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納粹的齊柏林號航母為何沒造出來?

fans news 發佈 2021-10-06T00:34:57+00:00

早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德國海軍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盯上了航母這一全新艦種。最初,德國海軍部打算改造已經落伍的裝甲巡洋艦羅恩號和輕巡洋艦斯圖加特號。

作者:瘋子李

早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德國海軍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盯上了航母這一全新艦種。日德蘭海戰結束不到半年,相關的建造計劃就被德國海軍提上議事日程。


最初,德國海軍部打算改造已經落伍的裝甲巡洋艦羅恩號和輕巡洋艦斯圖加特號。不過很快德國海軍部就否定這一計劃,因為將兩艘有一定戰鬥力的軍艦改裝為戰鬥力未知的試驗型軍艦多少有些暴殄天物的的感覺。最終這兩艘軍艦隻接受了有限的改裝,做起了水上飛機母艦的兼職工作。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伯爵,第二帝國公海艦隊真正的締造者


專門的載機艦則由戰前義大利人在德國訂購的渡輪愛索尼亞號代替。這艘因為一戰爆發而停工的渡輪,雖然是按照民用船舶的標準,卻有著相當不錯的基礎(滿載排水量1.25萬噸,航速21節)。只要進行合理的改裝,應該可以勝任載機巡洋艦的任務,成為德國公海艦隊的一員。


不過怎麼改裝,卻成為德國艦船工程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艦種,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德國的工程人員也沒有頭疼很久,因為這艘船來得太晚了。


1918年1月開始改造,十個月後的1918年11月,德國戰敗投降……1922年,這艘船被賣給一架德國公司拆除,關鍵的鍋爐和主機則被安裝到其他船舶上。相比起斯卡帕灣一聲「彩虹」下殞命的公海艦隊,這個結局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悲哀。


即將沉沒的德爾弗林格號戰列巡洋艦


德國海軍與航母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1929年,航母的研製再度啟動。這一年,魏瑪共和國議會通過兩艘「載機巡洋艦」的撥款計劃。現在看來,這一計劃更多是對當時波蘭及法國刺激的回應,有點賭氣的性質。


所以當局勢緩和後,這個計劃很快被取消,相關經費被用到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三號艦的建造。在這個計劃中,德國海軍唯一的收穫就是航母的潛在價值被決策層所認知,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積澱。


幾年後,隨著納粹黨的上台,德國的軍費出現爆發式增長。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的簽署,德國海軍重新武裝變得合情合理了。這一切讓掌握德國海軍的雷德爾看到了希望,一個重整海軍的計劃被提上議事日程。在這個計劃中,航空母艦成為其中十分關鍵的一環。


雷德爾,德國海軍元帥


問題是,怎麼發展航母,德國卻沒有什麼想法。這也不奇怪,德國成為海軍強國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缺少相應的積累。公海艦隊的崛起實際上是對英國皇家海軍亦步亦趨的模仿,有了一戰的前車之鑑,英國人肯定會對德國留一手,事實也的確如此。


好在日本和德國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了盟友,日本聯合艦隊成為了德國海軍可以借鑑的對象。彼時的聯合艦隊在航母研發和使用上積累頗豐。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專門建造的航母就是聯合艦隊的鳳翔號。


1935年夏,一個25人組成的德國考察團來到日本。出乎日本意料的是,德國人沒有首先考察噸位更大的赤城、加賀,反而對小得多龍驤號更感興趣。作為航母的龍驤號只有8千噸排水量,載機卻多達48架。更瘋狂的是,日本的工程師在這個小身板裡面放下了雙層的機庫和12門127mm高炮,航速卻與美國的突擊者號相當。這種小身板、重武裝的思路非常符合德國人的現實需要。


現代畫作中的龍驤號航母


不過接下來的一件事情,讓德國人不得不改變想法。這年9月,聯合艦隊進行對抗演習時遭遇颱風,兩艘驅逐艦艦首被大浪切斷,四艘驅逐艦的艦橋和兩艘航母的甲板受損,還有多艘軍艦出現裂紋……這兩艘航母中就有德國人十分看好的龍驤號。


考慮到北海的海況,德國人考察團得出的結論是:小航母並不適合自己的需要,中型、重型航母才是德國海軍需要。於是考察重點轉移到赤城號航空母艦上。


赤城號對德國人沒有保留,考察團將這艘船看了個通透,還獲得了1噸重的相關資料,赤城的一些設計細節也給德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在航母上展現的作業方式讓他們知道了怎樣操作一艘航母。通過這次考察,德國的航母建造才真正步入正軌。

1935年11月,德國海軍部與德意志造船廠簽訂了A號艦和B號艦的建造合同。不過由於原先預定的船台被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占據,A號艦直到1936年12月28日才鋪設下第一條龍骨。為了等待A號艦,開工較早的B號艦的施工進度也被有意放慢。與此同時,一些配套工作,如飛機攔阻系統、升降機的建造與實驗也在穩步推進。


