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王一同安息——英國西敏寺「無名戰士」墓地的故事(上)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3T23:29:45+00:00

英國西敏寺,也音譯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築,原是一座始建於公元960年的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1540年英王創建聖公會之後,改為聖公會教堂。

嘉嘉

經公號嘉言1984 授權轉載

圖1:西敏寺內的「無名戰士」墓

英國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也音譯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築,原是一座始建於公元960年的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1540年英王創建聖公會之後,改為聖公會教堂。說是「大教堂」(Cathedral),卻並不統轄一個教區,也沒有自己的主教。教堂內懸掛英國王室的旗幟和徽記,是英國王室的御用教堂,英國國王加冕以及王室成員的婚喪嫁娶儀式多在此進行。

而且西敏寺還安葬著17位英國君主,還有我們很多耳熟能詳的重量級政治家、科學家,如邱吉爾、黛安娜王妃、牛頓、達爾文、莎士比亞、盧瑟福、霍金等人也都安葬或樹紀念碑於此。只是君主、貴族葬在禮拜堂,和與教堂有關的人葬在迴廊,而政治家、科學家則是安葬在教堂南向甬道,文學家是葬在喬叟周圍(即「詩人角」,有長椅可以坐著沉思)。逐漸,在西敏寺安葬或豎立紀念碑就成了一種特殊榮譽。

不過,最為尊貴的一座墳墓中的逝者身份卻永遠不為世人所知……

整個大英帝國在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超過110萬名軍人死亡,幾乎英國每個家庭都遭受了喪失親人的痛苦。更為悲慘的是,有很多犧牲者的遺體無法辨認,被埋葬在遠離故鄉、隔海相望的歐洲大陸。

1916年8月的一天,作為隨軍牧師服役於西線的大衛·雷爾頓牧師(Rev. David Railton)曾在法國阿爾芒蒂耶爾(Armentières)的一處花園裡發現了一個簡陋的墳墓,上面寫著:「An Unknown British Soldier of the Black Watch」(意思是:一名黑衛士團的無名英國士兵 )。


圖2:這樣的無名戰士墳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隨處可見,位於法國蒂耶普瓦勒(Thiepval)的一座索姆河戰役陣亡者墳墓,簡陋的木製十字架上寫著「R.I.P. In Memo。ry of an Unknown British Soldier Found & Buried 25.11.16」(意思是:此處安息著一位無名英國士兵,葬於1916年11月25日)

雷爾頓深受觸動,他後來在1931年回憶道:「我當時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些什麼來減輕那些犧牲者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愛人、妻子和朋友的痛苦?一個答案逐漸靜悄悄地從我的腦海中產生,並且越發清晰和強烈:讓這具犧牲者的遺體,作為象徵,莊嚴地跨過海峽,回到他的母國。」


圖3:大衛·雷爾頓牧師(Rev. David Railton),攝於1918年

戰爭後期雷爾頓曾致信陸軍元帥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1915年末至一戰結束任英國遠征軍司令)表達上述想法,但沒有獲得回音。受法國民間有關紀念無名烈士提議的影響,一戰協會(Great War Association)的同仁們在戰後的1919年,也通過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Express)發出類似提議。但英國政府考慮到當時建造了戰爭紀念碑(Cenotaph,當時僅為木頭石膏製作的臨時建築,一年後才落成石制永久性建築)這一全國性的紀念建築,並未同意這一提議。

雷爾頓戰後回到英國,在海邊小鎮馬蓋特(Margate)的一座教堂擔任牧師,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終牽掛那些葬身異國他鄉的無名戰士。1920年8月,他致信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赫伯特·賴爾(Herbert Ryle),希望在西敏寺為無名烈士舉行國葬。賴爾將此提議轉交首相大衛·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帝國參謀總長、陸軍元帥亨利·威爾遜爵士(Sir Henry Wilson),並獲得大力支持。起初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V)有些猶豫,他覺得戰爭結束已兩年,這一提議似乎不太合適。但威爾遜爵士對國王說:「將一位普通士兵葬於西敏寺對我們的將士而言是莫大的驕傲。」他和首相最終說服了猶豫不決的國王,並且獲得議會批准。10月中旬緊急成立了委員會來管理後續工作,計劃在當年的停戰日,即僅三周後的11月11日,將一位無名戰士的遺體從法國運回英國安葬。雖然時間很緊張,但一切工作都有條不紊地展開。

圖4:1920年10月15日給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赫伯特·賴爾的信,通知他國會已經同意安葬「無名戰士」

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四具英國無名戰士的遺體從一戰期間法國和比利時的不同戰場(普遍認為分別為伊珀爾(Ypres)、阿拉斯(Arras)、索姆河(Somme)和埃納河(Aisne)四處著名的戰場舊址)挖掘出並於11月8日(早期多被錯認為11月7日)被運抵法國北部阿拉斯附近的泰努瓦斯河畔聖波勒(Saint-Pol-sur-Ternoise)的一座教堂里。


圖5:挖掘出的英國無名戰士的遺體覆蓋上米字旗後被運抵法國北部阿拉斯附近的泰努瓦斯河畔聖波勒的一座教堂里

當晚,墓葬登記和查詢部門的准將L.J.懷亞特(L.J. Wyatt)及中校E.A.S. 蓋爾(E.A.S. Gell)單獨走進教堂,四具棺材均覆蓋著聯合王國的米字旗,彼此之間無法區分。懷亞特准將閉上眼睛,將他的手停放在其中一具棺木上,「無名戰士」就此選定。


圖6:參與選定「無名戰士」工作的人員合影,前排左五為懷亞特准將,前排左六為蓋爾中校

被選中的「無名戰士」的棺木當晚停放在教堂,第二天11月9日的下午,在隨軍牧師喬治·肯德爾(Rev George Kendall)的護送下被轉運至布洛涅(Boulogne)的一處中世紀城堡內。為此,該城堡的圖書館被改作為停靈的禮拜堂。集體榮獲法國最高榮譽勛位勳章——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的法國第8步兵團(8e régiment d'infanterie)下轄的一個連的戰士當晚為「無名戰士」守靈。


圖7:集體榮獲法國最高榮譽勛位勳章——榮譽軍團勳章的法國第8步兵團下轄的一個連的戰士於1920年11月9日至10日之夜為「無名戰士」守靈

第二天上午,「無名戰士」的棺材被放入用橡木製成的棺槨中,製作棺木的橡樹來自於漢普敦宮(Hampton Court Palace)。棺槨上的有鐵質嵌條,頂部固定著一把國王喬治五世親自從王室藏品中挑選出來的十字軍戰士的寶劍,在寶劍之上還有一塊鐵盾,上面銘文為「A British Warrior who fell in the Great War 1914–1918 for King and Country」(意思是:在1914至1918年間的一戰時期為了國王和國家而犧牲的英國戰士)。


圖8:「無名戰士」的棺槨

這具棺槨被送上一輛由六匹黑色的馬拉的軍用馬車。上午10點30分,布洛涅所有教堂都敲響鐘聲,同時由大批法國騎兵用小號以及步兵用軍號吹奏「Aux Champs」(《在戰場上》)樂曲。隨後長達一英里的送行隊伍由一千名當地學童引領,並在一個法軍師護送下,莊嚴肅穆地前往港口。


圖9:「無名戰士」的棺槨被送上軍用馬車


圖10:「無名戰士」的靈柩在法軍護送下,莊嚴肅穆地穿過布洛涅城鎮、前往港口

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一戰後期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在碼頭邊發表講話並向「無名戰士」的棺槨敬禮,隨後覆蓋著多個白花圈的棺槨被裝運上英國「凡爾登」號驅逐艦(HMS Verdun,舷號L93)後甲板,一些花圈大到要四個人才能搬動。


圖11: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和英國中將喬治·麥克多諾率現場全體軍人向「無名戰士」的棺槨敬禮

圖12:「無名戰士」的靈柩被裝運上英國皇家海軍「凡爾登」號驅逐艦。

同時艦上水手長鳴響哨笛(boatswain's pipe)發出「海軍上將登艦」的信號(piping the side)。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開始,鳴笛作為一項莊嚴的傳統,一直是國王葬禮的一部分。臨近正午時分,「凡爾登」號起錨,艦上水手鳴槍致敬,岸上法軍要塞鳴炮回禮。在皇家海軍大西洋艦隊六艘戰列艦的護衛下,「凡爾登」號驅逐艦穿越英吉利海峽,駛往英國多佛爾(Dover)。


