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 / 建築設計獎·公共建築一等獎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3T11:24:16+00:00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中國館榮獲2019-2020年度建築設計獎·公共建築一等獎。


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中國館榮獲2019-2020年度建築設計獎·公共建築一等獎。


-1-

項目概況

本項目是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最高級別園藝博覽會)的中國館,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南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的核心景觀區,是園區中最重要的建築場館。整個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設計簡潔大氣,巨型屋架從花木扶疏的梯田升騰而起,恢弘舒展。大氣磅礴的屋頂隱喻著中國傳統建築的印象。屋脊微微彎曲,形成舒展而優美的曲線,蜿蜒在延慶的大地上,用現代的手法表達出中國傳統哲學與園藝思想的精髓。



在中國館設計中主要實現了以下三個內容:一,建築景觀一體化;二,結構幕牆一體化;三,達到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



中國館結合了本土的園藝智慧,體現了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講述了人與自然的美麗故事,採用符合本土理念的材料及適用技術,最終成為了一座有生命、會呼吸的綠色建築。



-2-

設計特點



中國館位於世園會核心景觀區山水園藝軸的終點,是世園會最重要的建築之一,仿佛一柄如意坐落在山水田園之中。它結合了本土的園藝智慧,體現了悠久的中華農耕文明,講述了人與自然的美麗故事,採用符合本土理念的材料及適用技術,最終成為一座有生命、會呼吸的綠色建築。


建築的場地關係不同於中國傳統建築的「背山面水」——遊客從南側進入場館,而北側是園區最大的水面媯汭湖,因此,如何處理這種矛盾的場地關係是建築師面對的第一個問題。設計考慮將建築的平面設計為半環,南側留出廣場,以包容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為解決建築與水的關係,首層中部底層架空,形成南北貫通的通廊,人們可直接眺望媯汭湖,也可從樓梯下至湖邊,原本的「背水空間」與水建立了巧妙的聯繫。場地設計的另一個巧妙之處在於——利用南北高差,不同標高均可直通室外。紅線範圍內場地標高在484.80-483.80之間,地勢總體情況為南高北低。用地北側媯汭湖駁岸標高為478.00,與場地有約6米高差。根據展廳單一流線的設計,並結合地下室設置,減少挖方量的考慮,從紅線南側開始起坡至建築主入口逐漸抬高地面標高4米,一層主入口(±0.000)標高為488.30,地下一層北側臨湖出口標高為-6.000,絕對標高為482.30,從而實現了「不同標高南進北出」的場地設計策略。



會時,遊客經南側廣場進入中國館,因主入口標高(絕對標高為488.30)與南側道路標高(484.40)存在近4m高差,遊客需走一個近100m長的緩坡,緩坡坡度不到4%,滿足無障礙通行要求的同時也不會使遊客產生疲憊的感覺。經過緩坡,來到開敞的半圍合式前廣場,廣場周圍是長滿植被的層層梯田。廣場中心處是一個圓形水院,水槽中的水溢出後經瓦屋面下落至地下層,形成壯觀的水幕效果。進入建築,首先到達的是序廳,綠色的水刷石牆面,頂面帶有綠葉圖案的軟膜天花和深淺搭配的綠色格柵,仿佛置身於綠色森林。穿過序廳門洞,進入一層西側展廳,這是一個綠意盎然的世界,儘管被埋於土中,頂部採光洞口的設計可將二層的自然光引入其中。沿坡道緩緩上升,空間變得越來越明亮,由玻璃和ETFE膜作為頂面的二層展廳,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向東穿過展廳可到達中部觀景平台,這是整個建築最寬敞開闊的空間,在此向西北,可遠眺永寧閣、向東北,可看到媯汭劇場和國際館。從觀景平台進入東側展廳,其空間形式與西側展廳為鏡像關係,從一層東側展廳經扶梯可進入地下展廳。在下沉水院,看流水從瓦屋面跌落,好似中國民居中 「四水歸堂」的景致。參觀完畢從北側出口離開,遊客可便捷地到達媯汭湖邊。


根據延慶地區光照、降水、通風、溫度等氣候條件,設計選擇適宜的綠色技術:一是實用效果顯著,節約運營成本的技術,指覆土、地道風、強化室內自然通風等;二是兼具實用功能和高展示性的技術,指光伏系統、雨水利用等。延慶地區是北京市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中國館除了滿足使用者對採光的基本要求,還需要考慮不同季節,室內植物種植對光的需求。展開的弧線形平面可提供充足的光照機會,南向屋面坡度較緩,更有利於接受光照。中國館採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坡屋面的設計有利於雨水沿屋面自然流下,雨水進入排水溝後,排入梯田,部分回收後用於梯田灌溉和水景用水。延慶的冬季較為寒冷,建築首層展廳埋入土中,可降低圍護結構的傳熱係數,做到被動式節能。地道風降(升)溫系統通過地道(或地下埋管)與土壤進行熱能交換,夏季土壤會吸收經過地道的室外空氣的熱量來對其冷卻降溫,冬季土壤對經過地道的室外空氣釋放熱量,來達到預熱的效果。設置地道風為使用頻率較高的展館提供新風,可有效降低建築的空調使用能耗。



-3-

項目圖紙












-4-

項目概況


設計單位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築師 / 崔愷 景泉 黎靚

地點 / 北京延慶

設計 / 2016-2017年 / 竣工 / 2019年


業主 /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事務協調局


設計團隊

李靜威、張翼南、鄭旭航、田聰、徐松月、李曉韻、及晨(方案主創);史麗秀、劉環(首席景觀設計師);鄭旭航、田聰、吳潔妮、吳南偉、吳錫嘉、邢睿、李秀萍、李靜威、單立欣(建築);吳耀懿、王煒、路建旗、白紅衛、高治(總圖);張淮湧、施泓、曹永超、李藝然、何相宇、朱炳寅(結構);黎松、林建德、董新淼、楊東輝、郭汝艷、李萬華(給排水);孫淑萍、劉燕軍、徐征、潘雲鋼(暖通);王蘇陽、姜海鵬、沈晉、李劍峰、張青、李俊民(電氣);劉煒、陳玲玲、許靜、李俊民、張月珍(智能化);史麗秀、趙文斌、劉環、路璐、賈瀛、李暘、劉卓君、盛金龍、齊石茗月、王洪濤、王婷、馮凌志、劉丹寧、曹雷、魏華、劉子渝(景觀);鄧雪映、李海波、焦亮、李倬、李鋼、林澤潭、裴健、陸麗如、董一童、劉濤、王凱平、周存蕙、田爽、徐昊明、王坤(室內);王君為、陳啟明(聲學);劉鵬、林波、王陳棟、王芳芳(綠建);禚新倫、錢薇、丁雨、王雍雅、劉曉瑜(經濟);黎靚、李海波、賈瀛、田聰、曹永超(駐場)

幕牆工程 / 深圳市大地幕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江河幕牆股份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 / 北京寧之境照明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標識設計 / 北京視野文化有限公司

岩土工程 /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 / 4.8 hm²

建築面積 / 2.3萬m²

結構形式 / 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鋼結構


攝影 / 張廣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