由於缺少相關的建造經驗,工程進度嚴重滯後,直到1938年的12月8日,A號艦才宣告下水。雖然問題多多,但這艘大傢伙的下水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被徹底打破,德國重回世界海軍強國行列……


格奈森瑙號戰列巡洋艦


為了紀念這一時刻,希特勒帶領著一群納粹軍政高層參加了下水典禮。下水之後,齊柏林號的舾裝工程進展的十分順利,完成度一度高達80%。但還是太晚了,幾個月後的1939年9月1日,隨著納粹德國的坦克洪流衝垮波蘭防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


隨著戰爭的進行,建造進程大受影響,齊柏林的姊妹艦更是被直接勒令停工。本來應該用於航母建造的大量人力、物力被轉移到更容易展現成效的U艇建造上。10月,U艇的優先級別被提至最高,大部分新的大型艦艇建造工作被取消,只有包括齊柏林在內的5艘在建大型艦艇被允許繼續建造。


很快,情況又發生了變化。1940年隨著德軍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展開,中小型艦艇成為納粹海軍最需要的東西,大型艦艇的建造被叫停。


想像中完成的齊柏林航母


考慮到齊柏林號的真正完工需要至少10個月的時間,1940年4月舾裝暫停,已經安裝到位的艦炮和大部分的高射炮被拆除,準備運往挪威增強防守力量。雖然希特勒有時會念叨一下這艘大船,或者類似的船,但都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到實處。齊柏林也被德國海軍藏在了某個角落裡


直到1941年,隨著德國裝甲部隊折戟莫斯科城下,閃電戰在東線事實上已經破產,德國人陷入了他們最難以接受的兩線作戰的尷尬處境中。不列顛空戰的經驗說明,岸基航空兵不足以壓制英國皇家空軍,海基航空力量的發展很有必要。


接下來幾個月中,日本聯合艦隊麾下幾大航空戰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大殺四方的驚人戰績震驚了希特勒和德國海軍高層。對比自家海軍的拙劣表現,元首內心再起波瀾。1942年4月,希特勒專門召開會議,討論航母問題,會議對工程進度做了大膽的要求:1943年底,航母達到可以使用的程度……


日本翔鶴級航母


想像的美好,始終無法抵擋現實的骨感,隨著形勢的不斷惡化,元首徹底對水面艦艇部隊徹底失去信心,1943年1月憤然決定退役所有大型水面艦船,停止未完成艦艇的建造。齊柏林號最終被放棄,最終被丟棄在斯坦丁(今波蘭的什切青)慢慢沉淪。


1945年4月,當蘇聯紅軍接近斯坦丁時,這艘大傢伙已經被廢棄兩年了,狀態也是一言難盡:武器和大部分輔助設施早就被拆除了,火控系統壓根沒有安裝,電氣設備和彈射器只安裝了一部分,艦載機研製了但最終取消了……只有動力系統還算完整,修理修理勉強能夠運作起來。操控系統也基本完整,讓船動起來問題不大。

船的問題不大,但兵敗如山倒的德國人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解決這些問題了。德國海軍在當地的最高指揮官為了不讓這艘航母落入蘇聯人手中,選擇將其破壞。最終這艘德國唯一接近完成的航母坐沉於海底。


不過,故事並沒有結束。8月,這艘船又被蘇聯人打撈出水,並送回國內進行測試。直到1947年8月,蘇聯人為了避免與美英撕破臉皮,在完成相關測繪後,把這艘船作為靶艦擊沉。在這一過程,蘇聯第一次接觸到真正的航母,也取得了關於航母抗打擊能力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收穫頗豐。


齊柏林的一生,可謂歷盡波折。德國人不靠譜的設計理念註定了這艘船的命運。在最初的計劃中,德國人只是想把他作為破交艦的輔助艦船來使用,為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這些大艦巨炮的襲擊艦以及海中的狼群撐起一把空中保護傘。


問題是即便真的投入使用,作用也十分有限。因為英國皇家海軍大量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航母,會把這把傘及傘下的一切砸碎。有意思的是,蘇聯後來建造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也採用了類似的思路。區別在於,蘇聯人的體系中,核潛艇才是真正的主角。


基輔級的問題與齊柏林一樣,定位不明


除此以外,德國面對的主要是北海和波羅的海。這兩個海域都相對狹小,很多時候岸基航空兵就可以應付得來。發展航母多少有點資源浪費的感覺,所以會出現戰爭進展順利,航母停工的詭異現象。結果就是1938年底就下水的航母,直到1943年依舊未完成。


而最根本的在於,德國人在海軍戰略上的迷失。始終不知道要的是什麼,對手是誰。所以屢屢出現失誤,只是可惜了齊柏林這個曾經閃耀航空史的大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