圖13:載有「無名戰士」靈柩的「凡爾登」號驅逐艦起錨離開法國布洛涅駛往英國多佛爾,注意照片中英國軍艦主桅上的皇家海軍白船旗(White Ensign)和停泊在港內的法國艦船上的三色旗均降半旗致哀

當艦隊抵達時,多佛爾城堡按照向陸軍元帥致敬的標準鳴19響禮炮。「凡爾登」號停泊於海軍部碼頭,在陸軍少將約翰·朗利將軍爵士(Major General Sir John Longley)的監督下,分別來自英國海陸空三軍的六名高級軍官抬棺上岸。


圖14:「凡爾登」號驅逐艦抵達多佛爾後,來自英國海陸空三軍的軍人將「無名戰士」的棺槨抬上岸

然後「無名戰士」的靈柩被運抵西碼頭的多佛爾海事火車站(Dover Marine Railway Station),安置在東南和查塔姆鐵路公司(South Eastern and Chatham Railway)的第132號通用火車廂,同一節車廂之前曾被用來運載因為幫助協約國士兵逃離被德國占領的比利時而被德國人處決的英國護士艾迪絲·卡維爾(Edith Cavell)以及因試圖撞擊一艘U 型潛艇而被德國人處決的英國商船船長查爾斯·弗里亞特(Charles Fryatt)的靈柩。


圖15:「無名戰士」的靈柩被運抵西碼頭的多佛爾海事火車站,此地現有一處小小的紀念牆

圖16:東南和查塔姆鐵路公司的第132號通用火車廂,也被稱為「Cavell Van」(意思是:卡維爾車廂)

11月10日下午5點50分,火車開動,並於當晚8點32分抵達倫敦維多利亞車站(London Victoria Station),並在此停留過夜。此地為此設立一塊紀念牌匾,每年的11月10日,在8號和9號站台之間都會舉行一場由西線協會(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組織的小型紀念儀式。「無名戰士」在衛兵護衛下於此地停靈過夜。

上述視頻為一戰爆發100周年的2014年11月10日晚間,在倫敦維多利亞火車站由西線協會(Western Front Association)組織的小型紀念儀式,包括皇家大英軍團(Royal British Legion,「RBL」)各地分會及英國猶太老兵協會等老兵慈善組織均派員參加。筆者非常欣賞視頻里那句話 「Remembrance is not all about the past, it's all about the future as well.」(「不僅緬懷過去,也要展望未來。」)視頻中獻花的人群中不僅有白髮的老兵和現役的軍人、警察,還有懵懂的孩子,而他們正是把這份紀念永遠流傳下去的希望。


圖17:「無名戰士」在衛兵護衛下於倫敦維多利亞車站停靈過夜

蒙巴頓音樂節(Mountbatten Festival of Music)起始於1973年2月6日,當時是幾個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相關的樂隊聯合舉辦音樂會慶祝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創立150周年,之後在1980年為紀念於1979年逝世的第一代緬甸蒙巴頓伯爵(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而更名為蒙巴頓音樂節,為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樂隊每年的固定慶典。音樂會是由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幾個樂隊組成聯合樂隊(The Massed Band of Her Majesty’s Royal Marines)在著名的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演出。2021年的蒙巴頓音樂節因疫情影響,不設現場觀眾,但皇家海軍陸戰隊樂隊依舊精心編排演出,其中還結合視頻的方式,完美呈現了「無名戰士」(The Unknown Warrior)的故事,以下為其上半部分,字幕由筆者編輯。

註:

本文背景音樂為法國軍樂「Aux Champs」(《在戰場上》),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法國軍樂,原用於戰場上士兵踩著鼓點、保持前進的節奏,也常用於各種典禮。

文末圖片出自多佛爾紀念「無名戰士」魂歸故里100周年活動。圖中的戰士臉部無法辨認,象徵所有的無名烈士,背景中有運送「無名戰士」靈柩的火車和多佛爾著名的白色懸崖(White Cliffs of Dover)。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