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百事不懂的小屁孩,朝代更替和國家興亡,為何能屢屢言中?

fans news 發佈 2021-11-19T13:03:18+00:00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群小屁孩,歲數不過七八,學識不過啟蒙,五六不知,啥事不懂,可是,他們卻屢屢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頭,準確地預言時局的走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群小屁孩,歲數不過七八,學識不過啟蒙,五六不知,啥事不懂,可是,他們卻屢屢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頭,準確地預言時局的走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公元23年,漢朝宗室後代,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劉玄,在農民起義軍綠林軍的擁戴下稱帝,年號更始。上位不久,南陽即有一群七八歲的小兒奶聲奶氣地整天嚷嚷:「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彼時,更始帝正立都長安,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而東漢開創者劉秀則作為更始政權的大司馬,正在河北東征西討,爭戰正酣。而三年後,更始帝劉玄果然毫無徵兆如童謠所言被赤眉軍所殺,而劉秀則在河北接替了更始政權,建立了東漢王朝。



說話間就到了東漢靈帝末年,京都洛陽有一群小屁孩又粉墨登場,唱起了童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芒。」朝廷中的一干大臣聽了,皆把此當作痴人的夢囈,不以為然,置之不理。

可是,這首被大臣們視做夢囈的童謠,竟如一道魔咒,始終籠罩在洛陽城的上空久久不肯離去。漢靈帝晚年,對選擇劉辯還是劉協為太子,一直猶豫不決。靈帝的正牌夫人——何皇后生有皇子劉辯,從小寄養在民間一位道人的家中。劉辯比劉協年長,而且是皇后所生,論理太子之位非其莫屬。可是劉辯卻不學無術,胸無大志,舉止輕浮,缺少國君應有的氣質和風度。而次子劉協自小就在宮中長大,由董太后悉心照料撫養,知書達理,舉止端莊,深得靈帝喜愛。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於非命,靈帝心有愧意,因此,他更傾向於立劉協為太子。然而,這又有違於立嗣以嫡以長為先的傳統和慣例。靈帝左右為難,遲遲下不了決心。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病重,經反覆掂量,最終決定,立次子劉協為太子,並留下遺詔給宦官上軍校尉蹇碩,令其依詔而行。四月,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搶先一步,違詔擁立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何皇后改稱為何太后,臨朝聽政,但軍政大權實際為何進所掌。劉辯稱帝後,封自己的弟弟劉協為渤海王,後又改封陳留王。



靈帝死後,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為了爭權奪利,上演了一幕幕全武行的政治鬧劇。先是何進捕殺蹇碩,接著是宦官張讓、段珪等又殺死何進,後又是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闖入宮中,一下子又殺死宦官兩千餘人。張讓、段珪等宦官見對方來勢洶湧,無力還擊,遂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一路奔至洛陽城北的芒山上。正倉皇間,迎面遇上既不是侯,也不是王的并州刺史董卓率領的三千隴西鐵騎奔騰而來。小皇帝劉辯見到三千多隻氣勢洶洶地「虎狼」,當即便三條魂嚇掉了兩條——渾身哆嗦,雙腿戰慄,口不能言。而小皇帝劉辨手下的那些內侍太監也嚇得面無人色,褲襠里原本就軟綿綿的傢伙也被嚇得整整地小了一號。正在大家戰戰兢兢,不知所措之時,尚書盧植率軍追到,當即揮刀將張讓、段珪咔嚓,而後又與董卓一起把少帝和劉協迎回了宮內。小屁孩的預言又一次不幸被言中。

回到京城後,董卓的軍隊完全控制了局勢。董卓先是逼著少帝策免了司空劉弘,而由自己取而代之。接著,又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開會,商議改立陳留王時年9歲的劉協為皇帝。百官大驚失色,但懾於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表示反對。第二天,董卓就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廢除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漢獻帝踐祚後不久,京都洛陽又有一群小屁孩不知從哪裡跳出來,又唱響了一首兒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青青者,意思是暴盛之貌。不得生,意即將很快破亡。連起來就是:別看你董卓今天鬧得歡,很快將來拉清單。



此後的歷史走向,竟與「兒歌」所言如出一轍。三年後(公元192年5月),司徒王允施展反間計,拉攏呂布一起將董卓刺死於宮門外。

如果說洛陽小屁孩的童謠還只是對事局定性或定向,而荊州小屁孩的童謠則更進一步,對政局定量定時。建安初年,荊州一群小屁孩再創神奇:「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意思是自獻帝即位、劉表任荊州牧以來八九年間,荊州一直無風無浪,戰火不起,百姓安居樂業,八九年後,荊州將會走入下坡,逐漸衰落。十三年後,劉表將死,兒子也將不久於人世。也就是說,不僅預言荊州將衰,劉表與孩子將死,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的時間。結果,劉表上任的第九年,元配妻子陳氏去世,荊州開始衰落。十二年後(公元208年),劉表去世,一年後,長子劉琦又因病去世,而其次子劉琮何時去世,史無記載。小屁孩的預言再次命中。

