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細節遭質疑,熱衷於大場面人海戰術,未能還原三三制

fans news 發佈 2021-10-04T17:10:23+00:00

《長津湖》是我國近年來少有的大製作戰爭題材電影,成本高達13億,相當於重新搞了一次「嫦娥一號」繞月工程。

《長津湖》細節遭質疑,熱衷於大場面人海戰術,未能還原三三制

《長津湖》是我國近年來少有的大製作戰爭題材電影,成本高達13億,相當於重新搞了一次「嫦娥一號」繞月工程(總投資約14億元)。如此燒錢巨作,一經面世不可避免的引起人們的關注。

《長津湖》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最為慘烈的長津湖戰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第九兵團與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進行了一番生死較量,斃傷俘敵3.6萬餘人,扭轉了韓戰戰局。

圖|《長津湖》劇照


暫且不談《長津湖》的劇情設計及人物形象塑造,單單就熱衷於大場面人海戰術的細節展現,就遭到了軍事發燒友的質疑。第九兵團經歷過解放戰爭的洗禮,三三制戰術早已是我軍步兵作戰的一大基本原則。

如下圖所示,《長津湖》中志願軍衝鋒居然是密集的人海戰術,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那麼,什麼是三三制戰術?什麼又是人海戰術?筆者先把這兩個問題給大家捋清楚。

圖|《長津湖》中大場面人海戰術


人海戰術是不計成本地依靠密集隊形進行自殺式衝鋒,完全不顧及對方的火力網,這是非常愚蠢的打仗方式。一戰中的凡爾登戰役,法、德雙方投入了100多個師近200萬人的兵力,大搞人海戰術,傷亡人數高達100多萬人。

到了二戰中,盟軍組織的諾曼第登陸就是一次典型的人海戰術,投入了288萬人的龐大兵力。根據相關史料披露,德軍一名機槍手,就令盟軍付出了4000多人的犧牲,可想而知人海戰術的代價有多高昂。

圖|諾曼第登陸


三三制與人海戰術完全不同,是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發源於抗日戰爭,由林彪在解放戰爭種正式提出,成了東北野戰軍的制勝法寶之一,後在全軍進行推廣。

三三制戰術是以班為單位,形成了一個集進攻、掩護、支援於一體的三角進攻隊形,如下圖所示:

圖|三三制戰術


《長津湖》畢竟是電影,需要考慮到大場面的藝術性。三三制固然看起來專業,滿足了軍迷的情懷需要,可大場面視覺衝擊力不夠,看起來稀稀拉拉沒幾個人。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把三三制戰術一五一十地說明白捋清楚,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追求感官刺激。

想明白這個點,就能明白為何藝術作品都熱衷於大場面人海戰術。筆者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就能深刻明白藝術性與歷史的差距。

其一、《遼瀋戰役—攻克錦州》油畫

圖|1961年版《遼瀋戰役攻克錦州》


油畫作品《遼瀋戰役—攻克錦州》,由任夢璋於1961年創作。彼時,遼瀋戰役老兵大多在世,完全可以實地採風還原三三制戰術。為什麼不原汁原味的還原呢?還是老問題,大場面視覺震撼力不夠。


其二、《中朝人民軍隊並肩作戰、痛擊美國侵略者》宣傳畫

圖|《中朝》宣傳畫


宣傳畫《中朝人民軍隊並肩作戰、痛擊美國侵略者》,由老一輩藝術家伍必端、林崗創作於建國初期,上圖即1953年版本。此時,抗美援朝已經接近尾聲,並不缺乏一手資料。但是,關於反映戰爭大場面依舊採用了人海戰術。


其三、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劇照

圖|《跨過鴨綠江》劇照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是近年來少有的軍事題材佳作,各個方面把控的都很到位。但是,《跨過鴨綠江》在戰爭大場面的展示上,也是傾向於人海戰術。如上圖劇照所示,經歷過解放戰爭洗禮的志願軍在夜戰中,會使用如此密集的隊形嗎?

通過上述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創作具有共性:


藝術家不是行伍出身,自然不會首先考慮三三制戰術問題,而是考慮怎樣藝術的再現。


這就牽涉到一個構圖審美,需要在有限的藝術空間繼提高信息增量,大場面人海戰術無疑是不二之選。那麼,真實的志願軍是如何作戰的?筆者不妨將歷史照片拿出來,讓大家品味一下。

圖|志願軍戰地實拍


如上圖所示,志願軍衝鋒隊形稀疏鬆散,彼此之間保持有距離,這是典型的三三制戰術。反觀《長津湖》中熱衷於大場面人海戰術式密集衝鋒,這很明顯不符合史實。

再如下圖所示,志願軍衝鋒時絕對不會一味往前沖,而是以彎腰方式快速前進,並且隨時保持射擊姿勢。這樣一來,志願軍與敵作戰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流彈傷到,從而降低傷亡。

圖|志願軍衝鋒隊形


抗美援朝戰場上殘酷性,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是無法想像的。第9兵團面對的還是現代化水平極高的美軍,能夠重創美軍王牌部隊,這已經是最大的勝利。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長津湖》的使命正是在於讓後人銘記歷史。

我們需要正確看待《長津湖》,這不是一部嚴肅的軍教片,而是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主旋律電影,距離實戰要求還很遠。要真是原汁原味的還原戰爭場面,一般人是難以承受那種壓抑的戰爭氛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