上層設計」是核心。這點,從西咸新區邀請「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可以看出。至此,新城市規劃與「公園裡的城市」理念,巧妙地在西安「相遇」。


可以說,西咸新區在嘗試「點和面」的做法上,已走在前列。


什麼是「點」?城市的品質標準,具體包括規劃設計、設施配套、綠化場地等五方面共37項內容。


關鍵就在「面」:推動「城市-社區-人」三者的統籌銜接,並不難理解:人在社區居住時間可長達幾十年,但生活半徑在15分鐘。


大趨勢下,城市發展出現新的命題和背景,也意味著西咸新區將有望成為大西安的代言人,探索出一個「宜居生活」的新路徑。


未來: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這個方面出發,西咸新區成為大西安的「城市實踐區」。


在西安「全面代管」下,西咸新區的「綠色之路」更為篤定。2021年9月24日,西咸新區召開了投資環境說明會暨入區項目簽約儀式,正式發布了加快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十項舉措。


這其中,關於推進綜合性城市公園建設的指標更為具體:


按照「公園綠地+體育休閒」模式,2021-2023年建設城市公園12個、口袋公園36個,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持續提升城市綠化景觀品質和建設管理水平,讓綠色生態成為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


全力推進23個「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此前,西咸新區「品質標準」中,已細化到教育、公共服務設施、商業設施、活動場地四個大方面。



這份宣言,決定了西咸新區未來城市規劃的走向:


將從住房、醫療、教育、商業、娛樂、出行等全方位提升產業人才的生活品質,力爭到2023年,基本實現「功能完備、保障一流、宜居宜業」的高品質城市。


未來城市,是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生」融合城市,形成宜居、宜業和宜游的「產城融合」。只有這樣,既吸引人才又為創新產業提供環境。


創新載體,是西咸新區是「生產」意義上的核心。目前,新區擁有創新載體93個規劃總面積2216.85萬平米。



2021年可供使用面積為309萬平米,未來三年可供使用面積為889.38萬平方米,這為秦創原總窗口產業定位與空間布局做出了指引。


那麼,對西安來說機會是否還存在?要知道,西安城區人口超過100萬,已是事實上的「超大城市」。高速發展二十餘年的西安,城市新區無疑成為人口的核心承載區。


作為大西安發展核心區域,這個國家級新區的動作就是一種示範和風向。我們相信,時間是檢驗一切的最佳標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