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注點不對,努力都白費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3T23:09:18+00:00

我們總聽到有人說,第二天有大事,那天晚上就睡不好覺,甚至第二天得早起,心裡擔心會睡過頭,當晚就睡不著。有人遇事就焦慮:我做不好怎麼辦?失敗了別人會怎麼看我?畏手畏腳,事情當然就沒做好。還有人演講很緊張,害怕自己發音不標準,害怕自己儀態不好,結果忘詞了,真的丟醜了。


我們總聽到有人說,第二天有大事,那天晚上就睡不好覺,甚至第二天得早起,心裡擔心會睡過頭,當晚就睡不著。

有人遇事就焦慮:我做不好怎麼辦?失敗了別人會怎麼看我?畏手畏腳,事情當然就沒做好。

還有人演講很緊張,害怕自己發音不標準,害怕自己儀態不好,結果忘詞了,真的丟醜了。

遇到大事感覺緊張,有壓力很正常,每個人都有,但為什麼有人能變壓力為動力,有人卻輕易被壓力擊垮呢?

因為他們的關注點不一樣。

你應該也看出來了,上面感覺壓力特別大的人,他們的關注點基本都是負面的,也就是說,他們想的都是「失敗了怎麼辦」,而能轉化壓力的人,他們的關注點一般都是正面的,他們會想「我怎麼做才能成功」。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里說:「沒有任何一個想法停留在你的腦子裡是不要付出代價的。你腦中的每一個想法,如果不是投資,就是花費;如果不是為了把你帶往幸福和成就,就是會讓你遠離它們;如果不能增強你的力量,就會削弱你的力量。所以,要明智地選擇你的想法和信念。」

按照這個說法,過多關注那些你害怕的結果,讓自己的精力消耗在無謂的擔憂中,最終導致失敗,就是你為腦中想法付出的代價。

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的關注點,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想我如何行動會有好結果,如果實在勝算太小,也不要過於沮喪,想想即使失敗了,能有什麼收穫。

也就是說,你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想要什麼」,而不是「不想要什麼」。

很多人把這句話用反了,越是不想要什麼,他越是容易看到什麼。

就像有人不愛吃香菜,他碗裡的香菜就顯得特別刺眼,而且一桌子菜,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香菜。

人總說怕啥來啥,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那些壞事發生的條件極其容易達成——只需要你怕,而且時刻擔心它。

怎麼辦呢?

最重要的是,改變固化思維,把結果看淡。

恐懼不僅僅是個問題,它還是一個習慣。

成功能消除一個人內心的恐懼嗎?並不會,如果一個人今天害怕失敗,如果不改變思維,即使成功了,他也會害怕成功後再失敗。他的行為一樣是戰戰兢兢的。

因為思維已經固化在他血液里,讓他習慣這樣想,這樣做。

如果不把內在的恐懼消除,外在的狀況改變再多,並不能減輕他的半點壓力,並且,習慣的生活方式一旦養成,他會以為那是因為外在給予自己的重負,根本意識不到是自己的內心在折磨自己。

所以,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怕的是什麼,是賺不到錢的貧窮,還是別人的眼光,還是不能失敗的挫折感?

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原因,你不會再執著於結果,如果你不再害怕失敗的結果,它怎麼會對你造成壓力?

其次,轉移關注點,專注於機會,而不是障礙。

問問自己,什麼是你想要的,去除掉你不想要的,把怕,改成盼。

有句話說:注意力去向哪裡,能量就流向哪裡。

現在大家都熟知的麥當勞,本是麥當勞兄弟創立,卻是由克洛克把它推廣到世界,讓麥當勞成為「快餐大王」。

克洛克偶然發現麥當勞生意火爆,於是找麥當勞兄弟談話,建議他們開連鎖店。而兩兄弟並沒有那樣的雄心壯志,考慮的問題比較多,他們不想承擔擴大開店的麻煩,擔心萬一失敗了怎麼辦,他們害怕自己到了晚年後還負債纍纍。

麥當勞兄弟看到的都是問題,而克洛克看到的卻是巨大的商機,他要求自己作為全權代理人來代理麥當勞的連鎖業務,兄弟倆同意了。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看到了,麥當勞全球開花。

克洛克在後來回顧自己的經歷時說到,只要有機會出現,就要毫不猶豫地抓住它,而不是去考慮它的困難,不要過多地專註失敗。

再次,要多關注自己的感受。

人關注成敗,關心別人關於對與錯的議論,把別人的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往往是壓力過大的根本原因,這其實偏離了生活的重心。

這些讓我們忽略了自己,陷在外部評價的漩渦里,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焦慮。

德國心靈導師埃克哈特·托利在《當下的力量》裡形容有如此心態的人,是坐在寶箱上的乞丐,自己足夠富有,卻四處乞討。

他的這個故事是說,有個乞丐坐在箱子上乞討了很多年,一個陌生人經過,問他箱子裡有什麼,乞丐說什麼也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

陌生人追問,你打開過箱子嗎?乞丐說沒有。

陌生人堅持讓乞丐打開箱子,乞丐才發現箱子裡居然裝滿了金銀財寶。

埃克哈特·托利講的這個故事,是說我們每個人本自具足,內在有無窮的力量,根本用不著向外去尋求。

壓力來自於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每當感覺到焦慮的時候,把感受記錄下來,可以寫下來,也可以用心來觀察那種感受,梳理一下是什麼觸動了這種情緒。

但你不必排斥這種感受,即使它讓你不舒服,也全然接納它,因為只要你不抗拒,它會自己消失的,相反越想驅散它,它越堅固地存在。

不要太執著於結果,多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用關懷和善意來回應自己的感受,不久你就會從壓力中走出來,並且抗壓能力逐漸增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