或許覺得眾玩玩不如獨玩玩,五十一年後,即公元260年,東吳的一小屁孩又玩了一次更為驚艷的心跳。東吳後期因政治腐敗,大臣弄權,以致上下離心,士無鬥志,為了控制將士,東吳的統治者們獨出心裁,想出了一計損招,即把邊防將領的妻子兒女全部作為人質扣押於京城。因住於一地,作為人質的十幾個兒童便經常聚在一起相互玩耍取鬧。



公元260年(孫休永安三年)三月,有一個長約四尺,年齡六七歲,穿著奇裝異服的小屁孩,不知從那個角落裡突然跑來,一頭扎進了孩子堆,「來從群兒戲」。可是孩子們卻無一人識得。於是,諸兒便好奇地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今天怎麼突然來了?」小屁孩稚聲稚氣地回道:「見你們在一起玩耍,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來了。」這群孩子們又仔細端量,只見這位小屁孩不僅眼睛發藍,且光芒四射。孩子們不由地緊張起來,又反覆詢問他的家世來歷,可那小屁孩卻王顧左右而言他,並不正面回答:「你們怕我嗎?我和你們說吧,我不是人,而是熒惑星(水星)下凡。」見眾孩子驚駭不已,小屁孩又拋出一顆炸彈:「有件事我要告訴你們,『三公(曹、劉、吳)鋤,司馬如』。」孩子們皆大吃一驚,很快便有幾位孩子跑去告訴了自己的家人。

見一群大人趕來。那小屁孩一怔,眨了眨眼,又不急不慢地丟下一句:「我走啦!」說完,縱身一跳,即躍上空中。眾人抬頭仰望,只見這小兒就像拖著一匹白色的素絹緩緩地升去,且越升越高,「有頃而沒」——無影無蹤。

彼時東吳政局動盪,「克格勃」遍地,因此,無人敢宣揚此事。三年後(公元263年),蜀漢被滅,又過了兩年(公元265年),曹魏被晉取代,又過了十五年(公元280年),東吳被晉國所滅。劉、曹、孫——「三公鋤」,最終歸屬於司馬家——「司馬如」。

除此之外,這群小屁孩還曾準確地預言:西漢重臣李固的死期——「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孫權稱帝——「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東吳後期朝廷重臣諸葛恪的死期——「諸葛恪,蘆葦單衣蔑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閤」。等等。



一群牙牙學語,無知無識的小屁孩為何神通如此廣大?

概而言之,不外乎如下幾點:

一者,利益集團的指使和操縱。即利益集團中的參謀智囊,他們將自己的意志或意向通過小兒之口即童謠來為其造勢,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從而塑造天意和民意的氣候和人望,為自己所在集團的行為張目或為其在當時看來頗為叛逆的行為披上合法性的外衣。如「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這條童謠最早發源於南陽,而南陽則是劉秀的家鄉。如此看來,這條童謠的首創者或推手非劉秀集團身邊的智囊莫屬,甚至很可能就是劉秀本人。還有如「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三公鋤,司馬如」等童謠皆屬此類,皆是利益集團事前的精心策劃。

二者,隱者或高人的預測投射。這些高人或是前朝失意或退休的高官,或是當時的學者、大家,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和學識觀察和推斷時局的走向變化,再經過數年的沉積和發酵,從而形成了一批智慧的結晶,因語境和形勢所迫,不便直接公布宣示於世,於是,便通過或藉助於自己的學生或孩子為發聲渠道,向社會推廣或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藉此來宣洩或宣揚負面或正面的情緒和見解,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或政見,從而達到間接干政和參政的目的。如「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等,皆屬此類。

三者,下層百姓的心聲和呼聲。通過梳理,可以發現這些童謠幾乎皆發生在末世或亂世,而這一時期的政局和社會現狀,大多混亂不堪,禮崩樂壞,戰爭頻仍,兵連禍結,百姓流離失所,生活艱難,饑寒交迫。為了表達不滿和憤怒,於是,便以童謠的形式,對統治者反覆發出強烈而有力的抗議和聲討。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屬此類。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童謠之所以看上去皆能一一應驗,或百發百中,讓人感覺十分神奇,不可思議。其實,這不過是選擇性的結果而已。即史學家們有意地選擇了一些應驗或靈驗的童謠,而對那些未能言中的童謠則置之不理,棄之不採。因而便給讀者們製造了一個假象,好像這些兒童們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神通廣大。當然,也不排除有偶然因素,即瞎貓碰上死老鼠,歪打正著的巧合而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叢中笑

關鍵字: